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最密切的是( )
A. 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B. 原子核内的中子数
C. 原子核内的质子数 D. 原子核外的最外层电子数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的说法正确的是:
A.二氧化碳不供给呼吸,也不能作为植物养料
B.实验室常用大理石和稀硫酸制取二氧化碳
C.干冰可用作制冷剂还可用于人工降雨
D.若二氧化碳在空气中含量过高,则会引发酸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粗盐中含有钙离子、硫酸根离子和泥沙等杂质,实验室中粗盐提纯的操作步骤如下:
(1)将粗盐研细,加水使其充分溶解,然后过滤得到滤液。粗盐研细的目的是 ,
过滤是为了除去
(2)向上述滤液中加入过量的BaCl2溶液,直至沉淀不再产生,则加入过量的BaCl2溶液的目的是
。
(3)继续加入过量的 溶液,直至沉淀不再产生,然后过滤,得到滤液和沉淀,沉淀的成分是 。(填化学式)
(4)向(3)的滤液中加入过量 溶液,目的是
。
(5)将上述溶液蒸发结晶,得到精盐,蒸发时玻璃棒要不断搅拌,直到 时停止加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氯化亚汞(Hg2Cl2),别名甘汞,是一种毒性物质,主要应用于药物和农用杀虫剂、防腐剂等,氯化亚汞中氯元素为-1价,汞元素的化合价是【 】
A.+1 B.+2 C.-1 D.+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影响金属与盐酸反应的剧烈程度的因素”进行了探究。
【提出问题】金属与盐酸反应的剧烈程度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做出猜想】a.可能与金属本身的性质有关
b.可能与盐酸的浓度有关
【设计探究】实验所用的金属均已用砂纸打磨。
实验(1)为探究猜想a,小明同学分别在两支试管中放入相同质量的镁片和铁片,然后分别加入相同浓度和质量的稀盐酸,观察到放镁片的试管中立即产生大量气泡,放铁片的试管中只产生少量气泡,写出镁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从实验现象可以判断:金属活动性Mg Fe(填“>”“<”或“=”)。
得出结论: 。
实验(2)为探究猜想b,小组同学设计如图装置进行实验,所用药品、实验数据如下表:
其中注射器的作用是 。
实验编号 | 选用金属 (均取2g) | 盐酸浓度 (均取50ml) | 每30秒产生气体的体积/ml | |||||
30秒 | 30-60 秒 | 60-90秒 | 90-120秒 | 120-150秒 | 前150秒共收集气体 | |||
Ⅰ | 镁片 | 10% | 2.9 | 16.9 | 11.9 | 9.2 | 7.6 | 48.5 |
Ⅱ | 镁片 | 5% | 1.6 | 8.4 | 5.9 | 4.8 | 3.7 | 24.4 |
得出结论:金属与盐酸发生反应的剧烈程度与盐酸的浓度有关,其关系是 。
【反思评价】本题奖励4分,化学试卷总分不超过60分。
根据表中实验Ⅱ数据分析,请描述锌与盐酸发生反应快慢的变化情况并解释原因
。 通过以上探究,你认为金属与盐酸反应的剧烈程度还可能受哪些因素影响,设计实验验证。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2014年5月7日在南京丢失的放射源铱192,于5月10日安全回收。铱192是高危放射源,会危害人体健康。据如图判断,有关铱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铱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B. 相对原子质量为192.2
C. 原子核外有77个电子 D.原子核内中子数为77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下列关于过氧化氢(H2O2)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过氧化氢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 B. 过氧化氢由氢氧两种原子构成
C. 过氧化氢由过氧化氢分子构成 D. 过氧化氢分子由氢氧两种原子构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下列关于钠原子和钠离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它们的核外电子数相同 B. 它们的性质完全相同
C. 钠原子的质量比钠离子大得多 D. 它们的质子数和中子数都相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下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a与c的溶解度曲线相交于P点。据图回答:
(1)t2℃时30g a物质加入到50g水中不断搅拌,形成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
(2)李青同学要配制a、c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而且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他应该将温度控制在 ℃。
(3)在t2℃时,将等质量的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同时降温至t1℃时,析出晶体最多的是 ,此时三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