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9.某化学兴趣小组用如图所示装置研究以下两个问题.
【实验1】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步骤1:水槽中放有一定量热水,水面下a处放一小块白磷,此时观察到白磷不燃烧.
步骤2:在乙中放入二氧化锰和过氧化氢溶液,立即将甲倒扣在乙上.此时观察到甲中水面下降,白磷露出水面,白磷燃烧.此实验运用对比的方法研究了可燃物燃烧的一个条件是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实验2】浓盐酸的性质
步骤1:a处放一湿润的紫色石蕊试纸,乙中放入浓盐酸,立即将甲倒扣在乙上.此时观察到试纸变为红色.说明浓盐酸具有的性质为挥发性、酸性.
步骤2:将试纸取出,立即向水槽中加入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此时观察到红色溶液逐渐变为无色.出现此现象的原因是乙中浓盐酸挥发出来的氯化氢气体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中和反应.

分析 【实验1】根据燃烧的条件是:物质具有可燃性;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进行分析;
【实验2】根据浓盐酸的性质及实验的现象进行分析.

解答 解:【实验1】步骤1中白磷不燃烧,因为白磷没有与氧气充分接触,步骤2中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的作用产生氧气,使烧杯中的气压增大,液面下降,使热的白磷与氧气充分接触,从而燃烧起来,说明可燃物燃烧的一个条件是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故填:白磷燃烧;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实验2】步骤1中浓盐酸和试纸没有接触,但观察到试纸变为红色,说明浓盐酸具有挥发性,且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溶于水显酸性;
步骤2中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呈现红色,观察到红色溶液逐渐变为无色,说明碱性消失,氢氧化钠和乙中浓盐酸挥发出来的氯化氢气体发生了中和反应;
故填:挥发性、酸性;乙中浓盐酸挥发出来的氯化氢气体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中和反应.(写化学方程式也可给分)

点评 本题通过实验探究了燃烧的条件及浓盐酸的挥发性,难度不大,依据实验的现象结合物质的性质通过对比得出结论.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7.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  )
A.质子数不同B.中子数不同
C.相对原子质量不同D.中子数与核外电子数之和不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8.从化学反应2H2O  $\frac{\underline{\;通电\;}}{\;}$2H2↑+O2↑,可得到下列信息,其中叙述错误的是(  )
A.反应物是水,生成物是氢气和氧气,反应条件是通电
B.每2份质量的水完全反应可生成2份质量的氢气和1份质量的氧气
C.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分子个数比为2:2:1
D.生成的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为4:3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5.某校化学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在老师指导下开展了一系列实验探究活动,请按要求回答问题.
(一)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实验
九年级化学第十一单元学习结束后,同学们走进实验室按下图的操作流程进行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操作③的名称是过滤;
(2)下列折叠纸的情形中错误的是D(填字母序号);

(3)为使折叠好的滤纸紧贴漏斗内壁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是滴少量水润湿;
(4)操作④中停止加热的判断依据是有大量固体析出;
(二)白磷水下燃烧实验
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设计了“白磷水下燃烧”的实验,同学们按“图甲”装置实验时遇到了许多问题,在老师指导下同学们设计了“图乙”装置进行实验,取得了很好的实验效果,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说明:①图乙的洗气瓶B、C、D中装置的吸收增效体均浸泡在水中;
②吸收增效体由疏松多孔的物质制成,能增在物质间的接触面积;
(1)按照“图甲”装置实验时遇到的问题有①白磷容易移动,②空气中氧气不够(任写一点);
(2)用“图乙”装置实验时,A中“水火相容”的现象十分明显,写出白磷水下燃烧的化学方程式4P+5O2$\frac{\underline{\;点燃\;}}{\;}$2P2O5
(3)A中用耐酸碱蚀的钢丝网罩住白磷的目的是防止白磷移动;
(4)实验时洗气瓶B的上部空间有较多白雾、C中白雾较少,D中无白雾,为进一步提高对白雾的吸收效果,你认为可采取的措施有氢氧化钠溶液(任写一点).
(三)铝锌合金成分的测定实验
学习合金知识后,同学们确立的研究课题-“铝锌合金中铝含量的测定”,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实验步骤如下

【步骤一】将铜网包裹的合金样品放入烧杯底部并用漏斗罩住,再向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水;
【步骤二】将量筒内注满水后倒扣在漏斗颈部(如右图所示)
【步骤三】将长颈漏斗插入烧杯内,通过它将适量浓盐酸注入烧杯底部;
【步骤四】完全反应后测定并计算;请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一”向烧杯内加入水的液面应处于A(填“A”、“B”或“C”)处;
(2)实验中量筒的作用是收集气体,测量气体体积;
(3)烧杯内倒扣漏斗的主要作用是有利于气体收集;
(4)同学们通过测定mg铝锌合金与盐酸反应产生氢气的体积计算出了合金中铝的质量分数,计算时必须使用的另一个数据是氢气的密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4.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3Fe+2O2═Fe3O4B.H2O $\frac{\underline{\;通电\;}}{\;}$H2↑+O2
C.Cu+H2SO4═CuSO4+H2D.CH4+2O2 $\frac{\underline{\;点燃\;}}{\;}$ CO2+2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4.工业烧碱具有较好的杀菌消毒作用且廉价易得,但工业烧碱中常含有杂质碳酸钠.某科学学习小组同学围绕工业烧碱样品纯度测定问题,展开了讨论与探究.
【原理思路】利用Na2CO3与稀H2SO4反应产生CO2,通过CO2质量的测定,确定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从而计算样品纯度.
【实验方案】小科同学根据以上思路,设计了如图甲的实验方案(固定装置省略).装置中,仪器A的名称锥形瓶.
【交流讨论】小明认为图甲实验方案的设计有缺陷,若按该方案进行测定会导致难以避免的误差.你认为下列哪些因素会导致难以避免的误差②③④(填序号).
①加入的稀硫酸量不足               ②装置内空气中的CO2没有排出
③反应产生的CO2未被完全吸收      ④干燥管与空气直接相通
【方案改进】为减少误差,使CO2质量的测定更准确,该小组同学根据以上讨论,对图甲方案进行改进,设计了如图乙的实验方案(固定装置省略).
图乙B装置中样品在与稀硫酸反应前和停止反应后,都要通过量的空气,反应前通空气时a、b、c三个弹簧夹的控制方法是关闭c、打开a、b.
【数据分析】若撤去图乙中的C装置,则测得工业烧碱的纯度将偏低(填“偏高”、“偏低”或“无影响”).
【拓展提高】已知Na2CO3溶液与稀硫酸反应先生成NaHCO3,当Na2CO3全部转化为NaHCO3后,生成的NaHCO3能继续与稀硫酸反应生成CO2
现向样品中加一定量的稀硫酸,反应后产生无色气体并得到X溶液.请分析推断反应后所得X溶液的溶质,其所有的可能组成Na2SO4和H2SO4;Na2SO4;Na2SO4和NaHCO3(写名称也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某同学设计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实验装置如图1.他的实验步骤如下:
①在带橡皮塞和导管的燃烧匙内装入一定量的红磷,将导管上的止水夹夹紧,在酒精灯上点燃红磷,并立即伸入内集气瓶内,塞紧橡皮塞.
②将图中的集气瓶分为5等份,并作好标记.
③充分反应后,待集气瓶冷却至室温,打开止水夹.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正确排列步骤是②①③.
(2)在这个实验过程中,如图2能正确表示的广口瓶内气体体积变化情况的是B
(3)步骤③中打开止水夹后观察到的现象是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并且约占集气瓶容积的五分之一,由此可得出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
(4)实验后发现测定的氧气的体积含量低于标准值,请问:这可能是由哪些原因起的?装置漏气,红磷不足;
(5)某同学也设计了一个实验方案,装置和操作同上,只不过用木炭代替了红磷.当木炭停止燃烧,集气瓶冷却至室温,打开止水夹后,水(能否)不能进入集气瓶.请说明原因木炭燃烧产生二氧化碳气体,瓶内气压不随氧气的消耗而减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8.碳元素是组成许多物质的基本元素.
(1)下列含碳元素的物质中,属于有机物的是B(填字母序号).
A、碳酸钙    B、乙醇(C2H5OH)   C、二氧化碳
(2)化石燃料主要包括煤、石油和天然气,它们都含有碳元素,其中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CH4(写化学式).
(3)很多天然矿石中含有碳元素,菱锰矿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锰(MnCO3),其中锰元素的化合价+2.
(4)在440℃和高压条件下,金属钠与二氧化碳反应能生成金刚石(C)和碳酸钠,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Na+3CO2$\frac{\underline{\;440℃\;}}{高压}$C+2Na2CO3
(5)“碳海绵”是已知最轻的固体材料,由碳元素组成,具有多孔结构,弹性好.它对石油有很强的吸附能力(不吸水),将吸入的石油挤出后仍可恢复原状.下列关于碳海绵的说法正确的是ABC(填字母序号).
A.具有吸附性    B.可重复使用    C.可处理海上石油泄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9.如图是实验室用于制取、干燥和收集气体的装置图.科学实验课上同学们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并收集二氧化碳气体,请回答问题:

(1)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发生装置应选择(填装置编号)A.
(2)现要收集一瓶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请在上述装置中选择合适的装置,按气体的流向用导管的编号将装置连接好:a→b→c→f→g.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