【题目】A~G为初中化学常见物质,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甲所示(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其中G的水溶液为蓝色;其它相关信息如图乙所示。
请回答下面问题:
(1)物质E的化学式为_____。
(2)甲中转化没有涉及到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
(3)物质B的一种用途是_______。
(4)转化⑤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写一个即可)。
【答案】Cu 分解和复分解 灭火(或作气体肥料,合理即可) (或)
【解析】
根据图示可知,B、C是氧化物,F是黑色的氧化物,A、D是黑色单质,E是单质。G的水溶液为蓝色,所以G是铜盐溶液,F(黑色的氧化物)能转化G,氧化铜是黑色的氧化物,与盐酸(或硫酸)反应生成氯化铜(或硫酸铜)和水,所以F是氧化铜,G是氯化铜(或硫酸铜);C(氧化物)与F(氧化铜)能转化为E(单质),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加热时生成铜(单质)和二氧化碳,所以C是一氧化碳,E是铜;A(黑色单质)能转化为B(氧化物),B能转化为C(一氧化碳)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碳在高温条件下生成一氧化碳,所以A是碳,B是二氧化碳;C(一氧化碳)能转化为D(黑色单质),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铁(黑色单质)和二氧化碳,所以D是铁,D(铁)与G(氯化铜或硫酸铜)能转化为E(铜),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代入框图,推断合理。
(1)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物质E的化学式为Cu;
(2)A转化为B、B转化为C都是由两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属于化合反应;C、F转化为E,C转化D,都是由两种化合物生成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的反应;D、G转化为E是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甲中转化没有涉及到的基本反应类型是分解反应和复分解反应;
(3)物质B是二氧化碳,其用途有灭火(或作气体肥料,合理即可);
(4)转化⑤的反应是氧化铜与盐酸(或硫酸)反应生成氯化铜(或硫酸铜)和水,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甲、乙、丙是初中化学常见的三种物质,其相互转化关系如图,通常情况下,甲为固态单质,乙、丙为两种气体,且所含元素种类相同,每个乙的分子中含有14个质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丙能产生温室效应
B.①②④三个转化的反应中有一种相同的反应物
C.③的转化只能通过和氧气反应来实现
D.乙和丙化学性质不同是由于其分子构成不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探究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实验装置如下图。实验时,a中的固体由黑色变红色,b中的试管内产生气泡和白色沉淀。
【查阅资料】氧化亚铜(Cu2O)是红色固体,能与稀硫酸发生如下反应:Cu2O+H2SO4= Cu+CuSO4+H2O。
【提出问题】已知实验后a中的红色固体含有单质铜,是否还含有氧化亚铜(Cu2O)呢?
【实验验证】取a中的红色固体少量于试管中,加入_______溶液,试管中出现__________,证明固体中确实含有Cu2O。
【提出问题】木炭还原氧化铜产生的气体是什么?
【提出猜想】猜想一:CO2 猜想二:CO 猜想三:____________
【提出质疑】甲同学认为猜想二不正确,他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 。
【验证猜想】乙同学将木炭还原氧化铜产生的气体通入灼热的氧化铜粉末中,黑色固体变红,证明猜想______是正确的,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交流反思】兴趣小组认为如图装置不够完善,为了防止尾气对空气的污染,应该把如图装置中的b部分装置换成下列___________装置(填字母序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小刚在家中准备丢弃的红枣袋中发现一袋双吸剂,其标签如图所示。拿到学校后同学们对这包久置的固体样品也很好奇,于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久置固体的成分是什么?
(作出猜想)久置固体中可能含有Fe、Fe2O3、CaO、Ca(OH)2和CaCO3。
(查阅资料)铁与氯化铁溶液在常温下发生反应生成氯化亚铁。
(实验探究)小刚设计了方案一: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取少量固体放于试管中,滴加足量的______。 | 固体逐渐消失,有无色气泡产生,得到浅绿色溶液。 | 固体中一定含有____,一定不含Fe2O3。 |
同学们认为小刚的方案一并不能得出一定不含Fe2O3的结论,理由是:______。大家讨论后设计如下实验二方案继续验证。
步骤②中固体溶解时放出热量,由此可以判断固体中一定含有________________。 写出该过程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
同学们对滤渣B再进行探究: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取滤渣B于试管中,加入适量稀盐酸,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 | 固体减少,__________,石灰水变浑浊。 | 固体中一定含有CaCO3和Fe2O3。 |
(实验结论) 该久置固体中一定含有Fe、Fe2O3、CaO、CaCO3。
(反思) 食品包装袋内放双吸剂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实验操作要规范,否则会影响实验效果,甚至可能发生事故。如图所示的两种错误操作,都会引起试管破裂。
(1)图甲中,加热固体药品时试管口高于试管底,试管口的冷凝水在___作用下会流到试管底。
(2)图乙中,用排水法收集气体后,未将导管从水槽中取出就撤去酒精灯,水槽中的水在_____作用下会流入试管。
(3)写出一个符合实验室用该正确装置制取气体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是A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
(1)A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__________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2)在t2°C时,将15gA物质放入50g水中,搅拌,充分溶解后,形成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_____。
(3) N点表示t3°C时A物质的_____ (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4)下图是M、N两点代表的溶液相互转化的途径路线图(“→”表示转化方向),其中,采取“先将M点溶液加入一定量的水,然后再升高温度至N点对应的温度”这一措施来实现M→N转化的途径路线图是_____(填序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经实验测定氯化钠和硝酸钾在不同温度的溶解度数据如下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温度/℃ | 10 | 20 | 30 | 40 | 50 |
NaCl/g | 35.8 | 36.0 | 36.3 | 36.6 | 37.0 |
KNO3/g | 20.9 | 31.6 | 45.8 | 63.9 | 85.5 |
A.KNO3 和NaCl的溶解度相等的温度在20℃~30℃之间
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C.在20℃时,10g水中加入5gNaCl可得到质量分数为33.3%的NaCl溶液
D.分别将两种物质的100g饱和溶液从50℃降至10℃,KNO3析出的晶体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请按要求书写文字表达式
(1)木炭在氧气中燃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氢气在氧气中燃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铁丝在氧气中燃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红磷在空气中燃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硫磺在空气中燃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能源和环境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1)目前,我国面临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利用率不高等问题。图1是我国目前与十三五计划能源结构变化的对比图,从图中可以看出,重要调整是_____。
(2)解决环境问题需要科技进步,如CO2含量不断升高,使全球气候问题日趋严重,科学家认为,人类不仅要努力减少CO2的排放,更重要的是将CO2转化为有用物质。图2是用NaOH溶液来“捕捉”CO2并将CO2储存或利用的部分流程(已知反应室内有Ca(OH)2,部分条件及物质未标出),下列有关该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_____。
A 该过程可实现CO2零排放
B 该过程只有1种物质可以循环利用
C 分离室中分离物质的操作是过滤
D 该过程至少发生了4个化学反应
(3)氢能是一种极具发展潜力的清洁能源。以太阳能为热源,热化学硫碘循环分解水是一种高效、无污染的制氢方法。其反应过程如图所示。写出反应Ⅰ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4)氢化镁(MgH2)是一种贮氢合金,当它与H2O混合时释放出氢气,同时生成一种碱,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
(5)“绿色化学”的特点之一是“零排放”。一定条件下,一氧化碳和氢气可以按照不同比例反应,只生成一种产物就能实现“零排放”,这种产物可能是_____(填字母序号)。
A 甲醇(CH4O) B 甲酸(CH2O2) C 乙醇(C2H6O) D 乙酸(C2H4O2)
(6)偏二甲肼(C2H8N2)和四氧化二氮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一种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空气中含量最大的气体和水,同时放出大量的热,试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