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下列关于电解水实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正极产生的是氢气
B.分子和原子的种类都发生了改变
C.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D.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 :1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面的物理性质,①银白色金属;②延展性;③导热性;④导电性;⑤被磁铁吸引。其中铁、铜、铝三种都具备的是( )
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①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有关装置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标号仪器的名称:X分液漏斗 , Y。
(2)O2的制取方法有多种,若用加热高锰酸钾固体制取O2 , 应选用的发生装置为A(填装置字母序号),用排空气法收集的装置为;若以氯酸钾和二氧化锰为原料反应制取O2 , 其中二氧化锰起作用,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小海同学在装置B中加入15%的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
①若用F装置收集氧气,氧气应从a(填“a”或“b”)端通入。
②实验时发现氧气流很不平稳。小涛同学提出可以从如下两个方面加以改进:一是将制取的装置由B换为上图中的C装置(填装置字母序号);二是将过氧化氢溶液加水稀释。如果把50g溶质质量分数为15%的过氧化氢溶液稀释成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溶液,需加水的质量为25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分别是甲、乙两个实验小组,分别进行“加热硫酸铜和氢氧化钠两种溶液反应后的混合物”的实验过程及实验现象的示意图:
(1)【甲组】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加热两种溶液反应后的混合物,生成的黑色物质是氧化铜。
(2)【乙组】为寻找两种溶液反应后的混合物在加热后没有产生氧化铜的原因,他们进行了以下实验探究:
【查阅资料】
a.氢氧化铜受热分解生成氧化铜和水。
b.在酸性条件下,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在溶液中可发生如下反应:
6NaOH+4CuSO4=3Na2SO4+Cu4(OH)6SO4↓,生成的碱式硫酸铜是不溶于水的蓝白色固体,加热不易发生分解。
【提出猜想】根据资料分析,乙组同学认为本组实验中氢氧化钠溶液不足,导致试管中溶液偏酸性的原因可能是:
猜想Ⅰ:过量的硫酸铜导致溶液呈酸性 猜想Ⅱ:生成的硫酸钠使溶液呈酸性。
【实验与结论】
实验①:用pH试纸测定硫酸铜溶液的酸碱度,得出其pH7(填“>”、“<”或“=”),硫酸铜溶液呈酸性,猜想Ⅰ成立。
实验②:向盛有硫酸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石蕊溶液,观察到溶液仍显紫色,硫酸钠溶液呈(填“酸性”、“中性”或“碱性”),猜想Ⅱ不成立。
(3)【交流与反思】
①乙组同学认真分析甲组实验后,认为不需要通过实验也能判定猜想Ⅱ不成立,理由是。
②甲、乙两组实验说明相同的反应物会因其质量比的不同而可能导致不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中和反应会放热,现用滴管吸取末知浓度的盐酸溶液,逐滴加入盛有40g溶质质量分数为20%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同时用pH计记录溶液pH的变化,绘制成如下函数图像。
(1)用玻璃棒蘸取X点溶液,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至蒸干,玻璃棒上留下的固体中一定含有。(填化学式)
(2)验证“中和反应会放热”不能使用氢氧化钠固体和稀盐酸反应,是因为
(3)试根据函数图像,求盐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某实验小组研究盐酸、氢氧化钙两种物质的化学性质,做了如图所示八个实验.
(1)实验中观察到有沉淀产生的试管是 ______ ,有气泡出现的试管是 ______ 填试管序号
(2)若实验后某试管中为红色溶液,则向其中加入足量的 ______ ,溶液变为无色由此推断,该试管中最初盛有的物质是 ______ .
(3)若实验后某试管的底部有白色固体,且过滤后向滤液中滴加稀盐酸,一段时间后有气泡出现,则该试管中最初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
(4)实验后某试管中得到无色溶液A,向其中加入足量的溶液,无明显现象,由此推断,无色溶液A中的溶质可能是 ______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有关生活中的化学说法错误的是
A.室内发生火灾,立即打开门窗
B.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是不可再生资源
C.生活中用煮沸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D.在潮湿的空气中铁易生锈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有a、b、c三种金属,如果把a和b分别放入稀硫酸中,a溶解并产生氢气,b不反应;如果把b和c分别放入硝酸银溶液中,过一会儿,在b表面有银析出,而c没有变化,根据以上实验事实,判断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
A.c>b>aB.b>a>cC.a>b>cD.a>c>b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