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6.下列物质能与盐酸反应,但不生成沉淀或气体的是(  )
A.Na2CO3B.FeC.AgNO3溶液D.CuO

分析 根据物质之间的反应现象进行分析,碳酸钙能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镁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氢气;盐酸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氧化铜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

解答 解:A、碳酸钠能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有气体放出,故A错误;
B、铁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氢气,有气体产生,故B错误;
C、硝酸银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有沉淀生成,故C错误;
D、氧化铜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无沉淀和气体放出,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了常见物质间反应的实验现象,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物质之间的反应规律进行.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6.海水“晒盐”得到的粗盐中往往含有可溶性杂质(MgCl2、CaCl2、Na2SO4等)和不溶性杂质(泥沙等).某化学兴趣小组应用所学知识除去粗盐中主要杂质而得到精盐.其主要操作过程如下:
①称取5.0g粗盐,溶解、过滤得澄清溶液;
②对①所得溶液进行如下操作:a加入NaOH溶液、b加入Na2CO3溶液、c加入BaCl2溶液、d加入稀盐酸、e过滤;
③将经②处理后所得溶液蒸发结晶即得精盐.
试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过程中要使用到多种化学仪器,除铁架台、酒精灯、胶头滴管外,还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漏斗
玻璃棒,上述各操作中所用次数最多的一种仪器是玻璃棒;
(2)在上述②实验中进行的各操作的正确顺序为cabed(填编号);
(3)在实验②中加入Na2CO3溶液的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l2+Na2CO3=CaCO3↓+2NaCl;
(4)已知NaCl和KNO3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如图所示:
某同学欲从混有少量NaCl的KNO3溶液中得到纯净的KNO3晶体,其正确的操作方法为配制高温的饱和溶液,然后降温结晶,过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7.在KCl和K2CO3 的混合物中,钾元素的质量分数为54%,则该混合物中氯元素的质量分数是:28.6%..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4.写化学符号:干冰CO2  镁条Mg 水H2O  五氧化二磷P2O5 钙元素Ca.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1.测得某硫酸铁溶液中水分子与Fe3+的个数比为100:1,则该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化学方程式是描述化学反应的语言,正确的化学方程式是(  )
A.2Mg+O2 $\frac{\underline{\;点燃\;}}{\;}$2MgOB.4Fe+3O2$\frac{\underline{\;点燃\;}}{\;}$2Fe2O3
C.Fe+CuSO3═FeSO3+CuD.Mg+HCl═MgCl2+H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8.在“质量守恒定律”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引导同学们进行“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关系”的实验探究.他们使用的实验装置和选用药品如图所示,现分别以A、B、C、D表示如下:

A、B、C、D四个实验分别由甲、乙、丙、丁四个组的同学来完成,他们都进行了规范的操作、准确的称量和细致的观察.
(1)A实验:锥形瓶底放层细沙的原因是:防止白磷燃烧产生的热量使锥形瓶底部炸裂;小气球的作用是:缓冲作用;白磷刚引燃,立即将锥形瓶放到天平上称量,天平不平衡.结论是:质量不守恒.待锥形瓶冷却后,重新放到托盘天平上称量,天平平衡.结论是:质量守恒.你认为结论正确的是后一种(填“前一种”或“后一种”),而导致另一种结论错误的原因是:白磷刚引燃时,装置内气体受热膨胀将气球胀大,装置受到的浮力增大.
(2)丙组同学认为C实验说明了质量守恒定律.请你从原子的角度说明为什么?学反应的过程是反应物的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因此生成物的质量也不会改变.乙、丁两组同学得到的错误结论是“实验B、D均说明质量不守恒”.老师引导同学们分析了B、D两个实验反应前后天平不平衡的原因.你认为B实验天平不平衡的原因是:因为反应后生成的CO2逸出,使得天平不平衡;D实验天平不平衡的原因是:因为镁条燃烧消耗空气中的氧气且生成的氧化镁部分跑到空气中去,使得天平不平衡.
(3)如果A装置中只是将药品改为少量的二氧化锰和过氧化氢,反应前后天平仍不平衡,原因是:过氧化氢分解产生的氧气将使气球胀大,装置受到的浮力增大;结论是:参加反应的过氧化氢的质量一定等于(填“等于”或“不等于”)生成的水和氧气的质量总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5.据图回答:
认真观察A、B两装置,写出B装置中发生反应的符号表达式2H2O$\frac{\underline{\;通电\;}}{\;}$2H2↑+O2↑,水中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8;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分析比较A装置和B装置在试验过程中水的变化情况A中的水分子本身没有改变,改变的是分子之间的间隔;B中的水分子发生了改变,变成了氢气分子和氧气分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6.某化学社团对“蜡烛燃烧的产物”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蜡烛的主要成分是石蜡,石蜡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
【作出猜想】蜡烛完全燃烧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
【实验验证】(1)用干冷的小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观察到烧杯内壁有水雾,证明有水生成.
(2)用涂有饱和石灰水的小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观察到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有二氧化碳生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CO2═CaCO3↓+H2O.
小明提出质疑:石灰水变浑浊不一定是生成碳酸钙,还可能是饱和石灰水受热后氢氧化钙溶解度变小,使氢氧化钙析出.
(3)小明又用如图1装置进行实验,1分钟后,翻转锥形瓶,加塞稍冷却后,注入饱和石灰水振荡,观察到石灰水变浑浊,确定有二氧化碳生成.实验中小明观察到一个意外现象:锥形瓶内壁上有少量黑色物质.
【交流讨论】同学们一致认为黑色物质是石蜡不完全燃烧生成的C(填化学式).

小明认为蜡烛不完全燃烧还可能生成一氧化碳.为验证他的猜想,设计如图2装置进行实验.
①实验前,先在玻璃管的中部放入一团棉花,其目的是阻挡炭黑,防止炭黑与氧化铜反应.
②将a端插入蜡烛的焰心.
③用酒精灯加热氧化铜,一段时间后,观察到黑色物质变成红色.
④实验结束时,为防止玻璃管中的红色物质又变成黑色,接下来的操作是:先撤酒精灯,稍后撤蜡烛.
【实验反思】含碳物质不充分燃烧会生成一氧化碳等物质.为使含碳物质充分燃烧,应采取的措施是增大燃料与氧气的接触面积(答一条即可).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