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木炭还原氧化铜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木炭、一氧化碳与氧化铜的反应都属于置换反应
B.两个实验的相关反应中,只有碳元素的化合价发生改变
C.两个实验中都可观察到红色固体变黑
D.两个实验的操作中都要防止液体倒吸
【答案】D
【解析】解:A、木炭还原氧化铜时发生的是置换反应,一氧化碳发生的不是置换反应,故选项A错误; B、两个实验的相关反应中,碳元素、铜元素的化合价发生改变,故选项B错误;
C、一氧化碳、木炭还原氧化铜具有相同的现象:黑色变红色,故选项C错误;
D、木炭还原氧化铜时要防止液体倒吸,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也需要防止液体倒吸,选项D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了一氧化碳、木炭的化学性质,它们共同的化学性质是可燃性和还原性,因此都可以做还原剂;一氧化碳、木炭还原氧化铜的现象相同:黑色变红色,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由于一氧化碳有毒,能够污染环境,所以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要对尾气进行处理;木炭还原氧化铜时发生的是置换反应,一氧化碳发生的不是置换反应.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元素观是学习化学的重要观念之一,下列有关元素的说法错误的是
A. 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 B. 同种元素的原子核内中子数一定相同
C. 原子序数等于该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 D. 化学变化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发生改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为避免汽车尾气中的有害气体对大气的污染,目前最有效的方法是给汽车安装尾气净化装置,其净化原理是2NO+2CO N2+xCO2 ,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x=2
B.最终排放的汽车尾气是混合物
C.反应中氮元素的化合价由+2价变为0价
D.该反应生成的N2和CO2的质量比为1: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编号 | ① | ② | ③ |
物质 | NaOH溶液 | Na2CO3溶液 | BaCl2溶液 |
加稀硫酸后的现象 | 无明显现象 |
| 白色沉淀 |
(1)实验②中的现象是 .
(2)小杨同学认为实验①不反应,小康同学不同意小杨同学的观点,认为无明显现象并不代表没有发生反应. 经小组讨论,设计如下实验来探究稀硫酸与NaOH溶液能否发生反应.
观察到上述实验试管中的现象(选填“红色消失”或“红色不消失”),说明稀硫酸与NaOH溶液发生了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反应后,同学们将所有废液倒入同一烧杯中,静置,烧杯中有白色沉淀,溶液呈无色,该无色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除酚酞外)是(填化学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热水瓶用久后,瓶胆内壁常附着一层水垢,其成分是碳酸钙、氢氧化镁及少量水,实验室现有一瓶水垢样品,为测定其中各成份的质量分数,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该装置气密性良好,A、C、D中所装药品足量). 已知:碱石灰是氧化钙和氢氧化钠的混合物;加热条件下,氢氧化镁易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g(OH)2 MgO+H2O↑.
部分实验步骤如下:
Ⅰ.将质量为m的样品装入装置B的玻璃管中,按图连接好装置,关闭弹簧夹,给样品加热;
Ⅱ.待样品完全反应,先打开弹簧夹通入空气,再熄灭酒精喷灯,直到玻璃管冷却;
Ⅲ.实验完毕,测得装置C、D中的液体质量分别增加了m1、m2;
Ⅳ.根据实验所测数据计算该样品中碳酸钙、氢氧化镁和和水的质量分数.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C中所装药品为
(2)装置D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该水垢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表达式为 .
(4)实验反思:实验步骤不变,若没有装置A,会导致氢氧化镁的测定结果(填“偏大”、“偏小”或“无法判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有一包固体,可能由KNO3、BaCl2、NH4Cl、Na2CO3、Na2SO4、MgCl2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为了探究该固体组成,某化学小组将固体溶于水配成溶液并开展以下实验,已知步骤Ⅱ中无气泡产生,且白色沉淀部分溶解,请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Ⅰ产生的气体为 .
(2)原固体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 .
(3)步骤Ⅱ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无色溶液C中阳离子的符号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图,请根据如图冋答问题:
(1)该反应进程中的最小粒子是 , 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填“改变”或“不改变”)
(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