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A~G是初中化学常见的7种物质,分别由C、H、O、Cl、Ca中的一种或几种元素组成,已知A、B、C、D、E是不同类别的物质,G是可燃性气体单质,D的固体可用于人工降雨,且通过光合作用D能转化为E,G和E物质类别相同,这些物质之间相互关系如图所示,图中“-”表示能相互反应,图中“→”表示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
(1)写出F的化学式:______;
(2)写出C的名称:______;
(3)B→G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_;
(4)物质A是:______,写出它的一个用途______;
(5)写出D→F反应的其中一个化学方程式:______。
【答案】H2O 碳酸钙 置换反应 氢氧化钙 改良酸性土壤(合理均可) CO2+Ca(OH)2=CaCO3↓+H2O
【解析】
A~G是初中化学常见的7种物质,分别由C、H、O、Cl、Ca中的一种或几种元素组成,A、B、C、D、E是不同类别的物质,G是可燃性气体单质,所以G是氢气,D的固体可用于人工降雨,所以D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二氧化碳能转化为E,所以E是氧气,G和E物质类别相同,二氧化碳、氧气都会转化成F,所以F是水,A会与二氧化碳反应,所以A是氢氧化钙,二氧化碳会转化成C,所以C是碳酸钙,氢氧化钙、碳酸钙都会与B反应,所以B是盐酸,盐酸转化成的F会转化成氢气,所以F是水,经过验证,推断正确。
(1)由分析可知,F是水,化学式是:H2O;
(2)C的名称是:碳酸钙;
(3)B→G的反应是盐酸和铁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Fe+2HCl=FeCl2+H2↑,该反应符合“单质+化合物=新单质+新化合物”所以基本反应类型是置换反应;
(4)物质A是:氢氧化钙,氢氧化钙的水溶液显碱性,用途是改良酸性土壤;
(5)D→F的反应是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的化学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老师在分析金属和盐溶液反应时指出在金属活动性的顺序里,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但钾、钙、钠除外。李明同学很好奇,于是做了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
(进行试验)
一块4.6g的金属钠,放入盛有一定量硫酸铜溶液的烧杯中,发现金属钠浮在液面上不停打转,产生大量气体,烧杯发烫,溶液中出现了蓝色絮状沉淀,并没有出现紫红色的铜,一会儿,部分沉淀逐渐变黑。充分反应后,冷却过滤,得到滤液是无色。
(提出问题)
金属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后的产物是什么?无色滤液的成分是什么?
(查阅资料)
(1)①钠能与水反应生成一种碱,同时放出气体。
②氢氧化铜受热至60℃ ~80℃变暗,温度过高时分解为相应的金属氧化物和水。
(实验探究1)探究生成的气体是什么?
李明同学将上述实验药品放入锥形瓶中,立即塞上带导管的单孔塞,将导管通入肥皂水中,将燃着的木条靠近飘起的肥皂泡,有爆鸣声。说明生成的气体是____________。
(实验探究2)探究沉淀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沉淀中有Cu(OH)2和CuO,还可能含有Cu。
(实验验证)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结论 |
将锥形瓶内反应后过滤所得滤渣放入烧杯内,并加入足量的______ | _________ | 沉淀中没有Cu |
(实验结论)
通过实验,李明同学得出结论:钠加入硫酸铜溶液会先与水反应,生成的碱再与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写出生成的碱与硫酸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
(实验探究3)滤液的成分是什么?
通过分析,李明同学得出:所得的无色滤液中一定含有硫酸钠,还可能含有______________。
若要证明是否含有该物质,只需向无色滤液中滴加______________ (填物质名称)观察现象即可获得结论。
(反思与交流)
(1)出现黑色物质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
(2)设计一个简单实验证明硫酸铜溶液显蓝色是由Cu2+引起的。你的方案是______________。(要求写出实验步骤和现象)
(3)钠完全反成后,所得无色滤液中硫酸钠的质量若用a表示,则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水和溶液在生产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直饮水机”可将自来水净化为饮用水,其内部使用的活性炭主要起______作用。实验室常用______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2)C1O2是饮用水常用的消毒剂。制取C1O2的反应如下:C12+2NaC1O2=2C1O2+2X,则X的化学式为______。
(3)食盐水能导电是由于食盐溶于水形成______。
(4)如图是甲、乙两种不含结晶水的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①t1℃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_____g。
②t2℃时,若从甲和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析出等质量的固体,须蒸发掉较多水的是_____ (填“甲”或“乙”)物质的饱和溶液。
③t2℃时,将一瓶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乙溶液,蒸发掉60 g水后,溶质质量分数变为20%,则原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_____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请按照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根据要求写出相应的化学符号:
锌元素被称为“智力之花”,该元素符号是______;
某种气体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占,表示出它的8个分子______。
今天是小红爸爸的生日:
妈妈为爸爸斟了满满一杯白酒,小红远远就闻到了酒的特殊香味,请从微观的角度解释能闻到香味的原因______;爸爸点燃了生日蜡烛。许愿后大家一起将蜡烛吹灭。这种熄灭蜡烛火焰的原理是______。
小红用压岁钱给爸爸买了一条羊毛围巾。日常生活中可以用______的方法检验羊毛纤维和合成纤维;妈妈说面粉是制作蛋糕的主要原料,面粉中富含的营养素为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甲物质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75%B.上述物质中只有丙和丁可作燃料
C.生成丙和丁的分子个数比为1:3D.该反应中碳元素的化合价升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已知浓硫酸与焦炭在加热的条件下能发生反应,生成三种氧化物。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对此进行以下一系列的探究活动。
(提出猜想)浓硫酸与焦炭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H2O、SO2和CO2。
(查阅资料)经查阅资料得知:①CO2、SO2均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②SO2可使品红溶液的红色褪去,而CO2不能;③SO2可与酸性的KMnO4溶液反应使其褪色,而CO2不能;④无水CuSO4为白色粉末,遇水可生成蓝色胆矾。
(实验探究)用以下A—D四个装置组装成一套完整的实验装置,然后进行实验,验证猜想。
(1)本实验的发生装置应选用如下图所示三种装置中的___________装置(填序号)。
(2)为了验证三种产物,达到预期的实验目的,整套实验装置的正确组装顺序是(按导管口连接的先后顺序):发生装置导管口
________
(3)实验过程中,同学们观察到装置D中的无水CuSO4变为蓝色,由此得出产物中有_________的结论;同时还观察到以下实验现象:装置C中品红溶液( I)和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都褪色,品红溶液(Ⅱ)不褪色;装置B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装置C中品红溶液( I)褪色,说明产物中有_________,酸性KMnO4溶液的作用是____,品红溶液(Ⅱ)不褪色,说明________;装置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
(4)能确认反应产物中有CO2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
(实验结论)本实验提出的猜想_________(填“成立”或“不成立”);
浓硫酸与木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交流讨论)实验结束后,同学们针对本实验进行讨论,其中张辉同学提出了“反应产物中可能还有一氧化碳”这样的一个观点。你是否支持张辉同学的观点?_______________(填“支持”或“不支持”),请你说出两点理由:①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甲物质的溶解度(S)随温度(t)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60℃时,甲的溶解度约为0.6
B.20℃时,甲可溶于水
C.90℃时,在50g水中加入0.7g甲,充分搅拌后得到饱和溶液
D.将80℃时甲的溶液降温至60℃,一定析出甲晶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在一定条件下,甲、乙、丙、丁在某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右图所示。正确的说法是
A.该反应是分解反应
B.若消耗3g乙,则生成17g丙
C.丁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D.甲、乙的质量之和一定等于生成丙的质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某综合实践活动小组同学,对我市某化工厂排放的污水进行检测,发现主要的污染物为氢氧化钠。为测定污水中氢氧化钠的含量,取100 g污水于烧杯中,加入36.5 g质量分数为10%的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假设污水中其他成分不与稀盐酸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Cl+NaOH====NaCl+H2O)
求:(1)100 g污水中含氢氧化钠多少克_______________?
(2)污水中所含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