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都离不开金属。
(1)下列矿石的主要成分属于氧化物的是_ __(填序号)。
(2)铁是应用最广泛的金属。
①生活中用铁锅做炊具,利用了铁的__ __性;
②铁制品锈蚀的过程,实际上是铁跟空气中的__ __和水蒸气等发生了化学反应。为防止铁制栏杆生锈,通常采取的措施是__ __(写一条)。
(3)已知金属M和N能够发生如下反应:
M+H2SO4═MSO4+H2↑
Fe+MCl2═M+FeCl2
N+FeCl2═Fe+NCl2
判断Fe、Cu、M、N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__ _;以上三个化学反应均属于__ __(填基本反应类型)。
(4)在AgNO3、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锌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得滤渣和滤液。
①若滤液呈无色,则滤渣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__ __(填化学式);
②若向滤渣中滴加稀盐酸,无明显现象,则滤液中所含溶质的成分可能有__情况。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随着经济的发展,能源与环境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
(1)煤和 常称为化石燃料。
(2)燃煤发电时,将煤块粉碎成煤粉,其目的是 。
(3)化石燃料燃烧都会产生二氧化碳,它是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温室气体。为减少它的排放,科学家致力于研究将过多的二氧化碳和氢气在催化剂和加热的条件下反应,转化为水和甲烷。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绿色化学“的特点之一是“零排放”。一定条件下,二氧化碳和氢气可以按照不同比例反应,生成下列有机物。其中二氧化碳和氢气反应,只生成一种产物就能实现“零排放”,这种产物是 (填字母序号,下同)
A、甲醇(CH4O) B、甲酸(CH2O2) C、乙醇(C2H6O) D、乙酸(C2H4O2)
(5)下列措施中,有利于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是( )
A、大量使用化石燃料 B、植树造林,增大植被面积
C、将二氧化碳变废为宝,循环利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铁是人类最早利用的金属
B.物质的用途完全由其性质决定,与其他因素无关
C.金刚石、石墨的化学式都为C,所以金刚石转化成石墨是物理变化
D.合金中至少含有一种金属元素,不一定含有非金属元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请根据下列实验室常见的装置,回答以下问题。
|
|
|
|
实验一:制取气体
(1)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 。
(2)装置B不易完成实验,小明改进装置如图一所示,与装置A相比,该装置的优点是
(填序号)。
①便于添加液体药品
②控制反应速率
|
④让产物气体更纯净
(3)若用装置D收集CO2,则应从 处(选填“a”、“b”)进气。
实验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碳酸钠和稀盐酸的反应)
(1)若选择装置C完成实验,实验后发现天平指针偏右,可能原因是 (填序号)。
①反应后未关闭K1 ②反应后未打开K2
③有气体生成的反应本身不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④反应前,未检查装置气密性
(2)考虑到该反应十分剧烈,小红改进装置如图二所示,但气球存在 的影响也
可能造成天平指针偏右。
(3)最终,小君设计装置和药品放置方式如图三,则锥形瓶中最好加入药品
(填名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开始生产和使用铁器。工业上炼铁的原理是利用一氧化碳和氧化铁的反应。某化学兴趣小组利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探究,请按要求填空:
(1)写出CO还原Fe2O3的化学方程式___;
(2)实验中盛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 __;
(3)右边导气管口放置点燃的酒精灯的目的是__ __;
(4)实验开始时要先通入CO,把装置中的空气排尽后再加热,以防发生爆炸。检验装置中的空气已排尽的方法是__ 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对于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肯定发生了化学反应
B.化学能不一定100%转化为电能
C.电池可以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D.电能不可能转化为化学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生活中处处有化学。请回答以下问题:
(1)薯片等膨化食品等常采用充气包装来保存食品,所充入的气体可能是 。
(2)日常生活中,用铝作为制做炊具的材料是因为 ,铝制的水壶使用后无需用钢丝球擦拭干净,是因为 。
(3)用洗涤剂来去除餐具上油渍,其原理是洗涤剂与油污发生了 作用;洗完后的铁锅用干布抹去其表面的水珠,这样做的目的是 。当关闭燃气阀门后,灶具的火焰也随之熄灭,其灭火原理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下列关于化肥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CO(NH2)2(尿素)、(NH4)2SO4和NaNO3均可用作氮肥
B.加熟石灰研磨能闻到刺激性气味是磷肥的性质
C.区分各种化肥一般先观察外观、溶解性,再观察化学反应中的现象
D.过度使用化肥可能导致土壤酸化、水域氮和磷含量升高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