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下列物质鉴别的方法中,不能区分开来的是( )
A.用燃着的木条区分二氧化碳和氮气
B.用洁净的铁丝区分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
C.用观察法辨认氯酸钾和高锰酸钾固体
D.用盐酸区分氯化钠溶液和硝酸银溶液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金属材料在日常生活中已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1)铜常用于制作导线,因为其具有良好的__________。
(2)将纯铝和铝合金相互刻画,_________,说明纯铝的硬度小于铝合金。
(3)钢铁部物件一般要进行喷漆等处理,以防止其生锈,铁生锈的实质是铁与空气中的氧气、____________等发生化学反应。
(4)设计实验验证锌、铜、银三种金属活动性强弱的方案有多种,其中可选用试剂锌片、银片和__________(填化学式)溶液进行验证。
(5)如图,向一定量AgNO3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铜、锌的混合物粉末,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溶液甲和固体乙。
①若溶液甲为蓝色,则固体乙中可能含有的物质是___________。
②若固体乙中含有锌、铜、银三种,则溶液甲中所含的金属离子符号为____________,此时向固体乙中加入稀硫酸,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6)普通黄铜是由铜和锌组成的合金。称取20.0g普通黄铜的粉末样品,加入足量的稀盐酸充分反应后,过滤出剩余的固体,并进行洗涤、干燥、称量,质量为13.5g。计算:
①该合金中锌的质量分数是____________。
②生成的氢气质量。(请写出计算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科学实验是人类获取科学知识,验证科学理论的重要手段,其中,对实验现象的正确描述很重要,以下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雾
B.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白色固体
C.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混合产生蓝色沉淀
D.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的火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根据碳与氧气的反应,回答下列问题:
(1)做“木炭的燃烧”实验时,将点燃的木炭放入燃烧匙,由上而下________(填“缓慢”或“迅速”)伸入盛有集满氧气的集气瓶中。
(2)碳不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2C+O22CO,该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_________反应。
(3)在相同温度和相同体积的的条件下,气体压强与气体分子数成正比关系。将a g碳和b g氧气放入一恒容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恰好完全反应,相同温度下,测得反应前后容器内的气体压强分别为P1、P2。如果P1<P2,则a/b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人体健康离不开化学.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铁、锌、氧是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
B.健康人体内血浆的pH范围是0.9~1.5
C.香烟的烟气中含有许多有毒物质,吸烟有害健康
D.为预防甲状腺肿大,应该在食盐中添加大量的碘元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选用不会排毒的环保的电动自行车作为代步工具.
(1)图中所标示的各部件中,属于金属材料的是 (填写序号).
(2)电动车中的电线是铜丝的,说明金属具有 性.
(3)电动车中部分部件选用合金材料,其优点是质量轻、硬度大和 .
(4)车架表面喷漆,可以延缓车架的锈蚀,其原理是 ,还可以采用 等方法达到对电动车金属部件防锈目的.
(5)废旧电动车的回收再利用的意义在于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以下是我们熟悉的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收集装置.请根据装置图1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应选用 (填标号)做气体发生装置,需要改进的是 ;若用装置⑥净化气体,则气体应从 (填“a”或“b”)端通入(浓硫酸具有吸水性).
(2)实验室制备CO2气体的化学方程式为 .
(3)常温下NO是一种无色、难溶于水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在空气中能与氧气迅速反应生成红棕色的NO2气体.为了收集较纯净的NO气体,利用图2仪器Ⅰ、Ⅱ,用胶管将 (填导管口字母)相连组成收集装置.收集时,应先在Ⅰ中 .
(4)Ⅰ装置内装满水时,还可以用于测定不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的气体体积,此时还需要 (填仪器名称),该气体应从 (填“a”或“b”)进入Ⅰ中.如果装置Ⅰ内水未装满留有空气, (填“影响”或“不影响”)测量结果.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