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氨气易溶于水,易与浓硫酸反应,不与碱石灰(干燥剂)反应.氨气还具有还原性,在加热的条件下能还原氧化铜:2NH3+3CuO$\frac{\underline{\;\;△\;\;}}{\;}$N2+3Cu+3H2O,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设计如图所示实验来验证氨气的组成(图中夹持、固定装置部分均略去).已知整套装置气密性良好,且实验中所用试剂均足量,B、D、E中所装药品能完全吸收相关物质.实验前装置C、D的质量分别为mC1、mD1

实验步骤:
Ⅰ.连接装置A、B、C、D、E,打开分液漏斗旋塞注入足量浓氨水后关闭旋塞.通入氨气一段时间后,接着连接装置F.
Ⅱ.点燃酒精灯加热,待黑色固体变为红色后,停止加热.
Ⅲ.继续通氨气至玻璃管冷却.
Ⅳ.记录量气管读数为VmL.
V.称量装置C、D的质量分别为mC2、mD2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A中NaOH固体所起的作用,是利用了该物质遇水溶解放热的性质.
(2)若mC1-mC2═(mD2-mD1)×$\frac{8}{9}$,则可证明氨气的组成中不含氧元素.
(3)步骤Ⅲ通入氨气的目的之一是排出装置内生成物,减小误差.
(4)如果略去装置B,导致的后果是②.
①装置C中会发生新的化学反应
②会得出“氨气的组成中含有氧元素”的结论
③使测得的氨气组成中N、H元素质量比偏大
(5)为减小误差,在读取量气管读数前必须进行的操作是调节水准管,使量气管与水准管液面相平.
(6)步骤Ⅱ中氧化铜是否完全反应,对实验结果没有(填“有”、“没有”或“不确定有没有”)影响.

分析 (1)根据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进行分析;
(2)根据(mD2-mD1)是反应生成水的质量,依据水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出生成物中氧元素的质量;
(3)根据反应装置内还有一定量的水蒸气进行分析;
(4)根据碱石灰具有吸水性,如果略去装置B,会使水蒸气进入D装置内,D装置增加的质量会变大进行分析;
(5)根据液面不平会产生压强进行分析;
(6)根据题中的反应原理是通过比较C、D装置中氧元素的质量来判断的进行分析.

解答 解:(1)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所以装置A中NaOH固体所起的作用,是利用了该物质遇水溶解放热的性质;
(2)(mD2-mD1)是反应生成水的质量,水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是$\frac{16}{18}=\frac{8}{9}$,所以mC1-mC2=(mD2-mD1)×$\frac{8}{9}$,可证明氨气的组成中不含氧元素;
(3)反应装置内还有一定量的水蒸气,所以步骤Ⅲ通入氨气的目的之一是排出装置内生成物,减小误差;
(4)碱石灰具有吸水性,如果略去装置B,会使水蒸气进入D装置内,D装置增加的质量会变大,
①装置C中不会发生新的化学反应,故①错误;
②会得出“氨气的组成中含有氧元素”的结论,故②正确;
③使测得的氨气组成中N、H元素质量比偏大,该实验是测量氧元素,然后进行比较的,故③错误;
故选:②;
(5)液面不平会产生压强,所以为减小误差,在读取量气管读数前必须进行的操作是:调节水准管,使量气管与水准管液面相平;
(6)题中的反应原理是通过比较C、D装置中氧元素的质量来判断的,所以氧化铜是否完全反应,对实验结果没有影响.
故答案为:(1)遇水溶解放热;
(2)$\frac{8}{9}$;
(3)排出装置内生成物,减小误差;
(4)②;
(5)调节水准管,使量气管与水准管液面相平;
(6)没有.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氨气的制备、净化、干燥和利用方程式进行的计算以及有关误差分析,一定要认真、细致的分析问题.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1.应用化学知识解释或解决问题:
(1)国家新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规定,饮用水消毒剂除了目前采用的液氯以外,还补充了氯胺(NH2Cl)、臭氧(O3).NH2Cl消毒时,发生如下反应:
NH2Cl+H2O═X+HClO,其中X的化学式是NH3
(2)氨水易挥发.其挥发性体现分子的什么特点?分子不断运动;检验氨水呈碱性的方法:取氨水少量于试管中,滴入酚酞试液,溶液变红色,说明氨水显碱性;  ;可用硫酸溶液吸收氨气,发生化合反应生成一种氮肥.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NH3•H2O+H2SO4=(NH42SO4+4H2O .
(3)工业上常用赤铁矿(主要成分是Fe2O3)和一氧化碳在高温下炼铁,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3CO+Fe2O3$\frac{\underline{\;高温\;}}{\;}$2Fe+3CO2.钢铁属于混合物(填“混合物”或“纯净物”);海沙不能代替河沙用于钢筋混凝土材料的原因是海沙盐分高,会出现氯离子腐蚀钢筋情况;有人将海沙倒入淡水河中冲洗后使用,该做法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是会使河水盐分增加,破坏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2.我国首部《食品安全法》于2009年6月1日起颁布.下列能保证食品安全的是(  )
A.用亚硝酸钠来保鲜豆芽B.用甲醛溶液浸泡海产品
C.用小苏打作发酵粉焙制糕点D.用工业石蜡给水果上蜡“美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9.在实验室中,同学们用如图装置制取纯净的CO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提示: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可以吸收HCl而不吸收CO2
A.Ⅰ中固体反应物是大理石,液体反应物是稀H2SO4
B.Ⅱ中液体是浓H2SO4,其作用是吸收CO2气体中混有的H2O
C.Ⅱ中的试剂是饱和碳酸氢钠溶液、Ⅲ中没有白色沉淀,说明CO2气体中已经不含HCl
D.若用Ⅴ装置收集CO2气体,应从b端进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6.图1A是某三种元素在元素周期衷中的相关信息,图1B是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形成的一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

(1)碳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01.
(2)B图中粒子的符号是N3-
(3)图A中三种或两种元素组成的有机物的化学式CH4或C2H5OH(任意写一种)
(4)图2是某种汽车尾气在催化剂并加热条件下处理装置中发生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写出该化学反应方程式4NH3+6NO$\frac{\underline{\;催化剂\;}}{△}$5N2+6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6.如图中的四位同学对CO的认识中,不正确的是(  )
A.B.
C.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3.怎样检验生成的气体是二氧化碳?用排空气法集气时,怎样证明二氧化碳在集气瓶中已充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0.化学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
Ⅰ.请根据下列实验图示(图1)回答相关问题:

(1)A实验中,烧杯③的作用是对比.
(2)B实验中,用手握紧试管,观察到导管口出现气泡,说明装置不漏气.
(3)C实验中,装置有错误,改正的方法是长颈漏斗末端伸入液面以下.
(4)D实验中,若要除去粗盐中难溶性的杂质,其正确操作步骤为①④⑤(填序号),步骤⑤中玻璃棒的作用是使液体均匀受热,若要配制50g16%的氯化钠溶液,需要称量8g氯化钠,若按照图②③①的步骤,所配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大(填“偏大”或“偏小”).
Ⅱ.有一无色气体,可能是由CO、CO2、H2O(水蒸气)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为确定其成分,小明同学按下列方案进行实验(图2),请回答下例问题.

(1)若A中玻璃管内物质由黑色变成红色,则原无色气体中一定含有CO.
(2)若看见B中白色固体不变色现象,则无色气体中一定不含有水蒸气.
(3)若看见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写出C装置中的化学方程式Ca(OH)2+CO2═CaCO3↓+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1.下列物质中,属于单质的是(  )
A.氧化镁B.二氧化硫C.氧气D.硫酸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