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题目】化学兴趣课上,同学们对过氧化钠(Na2O2)可以做供氧剂产生了浓厚兴趣,于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展开了以下探究活动。

(提供资料)① 二氧化碳与过氧化钠反应生成氧气和另一种物质。

② 碳酸钠(Na2CO3)、碳酸氢钠(NaHCO3)与盐酸反应均能生成CO2

③ 2Na2O2 + 2H2O= 4NaOH + O2↑。

(1)证明二氧化碳与过氧化钠反应产生氧气并收集一瓶氧气。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了如下图所示装置。

① 如何证明氧气已经收集满 ______

② 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是除去未反应的二氧化碳,若观察到________ ,说明二氧化碳已经除尽。

(2)探究二氧化碳与过氧化钠反应生成的另一种物质。

(猜想与假设)下面是同学们提出的3种猜想。

猜想1:是氢氧化钠 猜想2:是碳酸氢钠 猜想3:是碳酸钠

通过对反应物中有关元素的组成分析,你认为猜想_____是不正确的,理由是____

(进行实验)同学们通过以下实验验证了另一种物质,请完成下述实验报告。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CO2与Na2O2反应后的固体于试管中,___________

有大量气泡产生,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猜想_____ 是正确的。

(反思与评价)若用人呼出的气体通过上图装置,证明二氧化碳与过氧化钠反应生成了氧气,你是否同意这种做法,并阐述理由____

【答案】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 石灰水不变浑浊 1、2 二氧化碳与过氧化钠都不含氢元素 加入稀盐酸(或稀硫酸,把产生的气体通入足量的澄清石灰水中 否,水也可以和过氧化钠反应生成氧气,而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水蒸气

【解析】

(1)①检验氧气是否集满的方法是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

②二氧化碳能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若石灰水不变浑浊,说明二氧化碳已经除尽

(2)[作出猜想]根据质量守恒定可以知道:二氧化碳与过氧化钠都不含氢元素,故不可能生成含有氢元素的碳酸氢钠或氢氧化钠;

[进行实验]检验碳酸钠常用稀盐酸或是稀硫酸与之反应,如果生成气体,则把生成的气体通入石灰水观察现象,然后作出判断,所以CO2Na2O2反应后的固体取少量于试管中,加入稀盐酸(或稀硫酸,把产生的气体通入足量的澄清石灰水中有大量气泡产生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猜想③是正确的

[反思与交流]
根据题意可知,水也可以和过氧化钠反应生成氧气,而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水蒸气,故不能进行验证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面是实验常用仪器的装置图,请按要求填空:

(1)写出标号仪器名称: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

(2)某同学在实验室用装置C(多孔隔板用来放块状固体)制取CO2,装置C与装置B相比,其优点为_______________

(3)若将装置G装满水,排水法收集O2,O2应由________(填“a”或“b”)端进入;

(4)用装置D收集氧气时,观察到____________的现象时,表明氧气已收集满;

(5)在标准状况下,氨气(NH3)的密度约为0.8g/L,空气的密度约为l.3g/L,且l体积水能溶解700体积的氨气。在实验室中,常用加热氯化铵和氢氧化钙固体混合物的方法制取氨气,反应同时会产生氯化钙和水。则选用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是_______(填序号,在A~F之间选择),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是初中化学常见气体的发生装置,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__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 .用F来测量生成二氧化碳的体积,其中在水面上放一层植物油的目的是________

(3)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所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_(填序号),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________ .用E装置收集氧气时,观察到导管口的气泡________ ,再把导管口伸入盛满水的集气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从“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的倡议,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1)“丝绸之路”把中国的丝绸、茶叶等传人西方,将西方的宝石等带人中国。丝绸裁剪缝制的过程是________(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2)新鲜茶叶中含维生素C,其化学式是C6H8O6,C6H8O6________种元素组成;

(3)宝石的成分复杂,其中所含的Al2O3属于________(填“单质”或“化合物”);

(4)Al2O3中Al的化合价是________

(5)能源合作是“一带一路”的重要内容,中缅油气管道将石油和天然气输人中国。石油是由多种化合物组成的________(填“混合物”或“纯净物”);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填化学式),甲烷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常温下向一定质量的稀盐酸中逐渐加入镁条,充分反应(忽略挥发)。下列图像正确的是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面是实验室常用仪器组成的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标号仪器的名称:①__________________

(2)用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方程式是________;若用F装置进行排空气法收集CO2,CO2从F装置的_____(填“a”或“b”)导管口通入;

(3)已知氨气是一种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实验室可用氧化钙固体与浓氨水在常温下混合制成氨气(NH3),则应选用的气体发生装置是_________(填装置序号),收集装置是________(填装置序号)。用收集到的氧气完成如G图所示实验,G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G中瓶底要放少量水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

(4)K图是某同学利用底部有破洞的试管设计的制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该设计除了废物利用的优点外,请另写一个优点:___________。若将铜网改成铁网,产生的后果之一是收集到的气体不纯,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向烧杯中逐滴加入x溶液至过量,反应过程中生成沉淀或气体的质量与加入x溶液的质量关系能用如图所示的曲线表示的是(  )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2020年 全国将推广使用车用乙醇汽油

乙醇,俗称酒精,化学式:C2H5OH,工业乙醇一般为无色透明液体,易燃易挥发,略带酒的芳香气味,主要有合成(乙烯水化)和酿造(玉米或木薯)两种方式生产。

酿造(固态发酵法):的制作过程主要有以下步骤: 原料粉碎——配料(原料混合)——蒸煮糊化——冷却——拌醅——入窖发酵——蒸酒(蒸馏)。

工业合成(乙烯水化法):石油裂解得到的乙烯,乙烯(C2H4)与水蒸气在磷酸(H3PO4)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在高压高温下可直接发生加成反应,生成酒精。

乙醇汽油是把乙醇和普通汽油按一定比例混配形成新型替代能源。按照我国的国家标准,乙醇汽油是用90%的普通汽油与10%的燃料乙醇调和而成。乙醇汽油作为一种新型清洁燃料,是当前世界上可再生能源的发展重点,符合我国能源替代战略和可再生能源发展方向,乙醇汽油是一种混合物而不是新型化合物。在汽油中加入适量乙醇作为汽车燃料,可节省石油资源,减少汽车尾气对空气的污染,还可促进农业的生产。乙醇不影响汽车的行驶性能,还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量。

车用乙醇汽油含氧量达35%,使燃料燃烧更加充分,乙醇中的氧可减少汽车尾气中初级PM2.5,在一般汽车普通汽油中加入10%燃料乙醇可减少颗粒物排放36%,而对高排放汽车可减少64.6%。次级PM2.5中的有机化合物直接与汽油中芳烃含量有关,使用乙醇取代汽油中部分芳烃可很好减少针对次级PM2.5。

据国家汽车研究中心所作的发动机台架试验和行车试验结果表明,使用车用乙醇汽油,在不进行发动机改造的前提下,动力性能基本不变,尾气排放的CO和HC化合物平均减少30%以上,有效的降低和减少了有害的尾气排放。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固态发酵法制乙醇属于_____变化(填“物理”或“化学”)。在加油站加油时,打开油箱,能闻到特殊的芳香气味,从微粒的角度解释其原因是_____

(2)下列有关乙醇汽油的说法正确的是 _____。(填字母序号)

A. 乙醇汽油是一种新型化合物

B. 使用乙醇汽油,不需要进行发动机改造

C.长期使用乙醇汽油有利于减少雾霾

D.乙醇汽油中乙醇与普通汽油体积比大约是1:9

E.使用乙醇汽油排放的尾气中不含有CO

(3)写出乙烯水化法合成乙醇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循环过程如图所示:

(1)吸收大气中CO2的环节是________

(2)由于人类消耗化石燃料的增加和森林的乱砍滥伐,使空气中CO2的含量上升,从而导致_______增强,全球气候变暖。我们需要倡导“低碳”生活.要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可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___

(3)科学家研究得到:海洋是吸收大量CO2的地方。如果工业生产产生的CO2排放量继续以目前速度增加,海洋将成为“酸化的海洋”。请写出酸化原因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