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3.生活或生产事例中,主要过程为化学变化的是(  )
A.海水晒盐B.电池放电C.冰雪消融D.干冰升华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确定.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要依据在变化过程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生成其他物质的是化学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是物理变化.

解答 解:A、海水晒盐是水分蒸发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
B、电池放电是由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包括了原电池反应原理,其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B正确;
C、冰雪融化是由固态变为液态,只是状态发生了变化,属于物理变化,故C错;
D、干冰升华是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只是状态发生了变化,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
故选B.

点评 搞清楚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解答本类习题的关键.判断的标准是看在变化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一般地,物理变化有物质的固、液、气三态变化和物质形状的变化.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3.水是最普通、最常见的物质之一.
(1)将浑浊的河水用如图1所示的简易净水器进行净化,其中小卵石、石英砂的作用是过滤,用此装置净化后得到的水属于混合物(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2)电解水实验可证明水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frac{\underline{\;通电\;}}{\;}$2H2↑+O2↑.
(3)用自来水洗衣服时,肥皂不易起泡沫且产生浮渣,说明该自来水是硬水(填“硬水”或“软水”).
(4)用于自来水的消毒剂除氯气以外,还可用一氯胺(NH2Cl)、二氧化氯等物质.
①二氧化氯的化学式为ClO2
②NH2Cl中氮、氢、氯三种元素的质量比是28:4:71(结果以最简整数比表示).
(5)某同学用如图2所示装置进行超氧化钾(KO2)与水反应的实验.
①补全化学方程式:4KO2+2H2O=4KOH+3O2
②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烧杯内导管口有气泡冒出,产生此现象的原因是KO2与水反应放热,使瓶内气体压强增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4.某同学梳理并归纳了以下知识点:①用肥皂水能区分硬水和软水;②在化学反应中只有燃烧才能放出热量;③农业上可以用二氧化碳做气体肥料;④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粒子一定是稀有气体的原子;⑤无论是吸入的空气还是呼出的气体中含量最多的气体都是氧气;⑥爱护水资源的有效途径是防止水体污染等.其中正确的是(  )
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③⑥D.②⑤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蛇纹石矿可以看做MgO、Fe2O3、Al2O3、SiO2组成.由蛇纹石制取碱式碳酸镁的实验步骤如图所示:

查阅资料:1.几种物质沉淀和溶解时的pH如下表
氢氧化物溶液pH
开始沉淀沉淀完全沉淀开始溶解沉淀完全溶解
Fe(OH)32.33.4沉淀不溶沉淀不溶
Al(OH)33.35.27.812.8
Mg(OH)28.611.1沉淀不溶沉淀不溶
2.难溶性碱加热会生成两种氧化物,各元素化合价都不变.
探究一:制取碱式碳酸镁
(1)在操作Ⅰ中发生的中和反应是Ca(OH)2+2HCl=CaCl2+2H2O(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进行操作Ⅰ时,需控制溶液pH=6~7,Ca(OH)2不能过量.若Ca(OH)2过量,可能导致Al(OH)3溶解、Mg(OH)2沉淀.
(3)从沉淀混合物A中提取红色氧化物作颜料,先向沉淀物A中加入NaOH(填入
物质的化学式),然后过滤、洗涤、灼烧(依次填写实验操作名称).
探究二:确定产品碱式碳酸镁(m MgCO3•n Mg(OH)2•x H2O)的组成,组装如图1仪器:
实验测得:硬质玻璃管中剩余的固体质量为2.0g,C处浓H2SO4增重0.9g,D处碱石灰增重1.76g.
(1)仪器连接后,需要进行的操作是检验装置气密性;
(2)A框中装置的作用是除去鼓入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3)通过计算写出碱式碳酸镁的化学式.(请写出计算过程)4MgCO3•Mg(OH)2•4H2O
【交流与反思】
(1)若将E框中的装置去掉,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是m值偏大,x值偏大(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2)已知碳酸镁和氢氧化镁在不同的温度下受热易分解为氧化物.为精确测定此碱式碳酸镁受热分解过程中时间与剩余固体质量的关系,结合以上数据,作出图2坐标系,试回答.
①t4~t5时间段固体的化学式为Mg(OH)2和MgO;
②t5~t6时间段发生反应的方程式为Mg(OH)2$\frac{\underline{\;\;△\;\;}}{\;}$MgO+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8.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
(1)A、C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的温度是t2℃.
(2)t1℃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B>C>A.
(3)若将t1℃时A物质的饱和溶液的温度升高到t2℃,则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饱和”或“不饱和”下同);若将t1℃时B物质的饱和溶液的温度升高到t2℃,则溶液为饱和溶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8.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是与实验的重要作用分不开的.结合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问题:

(1)写出标有序号仪器的名称①酒精灯,②集气瓶.
(2)实验室可选用KMnO4制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KMnO4$\frac{\underline{\;\;△\;\;}}{\;}$K2MnO4+MnO2+O2↑.
(3)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可选用的收集装置是D(填字母),检验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满的方法是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熄灭,证明集满.
(4)实验室用B装置制取O2时,反应很剧烈,请你提出一条与该实验有关的安全注意事项减慢过氧化氢溶液的滴加速度.
(5)某课外小组,用大理石与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大理石中杂质不与盐酸反应).甲、乙、丙三同学分别进行实验,实验数据如下(烧杯的质量为25.0g).
烧杯+盐酸大理石充分反应后烧杯+剩余物
75.0g13.2g83.8g
75.0g16.0g86.6g
95.0g13.2g103.8g
若甲、乙、丙三同学中有一名同学所取的大理石和盐酸恰好完全反应.计算大理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计算结果精确到0.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5.某补钙药剂的标签主要内容如图所示,为测定该钙片含量是否符合标注,做如下实验:取10片该钙片粉碎,放人干燥、洁净的烧杯中,再向烧杯中加入50g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钙片中其他成分不溶于水,也不和稀盐酸反应,反应中产生的气体全部放出),反应后称量烧杯内剩余物质的总质量为64.5g.
(1)10片钙片完全反应生成C02的质量5.5g.
(2)通过计算说明实际钙含量是否与标注相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某化学兴趣小组,向H2SO4和MgCl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Ba(OH)2溶液,过滤,对实验结束后所得“无色滤液”进一步探究.
【提出问题】反应后的溶液中含有哪些溶质呢?
【猜想与假设】甲同学:溶液中溶质为MgCl2、H2SO4,乙同学:溶液中溶质只含有MgCl2
丙同学:溶液中溶质只含有MgCl2Ba(OH)2  丁同学:溶液中溶质含有MgCl2、BaCl2、你认为溶液中溶质含有氯化钡和氢氧化钡或氯化钡
【表达与交流】甲同学猜想的理由是氢氧化钡先和硫酸反应,氢氧化钡消耗尽,硫酸剩余,氯化镁没参加反应
【反思与评价】请对丙同学的猜想做出评价丙不正确,氯化镁和氢氧化钡不能共存,会发生反应甲同学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取少量无色滤液于试管中,先加入足量的氯化钡溶液,看到白色沉淀,静置后,向上层清液中,加入少量的硝酸银溶液,看到白色沉淀,他认为自己猜想是正确的.请对甲同学实验设计做出评价不正确,加足量的氯化钡生成白色沉淀,能证明溶液中有硫酸,氯化镁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氯化银,但是加入氯化钡后引入氯离子,加硝酸银溶液一定会生成白色沉淀氯化银,无法证明是否含有氯化镁.
【归纳与总结】在探究化学反应后溶液中溶质成分时,需要考虑的是反应后生成的可溶性物质和剩余的可溶性的反应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4.(1)写出图中标号仪器的名称:a酒精灯 b铁架台;

(2)实验室制取并收集二氧化碳时,可选用的装置是BE(填序号),该反应的化学式表达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
(3)实验室常用氯化铵固体与碱石灰固体共热来制取氨气.常温下氨气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氨气极易溶于水.则制取并收集氨气,应该从图中选择的发生装置是A(填序号),收集装置是D(填序号).
(4)若用C装置收集氧气:依据是氧气不易溶于水,说明氧气已收集满的现象气泡从集气瓶口处向外逸出,若用F装置进行排空气法收集氧气的实验,气体应从a(选填“a”或“b”)端导入.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