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
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
C.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
D.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氢氧化钠是重要的工业原料,以下是有关它的性质实验。
①下图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24) ,反应后溶液(编号为a)中溶质的组成情况可能有 (25) 种。为证明溶液a中可能含有的溶质,进行了如下实验。
I.确定溶液a中是否含有氢氧化钠
步骤 | 现象 | 结论 |
取少量溶液a,滴加氯化铜溶液 | (26) | 不含氢氧化钠 |
II.确定溶液a中是否含有盐酸
方案 | 步骤 | 现象 |
一 | 取少量溶液a,滴加硝酸银溶液 | 产生白色沉淀 |
二 | 取少量溶液a,加入镁粉 | 产生气泡 |
i.上述方案中有一个设计不合理,指出不合理的实验方案编号及原因 (27) ;
ii.采取正确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根据现象得到的结论是 (28) ;
III.欲从溶液a中得到纯净的氯化钠,可以采取的实验操作是 (29) 。
②利用如下装置验证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装置气密性良好)
I.装置A用于制取二氧化碳,打开k2、k3,当D中紫色石蕊试液变(30)色,可确定C中收集满二氧化碳。
II.装置B中的药品是无水硫酸铜,用于干燥二氧化碳,写出该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31) 。
III.C中收集满二氧化碳后,使A中反应暂停的操作是 (32) 。
IV.甲同学打开装置C中分液漏斗活塞,将8mL室温时氢氧化钠饱和溶液滴入C中,然后关闭活塞,观察到D中石蕊试液倒流至C中。甲同学得出结论,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
V.乙同学认为上述现象不足以证明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还应利用上述装置补充一个对比实验。
液体 | 步骤 | 现象 |
(33) | 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加入液体后关闭活塞 | (34) |
结论: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写出该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35)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10分)某学校兴趣小组对食用纯碱和食用小苏打两种粉末进行以下探究。
【查阅资料】两者的热稳定性:
(1)食用纯碱受热不分解。
(2)食用小苏打270 ℃时完全分解为碳酸钠、二氧化碳、水
【实验探究】
(1)验证两种粉末的稳定性
在老师的指导下,该小组按图1所示装置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到 (填“甲”或“乙”)烧杯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小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 ,装置中棉花的作用是 。写出食用小苏打的一点用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测定食用纯碱粉末的纯度
取食用纯碱粉末试样(假设只含少量氯化钠)22g放入烧杯中,向烧杯中加入200g足量的稀盐酸,充分反应后气体全部逸出,烧杯中剩余物的总质量为213.2g。
①反应生成CO2的质量为 g。
②通过计算确定食用纯碱粉末中Na2CO3的质量分数 (结果保留一位小数,下同)。
③如果测得的结果比实际纯度高,可能的原因是 (答一种即可)。
④求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请写出计算过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家庭小实验,不能成功的是
A.用煮沸的方法把硬水变成软水 B.观察蜡烛燃烧的火焰
C.用观察的方法区分白酒和白醋 D.收集一玻璃杯的呼出气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青色的生虾煮熟后颜色会变成红色。一些同学认为这种红色物质可能就像酸碱指示剂一样,遇到酸或碱会发生颜色的变化。就这些同学的“看法”而言,应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 观察 B. 实验 C. 假设 D. 做结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CO2在高温下能与木炭反应生成CO。为验证该反应,某课外兴趣小组设计了一套实验装置,装置图如下(夹持装置及加热部分未画出):
(1)根据装置图,填写下表:
仪器标号 | 仪器中所加物质 | 作 用 |
A | 石灰石,稀盐酸 | 石灰石与盐酸作用产生CO2 |
B | 饱和碳酸氢钠溶液(与CO2不反应) | 除去CO2中的HCl气体 |
C | ||
D | ||
E |
(2)写出CO2在高温下与木炭反应生成CO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
(3)有人对气体发生器作如下改进:在锥形瓶中放入一小试管,将长颈漏斗下端插入小试管中。改进后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
(4)验证CO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