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的是

A.氯化钠溶液 B.稀醋酸 C.蒸馏水 D.氢氧化钠溶液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5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广西桂林卷)化学(解析版) 题型:填空题

现有①金刚石、②氯化钠、③酒精、④生石灰、⑤小苏打、⑥一氧化碳,从中选择恰当的物质 序号。

(1) 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2) 用于配制生理盐水;

(3) 用作食品干燥剂;

(4) 用于刻画玻璃;

(5) 用于冶炼金属;

(6) 用作内燃机的燃料。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5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甘肃兰州卷)化学(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兰州西客站在建设中,使用了大量建筑材料。下列有关材料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建设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钢,其硬度小于纯铁的硬度

B.一些设施中使用的合成纤维属于有机合成材料

C.建设过程中,废弃的金属材料必须回收利用

D.建设中使用了玻璃钢、碳纤维等材料,它们是复合材料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5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福建漳州卷)化学(解析版) 题型:填空题

复习课上,老师要求学生用不同的方法鉴别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小东、小南两位同学取同一溶液分别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方案】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小东

用玻璃棒蘸取溶液滴到pH试纸上,对照比色卡并读出pH

pH试纸变色

pH 7(填“>”或“<”)

该溶液是氢氧化钠溶液

小南

取适量溶液于试管中,加入经打磨过的铝条

有气泡产生

该溶液是稀硫酸

【提出问题】为什么我们取相同溶液而实验结论却不同呢?

【解决问题】

小东、小南讨论后决定再用硫酸铜溶液进一步验证,结果观察到的现象是 ,于是一致认为该溶液是氢氧化钠溶液。为什么小南加入铝条会有气泡产生呢?通过查阅资料,他们发现初中常见金属中只有铝能与酸、碱反应,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Al+2NaOH+2H2O=2NaAlO2+3H2↑ 。

【拓展延伸】利用老师要求鉴别的那两种溶液,测定镁铝铜合金中各成分的含量。实验设计如下:

【回答问题】

(1)写出操作I中玻璃棒的作用: 。

(2)a溶液是 ,选择该溶液的理由是 。

(3)金属铜的质量为 g,固体A含有的物质是 ,溶液A中所含溶质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5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福建漳州卷)化学(解析版) 题型:填空题

用化学符号填空:

(1)铁元素 ;

(2)2个碳原子 ;

(3)氢离子 ;

(4)五氧化二磷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5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福建漳州卷)化学(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是

A.氧气 B.稀有气体 C.氮气 D.二氧化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5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福建莆田卷)化学(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进行下列对比实验,不需要控制变量的是

A.用酚酞溶液鉴别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

B.用红磷和白磷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C.用二氧化锰、氧化铜和过氧化氢溶液比较二氧化锰、氧化铜的催化效果

D.用镁、锌和稀盐酸比较镁、锌的金属活动性强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5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湖南郴州卷)化学(解析版) 题型:填空题

(6 分)下图是a、b、c 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使a、c 的饱和溶液同时析出晶体,方法是 。

(2) ℃时,a、c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与 (填“a”、“b”或“c”)相似。

(3)在t2℃时,a、b、c 三种饱和溶液降温至t1℃时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析出晶体最多的是 (填“a”、“b”或“无法确定”)。

(4)在t2℃时,将150 克a 的饱和溶液稀释成质量分数为20%的溶液需加水 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5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浙江省衢州卷)化学(解析版) 题型:填空题

利用图示仪器测量氧气体积,来测定高锰酸钾样品的纯度(杂质不参加反应)。实验步骤如下:

(1)检查气密性:连好发生装置后,将导管口的下端浸入水中, 。如果观察到导管口有气泡冒出,就证明装置不漏气。

(2)组装装置:连好的装置如图甲,其中有一处明显错误。在不移动、不调整酒精灯的前提下,需要调节 (选填字母)螺母改正错误。

(3)进行实验:采用正确的反应装置和图乙所示的收集装置制取并收集气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加热时间过短,会使测量结果不准。

B.反应一段时间,排出反应装置内原有空气再连接乙装置收集气体,会使结果更准确。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