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5.维生素C又称L-抗坏血酸,化学式为C6H8O6,是高等灵长类动物与其他少数生物的必需营养素.在生物体内,维生素C是一种抗氧化剂,保护身体免于自由基的威胁.下列关于维生素C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它是一种氧化物
B.维生素C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9:1:12
C.一个维生素C分子由6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6个氧原子构成
D.我们应当摄入适量维生素C丰富的食物

分析 A、氧化物是只含有两种元素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B、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一个维生素C分子的构成,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题意,维生素C是高等灵长类动物与其他少数生物的必需营养素,维生素C是一种抗氧化剂,保护身体免于自由基的威胁,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解:A、维生素C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不属于氧化物,故选项说法错误.
B、维生素C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6):(1×8):(16×6)=9:1:12,故选项说法正确.
C、一个维生素C分子是由6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6个氧原子构成的,故选项说法正确.
D、维生素C是高等灵长类动物与其他少数生物的必需营养素,维生素C是一种抗氧化剂,保护身体免于自由基的威胁,应当摄入适量维生素C丰富的食物,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5.下列有关实验的“最佳时机”叙述错误的是(  )
A.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时,当火柴快燃尽时将铁丝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
B.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当导管口有连续、均匀的气泡冒出时开始收集
C.“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中,当红磷熄灭时立即打开弹簧夹
D.做“中和反应”实验时,为确保NaOH与HCl恰好完全反应,当酚酞溶液由红色恰好变为无色时,立即停止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6.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
(1)合金是使用广泛的金属材料.当金属制成合金后,某些性能会发生改变,如合金的硬度一般大于组成它的纯金属(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2)餐具上的油污可以用加有洗洁精的水洗净,说明洗洁净具有乳化作用.
(3)我们日常生活使用的液化石油气主要成分为丙烷(C3H8).请写出其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C3H8+5O2$\frac{\underline{\;点燃\;}}{\;}$4H2O+3CO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3.下列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
A.KClO3$\frac{\underline{\;MnO_2\;}}{\;}$KCl+02B.NaC03+HCl═NaCl+H20+C02
C.2Ag+2HCl═2AgCl↓+H2D.H2SO4+Cu(OH)2═CuS04+2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推断题

10.作图法是常用的数据处理方法,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甲、乙两种物质中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是甲物质;
(2)t2℃时,甲、乙两种物质各70g分别加入100g水中,能形成饱和溶液的是乙物质;
(3)若甲物质中混有少量的乙物质,提纯甲物质可采取的方法是降温结晶(填“降温结晶”或“蒸发结晶”);
(4)将t1℃时甲、乙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2℃,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关系是:甲<乙(填“>”、“=”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0.小明设计了趣味实验装置(见如图),其气密性良好.若要使B中尖嘴导管有“喷泉”产生,则A中加入的固体和液体可能是(  )
A.氯化钠和水B.硝酸钠和水C.氢氧化钠和水D.铜和稀硫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7.请用化学符号和数字填空:
(1)2个硝酸根离子2NO3-
(2)两个金原子2Au
(3)组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C
(4)厨房中的酸性调味剂CH3COOH.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4.下列四个图象反映了对应实验过程中相关量的变化.其中不正确的是(  )
A.在部分变质的NaOH溶液中滴加稀盐酸B.O2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变化曲线C.等质量的Mg粉和Fe粉与足量同浓度的稀盐酸反应D.硫酸溶液稀释过程中pH的变化曲线
A.AB.BC.CD.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5.为了研究物质的溶解现象,设计并进行了如表实验.
 实验  
 现象固体溶解,形成紫色溶液 固体几乎不溶解 固体溶解,形成紫红色溶液 
(1)对比实验①、②的现象,可得出的结论是同种溶质在不同的溶剂中溶解性不同.
(2)设计实验②、③的目的是不同溶质在同一种溶剂中溶解性不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