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2010?哈尔滨)下列应用及相应原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都正确的是( )
【答案】分析:A、由题意可知,反应物为稀盐酸和氧化铁,根据复分解反应,可知生成物为氯化铁和水;题目中生成物氯化铁的化学式书写错误;
B、用二氧化碳制碳酸饮料CO2+H2O=H2CO3应用及相应原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都正确;
C、化学方程式缺少反应条件;
D、用氢氧化钠制碳酸钠,反应物有氢氧化钠,生成物有碳酸钠,题目中反应物与生成物颠倒.
解答:解:A、用稀盐酸除铁锈:由题意可知,反应物和生成物,故化学方程式为Fe2O3+6HCl=2FeCl3+3H2O;故A错误;
B、用二氧化碳制碳酸饮料CO2+H2O=H2CO3,应用及相应原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都正确,故B正确;
C、用电解水的方法测定水的组成,化学方程式缺少反应条件,正确的为2H2O2H2↑+O2↑,故C错误;
D、用氢氧化钠制碳酸钠,反应物有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生成物有碳酸钠和水,2NaOH+CO2=Na2CO3+H2O,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根据客观事实和质量守恒定律,书写化学方程式,不能随意捏造;掌握配平化学方程式的步骤、方法、技巧;
掌握二氧化碳、酸、碱的化学性质.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2010?哈尔滨)除去下列物质中的杂质(括号内为杂质),所选用的试剂及操作方法均正确的一组(  )
选项待提纯的物质选用的试剂操作的方法
ACaO(CaCO3溶解、过滤、结晶
BCu(CuO)稀盐酸溶解、过滤、洗涤、干燥
CCuSO4(H2SO4氢氧化钠溶液过滤
DCO2(CO)氧气点燃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2010?哈尔滨)世博同学在探究铝、铜、银三种金属活动性顺序时做了如下实验,并由此得出了正确结论.

(1)请指出上述实验操作中的错误
乳头胶管都倾斜伸入试管中
乳头胶管都倾斜伸入试管中

(2)写出乙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u+2AgNO3=Cu(NO32+2Ag
Cu+2AgNO3=Cu(NO32+2A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2010?哈尔滨)甲、乙同学在学完酸的化学性质后,做了如下实验:

实验结束,甲、乙同学依次将废液缓慢倒入同一洁净的废液缸中,然后进行了讨论.
【观察与讨论1】甲同学在做实验时没有观察到明显现象,于是对氢氧化钙溶液和稀盐酸能发生反应表示怀疑.但乙同学认为,甲同学实验时向氢氧化钙溶液中应先滴几滴酚酞试液,再滴加适量的稀盐酸,当观察到(1)
酚酞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酚酞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时.就可以说明两种物质能发生反应.
【观察与讨论2】当乙同学沿废液缸内壁缓慢倾倒液体时,观察到废液缸中先有气泡产生,然后又出现了白色沉淀.经过讨论确定,甲、乙同学试管中废液含有的溶质分别是(2)
CaCl2、HCl
CaCl2、HCl
(3)
NaCl、Na2CO3
NaCl、Na2CO3
(均写化学式),才会出现上述现象.为了科学处理试验后产生的废液,甲、乙同学决定对废液缸中最终废液溶质的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最终废液中含有什么溶质?
【猜想与假设】甲同学猜想:废液中含有NaCl、CaCl2两种物质
乙同学猜想:废液中含有NaCl、Na2CO3两种物质
【活动与探究】甲、乙同学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分别同时进行了如下实验:
甲同学实验:取少量废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碳酸钠溶液,无明显现象.得出结论:甲猜想不成立,则乙猜想成立.
乙同学实验:取少量废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氯化钙溶液,出现白色沉淀.得出结论:乙猜想成立,则甲猜想不成立.
【反思与评价】请对甲同学由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给予评价
(4)
甲同学结论不正确,甲实验只能说明废液中无氯化钙,若废液中只含有氯化钠也无明显现象,则乙
甲同学结论不正确,甲实验只能说明废液中无氯化钙,若废液中只含有氯化钠也无明显现象,则乙
同学猜想不一定成立
同学猜想不一定成立

【表达与交流】甲、乙同学确认了最终废液中溶质的成分.你认为处理该废液的方法是
(5)
向最终废液中加入氯化钙溶液(或加入酸溶液)至中性后再倒掉废液
向最终废液中加入氯化钙溶液(或加入酸溶液)至中性后再倒掉废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0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中考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填空题

(2010?哈尔滨)世博同学在探究铝、铜、银三种金属活动性顺序时做了如下实验,并由此得出了正确结论.
(1)请指出上述实验操作中的错误;
(2)写出乙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0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中考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2010?哈尔滨)下列物质的应用不正确的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