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2.某学习小组探究氢氧化钙溶液的化学性质,并做了延伸探究.
探究一:甲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请你帮助完成实验报告.
方案(1)(2)(3)
实验操作   
现象溶液变为蓝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红色褪为无色
结论或解释氢氧化钙溶液能使石蕊等酸碱指示剂变色氢氧化钙溶液能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二氧化硫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SO2+Ca(OH)2═CaSO3↓+H2O
氢氧化钙溶液能与酸发生中和反应
【提出问题】实验方案(3)褪色后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
【查阅资料】CaCl2溶液呈中性.
【作出猜想】乙同学从反应情况分析,溶液中除含少量酚酞外,溶质可能有以下三种情况:
           ①CaCl2;②CaCl2和HCl;③CaCl2和Ca(OH)2
【分析讨论】丙同学从实验现象分析得出:猜想③肯定不合理,其理由是稀盐酸加入滴有酚酞的石灰水中,红色褪为无色,说明溶液为中性或酸性,不可能有氢氧化钙.
探究二:丁同学为进一步验证乙同学的猜想,设计实验如下:将实验方案(3)褪色后溶液倒入烧杯中,向其中逐滴滴加稀碳酸钠溶液至过量,边滴边振荡.实验后得出产生沉淀质量与滴加碳酸钠溶液体积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写出实验过程中的现象滴加碳酸钠溶液,开始先产生气泡,随后才产生沉淀,溶液最终变红色.
【得出结论】乙同学的猜想中,②(填序号)合理.
【反思讨论】
学习小组结合图象,分析了丁同学实验过程中烧杯内溶液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填序号)
A.溶液质量逐渐增大    
B.若加入Na2CO3溶液的体积为V,当V<V2时,氯化钠的质量逐渐增大;当V≥V2时,氯化钠的质量不变
C.氯化钙的质量先增大后减小  
D.溶液的pH一直在增大.

分析 探究一:(1)根据碱性溶液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解答;
(2)根据氢氧化钙溶液能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解答;
【分析讨论】根据稀盐酸加入滴有酚酞的石灰水中,红色褪为无色,说明溶液为中性或酸性解答;
探究二:根据图示现象分析解答.
【得出结论】根据实验探究得出结论;
【反思讨论】根据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解答;根据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氯化钠解答.

解答 解:探究一:
(1)澄清的石灰水显碱性,碱性溶液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
(2)二氧化硫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亚硫酸钙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SO2+Ca(OH)2═CaSO3↓+H2O;
【分析讨论】从实验现象分析可知:稀盐酸加入滴有酚酞的石灰水中,红色褪为无色,说明溶液为中性或酸性,不可能有氢氧化钙,故猜想③肯定不合理;
探究二:根据图示现象分析可知:因稀盐酸过量,故加入碳酸钠后首先与过量的稀盐酸反应,产生气泡,然后再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的碳酸钙沉淀,溶液最终变红色;
【得出结论】根据实验探究可知:溶液中除含少量酚酞外,溶质有CaCl2和HCl,故②正确;
【反思讨论】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氯化钠,故:
A、不断滴加碳酸钠溶液,溶液质量逐渐增大,故对;
B、若加入Na2CO3溶液的体积为V,当V<V2时,氯化钠的质量逐渐增大;当V≥V2时,反应完全,氯化钠的质量不变,故对;
C、氯化钙的质量逐渐减小,故错;
D、溶液的pH一直在增大,最后不变,故错.
答案:
探究一:溶液变为蓝色;SO2+Ca(OH)2═CaSO3↓+H2O;
【分析讨论】稀盐酸加入滴有酚酞的石灰水中,红色褪为无色,说明溶液为中性或酸性,不可能有氢氧化钙;
探究二:滴加碳酸钠溶液,开始先产生气泡,随后才产生沉淀,溶液最终变红色.【得出结论】②;【反思讨论】AB.

点评 化学实验现象是化学实验最突出、最鲜明的部分,也是进行分析推理得出结论的依据,掌握物质的性质和相互之间的反应关系,并有助于提高观察、实验能力.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6.下列不属于化石能源的是(  )
A.煤炭B.地热能C.石油D.甲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3.物质之间发生化学反应时常伴随有明显的现象,但有些化学反应却观察不到明显的现象.某班同学为证明NaOH能与稀盐酸发生中和反应,从不同角度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
【方案一】:在NaOH稀溶液中滴加几滴酚酞试液,然后再滴加盐酸,当得到无色溶液时,
老师提出问题:红色消失一定证明是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吗?他们经过讨论认为也可能是酚酞与酸反应而褪色.这时应在溶液中再滴酚酞(或氢氧化钠溶液)溶液,若有不变红(或变红)现象,则证明不是酚酞与酸反应而褪色.
【方案二】:先用pH试纸测定NaOH溶液的pH,再滴加盐酸,并不断振荡溶液,同时测定混合溶液的pH,如果测得的pH逐渐变小且小于7,则证明NaOH溶液与稀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这时小虎又提出疑问:pH逐渐变小可能是由于溶液稀释造成的,不能说明一定发生了反应.小全对小虎的疑问进行了反驳,他的理由是:碱溶液无论如何稀释,其pH值都不可能小于7.
【方案三】:可以通过测定反应前的物质不存在来判断反应的发生.将一定量的稀盐酸平均分为两份,一份直接加入锌粒中观察到有气泡产生;向另一份中先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再加入锌粒中,观察到无气泡产生现象,说明NaOH溶液和HCl溶液发生了反应.
【方案四】:在试管中放入NaOH固体,然后加入稀盐酸.小明用手摸了摸试管外壁,试管比较热,他认为不仅说明它们发生了反应,而且是放热反应.小全思考之后仍然不同意小明的观点,小全的理由是: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也放热.
乙同学和丙同学各设计了一个装置(见图),都说在不使用温度计的情况下可以判断NaOH溶液与稀盐酸发生了中和反应.分析说明:B(填序号)装置更合理,理由是能排除因液体的滴入而造成烧瓶内气体排出,引起玻璃管内液面发生变化.若选用合理的装置进行实验,当出现玻璃管中左侧液面下降,右侧液面上升现象时,可以说明NaOH溶液与稀盐酸发生了反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0.探究:学习小组利用如图装置探究温度对CO还原Fe2O3生成物的影响
查阅资料:CO2+Zn  $\frac{\underline{\;\;△\;\;}}{\;}$CO+ZnO;    FeCl3溶液遇KSCN溶液变红.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B的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碳,发生的反应2NaOH+CO2═Na2CO3+H2O(化学方程式);某同学建议F后面应加一盏酒精灯,目的是把一氧化碳转化成二氧化碳.
(2)将研究小组分为两组,按如图装置进行对比实验:甲组用酒精灯、乙组用酒精喷灯对装置D进行加热,其产物均为黑色粉末(经检测为纯净物).两组分别用产物进行以下实验:
步骤操作甲组现象乙组现象
1取黑色粉末加入盐酸溶解,无气泡,溶液呈浅黄绿色(含两种金属离子)溶解,有气泡,溶液呈浅绿色
2取步骤1所得溶液,滴加KSCN溶液变红无现象
则甲组步骤1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Fe3O4+8HCl=FeCl2+2FeCl3+4H2O,乙组得到的黑色粉末是铁.
(3)通过该对比实验结果,你可以归纳出温度不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生成物不同结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7.王刚同学在学习了酶的知识后联系生活中重金属中毒事件,提出了自己的一个猜想:“重金属中毒”是不是由于重金属影响酶的催化作用所导致.为了证实猜想,王刚进行了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铜属于重金属,钠不属于重金属.
【设计实验】取试管4支,编上号1、2、3、4,按下表分别在各试管中加入各种试剂(表格中“-”表示不加试剂),摇匀,迅速置于37℃的水浴中,10分钟后取出,冷却后分别加入碘液3滴,观察其颜色变化.
编号0.25%淀粉溶液(ml)蒸馏水(ml)0.9%Na2SO4溶液(ml)0.9%CuSO4溶液(ml)唾液溶液(ml)加入碘液
3滴后现象
132---变蓝
231--1不变蓝
33-1-1不变蓝
43--11变蓝
【分析与交流】
(1)由1、2号试管对照可得出的结论是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分解起到促进作用.
(2)由上表实验结果可知:重金属会(填“会”或“不会”)影响酶的催化作用.
(3)王刚在试管3中滴加0.9%Na2SO4的目的是验证钠离子能否影响酶的催化作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7.研究小组在学习氧气的化学性质时发现:铁丝燃烧没有火焰,蜡烛燃烧缺有明亮的火焰.该小组同学进行了如下探究:
①写出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3Fe+2O2$\frac{\underline{\;点燃\;}}{\;}$Fe3O4-
②探究一:蜡烛燃烧产生火焰的原因是什么?
点燃蜡烛,将金属导管一端伸入内焰,导出其中物质,在另一端管口点燃,也有火焰产生(如图).由此可知:蜡烛燃烧产生的火焰是由气态(填“固态”或“气态”)物质燃烧形成的.
③探究二:物质燃烧产生火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查阅资料
物质熔点╱℃沸点╱℃燃烧时温度╱℃
石蜡50-70300-550约600
15352750约1800
97.8883约1400
由表可知:物质燃烧能否产生火焰与其沸点(填“熔点”或“沸点”)和燃烧时温度有关.由此推测:钠在燃烧时,有(填“有”或“没有”)火焰产生.
④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没有火焰,其原因可能是燃烧时的温度低于沸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4.如图所示为过滤的操作实验,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该操作还缺少一种仪器,其作用是引流.
(2)指出图中的一处错误:漏斗下端没有紧贴在承接液的烧杯壁上,这样安装会出现的结果是液体溅出,
(3)操作中他发现过滤速度太慢,可能的原因有滤纸与漏斗间有气泡.
(4)过滤后发现仍然浑浊,可能的原因是滤纸破损(或滤液边缘高于滤纸边缘、仪器不干净)
(5)改进实验后,最终得到了澄清透明的水,他兴奋地宣布:“我得到了纯
水!”你有无不同的看法?理由不正确;因为此水中还含有可溶性物质.若要制得纯水,需要采用的净化方法是蒸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1.化学上可以用pH表示溶液酸碱性的强弱程度,数值在0~14之间
pH<7时,溶液显酸性,且数值越小,酸性越强.
pH>7时,溶液显碱性,且数值越大,碱性越强.
pH=7时,溶液显中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2.根据实验装置图,回答下列问题:

①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B,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frac{\underline{\;MnO_2\;}}{\;}$2H2O+O2↑;若在实验室收集二氧化碳气体应选择的装置是E,采用此收集方法的原因是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且能溶于水.
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CaCO3+2HCl=CaCl2+CO2↑+H2O.
②如装置F所示,点燃两支短蜡烛,然后沿烧杯内壁倾倒二氧化碳时,看到F中的实验现象蜡烛由下至上依次熄灭;证明CO2具有密度大于空气,不能燃烧且不支持燃烧的性质.
③某同学选用 G装置进行实验,看到与上一步实验F中完全相同的实验现象,他由此得出与上一步实验完全相同的结论.此结论不合理(答“合理”或“不合理”)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