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在一密闭容器内有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和一种未知物W,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物质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W
反应前质量/g501123
反应后质量/g24528x
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x的值应为0
B.反应后的生成物是二氧化碳和水
C.物质W中碳和氢两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1:4
D.物质W一定含碳、氢、氧三种元素

分析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反应后质量增加的是生成物,减少的是反应物,由表格信息可知反应后CO2质量增加了44克,是生成物;H2O质量增加了27克,是生成物;O2质量减少了48克,是反应物;反应物还少23克,所以W是反应物,所以反应后物质W的质量x为0,反应物是W和O2,生成物是CO2 和 H2O,根据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生成物中含有C,H和O三种元素,反应物O2中含有O元素.所以C和H一定来自W,C元素质量为:44克×$\frac{12}{44}$=12克;H元素质量为:27克×$\frac{2}{18}$=3克.12克+3克=15克<23克,所以W中一定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从而可以正确求解.

解答 解:由表格信息可知反应后CO2质量增加了44克,是生成物;H2O质量增加了27克,是生成物;生成物共增加质量44g+27g=71g,O2质量减少了48克,是反应物;故W质量应该减少71g-48g=23g,所以反应后物质W的质量x为0,反应物是W和O2,生成物是CO2 和 H2O,根据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生成物中含有C,H和O三种元素,反应物O2中含有O元素.所以C和H一定来自W,C元素质量为:44克×$\frac{12}{44}$=12克;H元素质量为:27克×$\frac{2}{18}$=3克.12克+3克=15克<23克,所以W中一定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故:
A、反应后物质W的质量x为0,正确;
B、反应物是W和O2,生成物是CO2 和 H2O,正确;
C、物质W中碳和氢两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frac{12g}{12}:\frac{3g}{1}$=1:3,错误;
D、W中一定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正确.
故选C.

点评 解此题需认真分析各物质的质量变化情况,仔细推敲,即可求解.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1.小明家里有一小袋粗盐,有一天他发现敞口放置的粗盐表面有溶解现象.经查阅资料得知,这种现象在化学上叫潮解,原因是粗盐中含有氯化钙和氯化镁.于是他设计了以下实验方案对粗盐进行提纯.请回答实验中有关问题.
(1)将粗盐全部溶于水,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其主要目的是除去粗盐中的氯化镁;
(2)再加入过量碳酸钠溶液,目的是除去粗盐中的氯化钙;
(3)待充分反应后过滤,所得滤液中的溶质为氯化钠、氢氧化钠、碳酸钠;
(4)向滤液中加入适量的稀盐酸,完全反应后,加热、蒸发、结晶,得到几乎不含其他杂质的NaCl晶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2.从①质子数②中子数③最外层电子数④原子核,四个选项中选择填空(填序号).
(1)原子的核电荷数决定于原子结构中的①.
(2)原子序数主要决定于原子结构中的①.
(3)原子的质量主要决定于原子结构中的④.
(4)原子的种类决定于原子结构中的①.
(5)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决定于原子结构中的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9.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农作物的生长需要化肥,下列化肥中属于氮肥的是AC.
A.NH4Cl        B.KCl           C.CO(NH22          D.Ca3(PO42
(2)香烟烟气中含有多种有害物质,毒副作用大的有一氧化碳、尼古丁和焦油,不吸烟的人能闻到烟味的原因是分子在不断地运动.随手丢弃的烟头容易引发火灾,原因是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3)漂白粉可用于自来水杀菌消毒,其有效成分是次氯酸钙[Ca(ClO)2].次氯酸钙可发生如下反应:Ca(ClO)2+X+H2O=CaCO3↓+2HClO,则X的化学式为CO2
(4)家用燃料经历由煤或木柴→液化石油气→天然气的变化,用天然气做燃料能减少污染,保护环境.天然气的主要成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CH4+2O2$\frac{\underline{\;点燃\;}}{\;}$CO2+2H2O.
(5)氢化镁(MgH2)固体可作为氢动力汽车的能源提供剂,提供能源时MgH2与水反应生成一种碱和氢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gH2+2H2O═Mg(OH)2+2H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6.下列关于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金刚石和石墨硬度都很大                                   ②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能灭火
③二氧化碳可作为大棚种植农作物气体肥料               ④一氧化碳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⑤CO2过多排放会导致酸雨的产生                         ⑥CO具有还原性,可用于铁的冶炼
⑦CO与CO2都是碳的氧化物.
A.①②③⑤B.②③⑤⑥C.④⑤⑥⑦D.③⑥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6.分类学习法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
(1)将下列物质进行分类(填写序号):
a.冰水混合物   b.液氧   c.澄清石灰水   d.雨水   e.过氧化氢溶液
属于混合物的是cde;属于氧化物的是a.
(2)下列几个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其中,属于化合反应的是B(填序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推断题

13.如图是初中化学常见八种物质之间的关系图(是溶液的只考虑溶质).图中用“一”表示两种物质之间能发生化学反应.用“→”表示一种物质可以转化为另一种物质(部分反应物或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其中A的溶液pH<7.B和D是红色同体.A、E、F和G分属于不同种类的化合物.回答下列问题:
(1)B→C的反应在生产中的一种应用冶炼金属.
(2)D和H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u+2AgNO3=Cu(NO32+2Ag.E→F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uO+H2SO4=CuSO4+H2O.
(3)A和G的反应的现象是固体溶解,溶液由无色变成蓝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0.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注射器组装了多套实验装置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探究,请你共同参与并回答有关问题:

实验一、探究微粒的性
甲图实验中,装空气的注射器容易被压缩,用微粒的观点解释其原因是气体分子间隔较大,易被压缩.
实验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已知白磷易燃烧、燃烧后的产物与红磷相同)
小组的同学为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设计了如图乙所示实验装置:选用容积为50mL的试管作反应容器,选用50mL的注射器(开始时活塞处于20mL刻度处)来测量白磷燃烧时所消耗氧气的体积.
(1)进行如下操作,正确的顺序是③①②④(填序号)
①装入药品,连接好仪器
②夹紧弹簧夹,加热白磷,观察现象
③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④等燃烧结束,试管冷却后打开弹簧夹,观察现象
(2)实验现象记录:
上述操作②中加热时观察到白磷燃烧,其反应方程式为4P+5O2$\frac{\underline{\;点燃\;}}{\;}$2P2O5;操作③④中待装置冷却后,打开弹簧夹,观察到活塞最终停在约10mL刻度处(取整数值)
实验三、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
利用如图丙所示装置进行实验:A处防止二氧化锰,B处放木炭小颗粒,C中放澄清石灰水
实验记录如下,请你补充完整:
①打开K;使装内充满氮气
②在B处点燃酒精灯,木炭不燃烧,澄清石灰水未变浑浊;实验结束后,先关闭K再熄灭酒精灯,则关闭K的目的是防止C中液体倒吸;
③待装置冷却至室温后,取下注射器,吸入过氧化氢溶液,插入胶塞,注入液体,同时打开K,A处产生气体,木炭不燃烧,澄清石灰水未变浑浊.
④在B处点燃酒精灯,观察到的主要现象是木炭燃烧,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B处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frac{\underline{\;点燃\;}}{\;}$CO2,此实验说明可燃物燃烧所需要的条件是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木炭的着火点.
实验四、探究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小组的同学利用图丁装置探究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记录如下:
实验操作步骤 实验现象
 ①将注射器1中的溶液推入充有CO2的瓶中 气球鼓起
 ②… 无明显现象
 ③将注射器2中的溶液推入瓶中 溶液中有气泡产生,气球变瘪
 ④向外拉注射器3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1)步骤①中气体鼓起的原因可能是2NaOH+CO2═H2O+Na2CO3(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步骤②中的操作是向外拉注射器3(或充分振荡),,其目的是证明步骤1中装置内的CO2已被完全吸收;
(3)步骤③中产生气体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Na2CO3+2HCl═2NaCl+H2O+CO2↑;总结:通过上述实验可以证明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化学反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1.下列反应不属于置换反应的是(  )
A.Cl2+2NaBr═2NaCl+Br2B.3CO+Fe2O3$\frac{\underline{\;高温\;}}{\;}$Fe+CO2
C.Zn+H2SO4═H2↑+ZnSO4D.2Al+Fe2O3$\frac{\underline{\;高温\;}}{\;}$2Fe+Al2O3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