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1.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将用剩的过氧化氢溶液倒入放有表面生锈铁钉的废液缸中,发现产生了大量的气泡,经检验此气体为氧气.根据学过的知识初步判断,是生锈铁钉中的某种物质加快了过氧化氢的分解,那么究竟是哪种物质加快了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
请你参与他们的研究,分享和体验探究实验的快乐.
【猜想与假设】甲同学:铁钉表面的铁锈(主要含:氧化铁)加快了H2O2的溶液分解.
乙同学:铁钉里面的铁加快了H2O2的溶液分解.
【设计方案和实验】完成下列表格
实验方案实验现象结论
方案一:向盛有10mL 5% H2O2溶液的试管中加入2g 氧化铁粉末,将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放在试管口,观察现象.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甲同学结论成立.
方案二:向盛有10mL 5% H2O2溶液的试管中加入2g 铁粉,将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放在试管口,观察现象无明显现象乙同学结论不成立.
【讨论交流】丙同学认为“方案一”只能说明铁锈加快了H2O2溶液的分解,并不能说铁锈就一定是催化剂.你是否支持丙同学的观点?支持,如果要证明氧化铁是催化剂,就要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这个实验的设计原理是验证氧化铁在反应前后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变.

(2)某校化学活动小组对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做了如下回顾和探究.
【知识回顾】初中化学常采用燃烧某物质的方法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如图一).写出该物质在空气中燃烧的文字或符号表达式:磷+氧气$\stackrel{点燃}{→}$五氧化二磷,或4P+5O2$\frac{\underline{\;点燃\;}}{\;}$2P2O5.若实验操作规范,该实验得出的结论是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该方法测定的结果偏小的可能原因是①②④(填序号).
①红磷量不足      ②装置气密性不好     ③弹簧夹没有加紧       ④没有冷却到室温
【探究实验】活动小组同学用如图二的装置进行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待点燃的镁条在密闭的集气瓶中停止燃烧,冷却到室温,打开止水夹,发现进入集气瓶中的水的体积约为其容积的70%.
【提出问题】集气瓶中气体为什么减少了70%这么多?
【讨论分析】根据空气的组成,可推出减少的气体中一定有氮气,因为如果镁条只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则进入集气瓶中的水的体积最多不超过容积的21%.
【查阅资料】镁条的化学性质很活泼,能和氧气剧烈反应;也能在氮气中燃烧,产物为黄绿色的氮化镁固体.
【反思拓展】如果用燃烧法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不能选用镁条,因为镁条除了和氧气反应,还要和氮气等反应;也不能选用铁丝,其原因铁丝不能在空气中燃烧;一般也不会选用木炭或硫粉,其原因是木炭或硫粉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或二氧化硫气体.

分析 【猜想与假设】
甲同学:铁钉表面的铁锈(主要含:氧化铁)加快了H2O2的溶液分解;
乙同学:铁钉里面的铁加快了H2O2的溶液分解;
【设计方案和实验】
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讨论交流】
催化剂能够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而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不变;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
如果红磷量不足,装置气密性不好,没有冷却到室温就打开止水夹,都能够导致加入集气瓶中的水不到集气瓶容积的五分之一,而弹簧夹没有加紧时,红磷燃烧放热,会导致集气瓶中的部分气体逸出,从而导致测定结果偏高;
【讨论分析】
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是21%,氮气的体积分数是78%;
【反思拓展】
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硫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

解答 解:【猜想与假设】
甲同学:铁钉表面的铁锈(主要含:氧化铁)加快了H2O2的溶液分解.
乙同学:铁钉里面的铁加快了H2O2的溶液分解.
故填:铁.
【设计方案和实验】
实验过程如下表所示:

实验方案实验现象结论
方案一:向盛有10mL 5% H2O2溶液的试管中加入2g 氧化铁粉末,将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放在试管口,观察现象.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甲同学结论成立.
方案二:向盛有10mL 5% H2O2溶液的试管中加入2g 铁粉,将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放在试管口,观察现象.无明显现象乙同学结论不成立.
【讨论交流】
支持丙同学的观点;
如果要证明氧化铁是催化剂,就要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这个实验的设计原理是验证氧化铁在反应前后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变.
故填:支持;验证氧化铁在反应前后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变.
【知识回顾】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化学方程式为:磷+氧气$\stackrel{点燃}{→}$五氧化二磷,4P+5O2$\frac{\underline{\;点燃\;}}{\;}$2P2O5
若实验操作规范,该实验得出的结论是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
该方法测定的结果偏小的可能原因是红磷量不足,装置气密性不好,没有冷却到室温就打开止水夹.
故填:磷+氧气$\stackrel{点燃}{→}$五氧化二磷,或4P+5O2$\frac{\underline{\;点燃\;}}{\;}$2P2O5;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①②④.
【讨论分析】
根据空气的组成,可推出减少的气体中一定有氮气,因为如果镁条只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则进入集气瓶中的水的体积最多不超过容积的21%.
故填21.
【反思拓展】
如果用燃烧法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不能选用镁条,因为镁条除了和氧气反应,还要和氮气等反应;也不能选用铁丝,其原因铁丝不能在空气中燃烧;一般也不会选用木炭或硫粉,其原因是木炭或硫粉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或二氧化硫气体,会导致水不能进入集气瓶,或进入集气瓶中的水偏少.
故填:木炭或硫粉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或二氧化硫气体.

点评 合理设计实验,科学地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是得出正确实验结论的前提,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为学好化学知识奠定基础.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6.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步骤有(  )
①固定装置②装入药品③加热④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⑤用排水法收集⑥移出导气管⑦熄灭酒精灯.
A.①②③④⑤⑥⑦B.④②①③⑤⑦⑥C.④②①③⑤⑥⑦D.②①④③⑤⑦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下列图示的实验基本操作不正确的是(  )
A.B.C.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9.下列是初中化学部分重要的实验或实验装置,请按要求填空:

(1)图一实验中红磷需稍过量,目的是把氧气耗尽,若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止水夹,会导致测出的氧气含量偏低(填“高”或“低”).已知:镁+氧气$\stackrel{点燃}{→}$氧化镁(固体),镁+氮气$\stackrel{点燃}{→}$氮化镁(固体).根据上述反应,不能(填“能”或“不能”)用镁代替红磷测定空气成分.
(2)根据图二装置可以得出该气体具有的一点物理性质是密度比空气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6.请认真回忆物质与其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回答下列问题:
(1)金属铁是由原子构成的,氯化钠是由钠离子、氯离子构成的,二氧化碳是由分子构成的.
(2)原子得到或失去电子后形成离子.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如图
①a=时,该粒子是氖原子,该原子核电荷数为10.
②当a=8时,该粒子是O2-(填离子符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6.化学兴趣小组在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和催化剂二氧化锰粉末采用如图来制取氧气,但对老师提供的一瓶标签模糊的“■■水”产生了争议,小明认为是蒸馏水,小华认为是俗称“双氧水”的过氧化氢溶液.
(1)请你帮助他们检验该瓶试剂(写出操作步骤、现象和结论)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或总结
各步骤结论总结
实验一在一支试管中倒入一定量的过氧化氢溶液,伸入带火星的木条.有极少量的气泡,木条不复燃过氧化氢在常温下能产生少量氧气红砖粉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实验二加入少量红砖粉,伸入带火星木条.木条复燃过氧化氢溶液和红砖粉混合能迅速产生氧气.
(2)小华同学想继续“探究红砖粉作为过氧化氢溶液分解反应中的催化剂”这一命题,她设计并完成了上表所示的探究实验:
①在小华的探究实验中,实验一和实验二起的作用是对比(或对照等);
②小明同学认为仅由上述实验还不能完全得出表内“总结”,他补充设计了两个方面的探究实验,最终完成了对“命题”的实验证明.
第一方面的实验操作中包含了两次称量,其目的是:比较红砖粉在过氧化氢分解前后的质量;
第二方面的实验是需要证明红砖粉的化学性质不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3.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
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红光,生成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C.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四氧化三铁
D.蓝色的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观察到有蓝色沉淀生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0.下列说法完全正确的是(  )
A.地壳中含量最多元素--O    硅的元素符号--Si  2个氮原子--2N
B.决定元素种类--核外电子数    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最外层电子数   决定相对原质量的是--质子数和中子数
C.铁--由分子构成   二氧化碳--由原子构成    氯化钠--由离子构成
D.分子--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原子--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离子--带电的原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冰雪融化B.干冰升华C.葡萄酿酒D.铁水铸成锅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