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内几种液体的正常pH范围如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体液 | 血浆 | 胃液 | 胆汁 | 胰液 |
pH | 7.35~7.45 | 0.9~1.5 | 7.1~7.3 | 7.5~8.0 |
A.血浆呈碱性 B.胃液和胆汁呈酸性
C.胰液比血浆的碱性强 D.胃酸过多的人应少饮碳酸饮料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福建省莆田市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要验证Zn、Cu、Ag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同学们设计了以下四个实验。你认为其中不需要进行的是( )
A. 将锌片放入稀硫酸中 B. 将铜片放入稀硫酸中
C. 将铜片放入硝酸银溶液中 D. 将锌片放入硝酸银溶液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湖南省长沙市课程中心2018-2019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五次限时检测化学试卷 题型:填空题
请用化学用语填空:
(1)氢离子____________________;
(2)生石灰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9年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中考一模化学试卷 题型:科学探究题
兴趣小组同学对“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硫酸混合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硫酸混合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
(猜想与假设)
a:二者混合发生了化学反应;
b:二者混合没有发生化学反应。
(设计并实验)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
甲同学 | 向盛有10mL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用胶头滴管慢慢滴入1-2滴稀硫酸,振荡,同时测定溶液的pH | 溶液pH减小但仍大于7 |
乙同学 | 向盛有10mL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先滴入几滴无色酚酞试液,然后再加入稀硫酸 | 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
(得出结论)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硫酸发生了化学反应。
(1)乙同学认为甲的实验设计不合理,原因是__,改进的方法是__;根据改进后的实验现象说明二者混合后发生了化学反应,写出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甲同学也认为乙的实验设计也不合理,你是否赞同,说出你的理由__。
(思考与交流)
丙同学在绝热装置中,向分别盛有10mL10%氢氧化钠溶液加入不同体积某浓度的稀硫酸,充分混合后溶液的温度变化曲线如图(混合前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均为18℃)。
(2)根据图示分析,稀硫酸和氢氧化钠的反应是__(填吸热、放热)反应,加入稀硫酸__mL时,二者恰好完全反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9年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中考一模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下列各组叙述中,有错误的是( )
A.钙、铁、锌都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维生素是给人体提供能量的主要物质
B.使用食品添加剂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有关规定;发现煤气泄漏应立即关闭阀门,开窗通风
C.用肥皂水鉴别硬水和软水;用pH试纸测定“可乐”的酸碱度
D.氢能源的大量应用需要解决能耗、储运等问题;消防队员用高压水枪灭火的依据是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9年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中考一模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我国制碱工业的先驱——侯德榜先生,1921年留美回国后,潜心研究制碱技术,发明了将制碱与制氨结合起来的联合制碱法(又称侯氏制碱法),为纯碱和氮肥工业技术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下列物质中能与纯碱发生反应的是( )
A.NaOH B.NaHCO3 C.H2SO4 D.K2SO4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内蒙古呼和浩特市2018-2019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化学试卷 题型:填空题
有五种变化:①铁生锈;②将灼热的铁丝伸入氧气中;③农家肥料腐熟;④将浸渍了液氧的木条、木炭粉密封点火;⑤动物的呼吸作用。其中能发生爆炸的是________;能发生一般燃烧的是________;属于缓慢氧化反应的是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8年广西钦州市浦北县中考一模化学试卷 题型:推断题
化学中有许多物质能相互转化,甲、乙、丙有如图所示的转化关系(“→”表示反应一步实现,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已略去),
(1)若甲是一种无色透明的液体,可在二氧化锰催化下生成乙和丙,请写出甲的化学式_____。
(2)若甲是熟石灰,乙是石灰石的主要成分,请写出丙的化学式____,甲→丙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
(3)若乙和丙都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并且能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实验室鉴别乙和丙两种气体的方法是____。
(4)若乙是一种金属单质,丙是含有甲元素的硝酸盐。请写出丙转化为乙的化学方程式: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内蒙古通辽市联盟校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下列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正确的是
A.测定白磷燃烧前后质量 B.加热液体 C.量取液体 D.滴加液体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