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如下图所示,打开止水夹,将液体A滴入试管②中与固体B接触,试管①中没入水中的导管口有较多气泡产生,则液体A和固体B的组合不可能是
A.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
B.水和硝酸铵
C.水和氢氧化钠
D.铁和稀硫酸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实验室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相关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仪器f的名称:_____。
(2)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检验制得的气体是否为二氧化碳的方法是_____;化学方程式为_____。用C装置来收集二氧化碳,验满方法为_____。
(3)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可选择的发生和收集装置是_____。该发生装置还需进行_____的改进。
(4)若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步骤有:①在试管中加入药品并固定好装置;②把导管移出水面;③点燃酒精灯加热,当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开始收集;④熄灭酒精灯;⑤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则以上步骤正确顺序为_____(填序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我国科学家合成了一种特殊的催化剂,使甲烷高效转化为乙烯获得重大突破,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发生了变化
B.生成物分别是C2H4分子和H2分子
C.该反应是分解反应
D.反应物与生成物均由分子构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是实验室制取O2,并验满O2的实验组合装置。
(1)写出用此气体发生装置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2)请将B装置图中的导管补画完整________。
(3)此实验中用到了氧气的哪些性质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结合课本知识回答下列生活、生产和实验室中的问题:
(1)黑火药是硝酸钾、硫磺和木炭的混合物,点燃时硝酸钾放出氧气,可燃物___遇到氧气后发生剧烈燃烧,在高热下又发生其它的化学反应,最后生成三种物质,请将下列化学方程式补充完整。反应原理为:2KNO3+S+3C____+N2↑+3CO2↑
(2)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铁丝需要绕成螺旋状才能保证铁丝连续燃烧,请解释其原因____。
(3)用于铁栏杆外层涂料的“银粉”大多是金属铝,其原因是____。
(4)波尔多液是一种农业杀虫剂,它由硫酸铜、氧化钙加水配制而成,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不能用铁质容器配制波尔多液的原因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根据下图所示回答问题
(1)甲实验中把红热的木炭插入集气瓶时,为了使木炭与集气瓶内的氧气充分接触发生反应,坩埚钳夹持着红热的木炭插入集气瓶内的具体操作是:____。
(2)工业上用赤铁矿石(主要成分为氧化铁)炼铁,炼铁原理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高炉炼铁中,焦炭的作用是①C+O2CO2,②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在实验室里,可利用图乙所示装置进行此实验:该实验中设置澄清石灰水的目的是____,其反应原理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
(3)常温下,丙实验中可形成对比实验的是____,得出的结论之一是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多彩的“碳”,多姿的生活,让我们一起走进“碳”的世界。
(1)化石燃料主要包括煤、_______和天然气,他们都含有碳元素,含碳物质的燃烧会导致过多的_______排放,加剧了“温室效应”。其中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写化学式)请写出其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 。
(2)现在化石燃料等不可再生能源面临枯竭,化石燃料对环境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所以,开发和利用风能、_____________等新能源成为越来越迫切地要求。
(3)2013年3月,浙江大学实验室里诞生了世界上最轻的材料——“碳海绵”,它由碳元素组成,具有多孔结构,弹性好,对石油有很强的吸附能力(不吸水),将吸入的石油挤出后仍可恢复原状。关于碳海绵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填字母序号)。
A.具有吸附性 B.可重复利用 C.可处理海上石油泄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为了庆祝元素周期表诞生150周年,联合因宣布将2019年定为国际化学元素局期表年。图a是两种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图b是9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a“钠”方框右上角横线上应填写NA
B.氯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C.图b方框横线上的数字是9
D.11号元素与9号元素可以形成化学式为NaF的化合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使适量的磷和木炭在等容积的A、B两瓶中同时燃烧。如图所示。试回答:
(1)待磷、木炭完全燃烧后,A、B瓶中会有什么现象发生__________。
(2)发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
(3)该燃烧实验能验证哪些结论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