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下图中甲、乙、丙、丁所示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甲实验的目的是检验氢气的纯度,如果听到尖锐的爆鸣声,则氢气不纯
B. 乙实验说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C. 丙实验可证明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且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D. 丁实验既可证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也可证明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山西省运城市2018届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向一定质量的铜锌合金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与反应有关的变化关系用下列示意图表示,其中正确的是( )
A. A B. B C. C D. 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广东省汕头市龙湖区2019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盛有石灰水的试剂瓶内壁常有一层白色固体物质,要清除它,应该采用的方法是( )
A. 用水直接清洗 B. 用洗洁精洗 C. 用澄清石灰水洗 D. 用稀盐酸洗,再用水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重庆市北碚区2019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调研抽测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某纯净物3g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该纯净物中含有C、H元素,不含O元素
B. 该反应中和的质量比为14:11
C. 该反应中和的分子数之比为7:6
D. 该纯净物中C、H原子的个数比为1:4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湖南省2018届九年级第二学期第三次月考化学试卷 题型:实验题
通过学习,你已经掌握了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有关规律,以下是老师提供的一些实验装置。请结合下图回答问题:
⑴请填写标号仪器的名称:①_____,②_____;
⑵实验室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气体时,发生装置应选______,应选用的收集装置是______,用该装置收集的气体所具有的物理性质是______,制取二氧化碳气体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通过查阅资料得知:①氨气(NH3)是一种密度比空气小且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其水溶液称为氨水;②氨气在加热条件下能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水和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小芳同学加热氯化铵和氢氧化钙的固体混合物制取氨气,她应选择的反应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___________ ,收集装置是 __________________ (填字母编号)。
⑷请写出:
①氨气和氧化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②用 B 装置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甘肃省2019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下列实验安全注意事项中,不正确的是
A.实验室电器着火,立即用水浇灭
B.点燃可燃性气体前,应该先验纯
C.眼睛里不慎溅入药液,立即用水冲洗
D.碰倒燃着的酒精灯,立即用湿布盖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陕西省商南县丹北大学区2019届九年级上学期第三次(12月)月考化学试卷 题型:实验题
下图所示为实验室中常见的气体制备和收集装置。
(1)实验室用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应选用发生装置________(填字母序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欲使用装置E用排空气法收集氧气,则气体应从______(填“a”或“b”)端通入。若用D装置收集氧气验满的方法是___________;欲使用装置E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先将瓶中装满水,再将气体从______(填“a”或“b”)端通入。
(2)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若选用B做发生装置,加入药品前应先_____________,若选用C做发生装置,你认为选用C的优点是__________。
(3)已知一氧化氮气体难溶于水,在空气中容易与氧气发生反应,则收集一氧化氮气体时应选用图中装置________(填字母序号)。
(4)实验室制取氧气常采用分解过氧化氢溶液的方法,该方法制氧气有许多优点,如:_______(填序号)。
A.产物无污染 B.不需加热
C.需加热 D.生成物只有氧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天津市2019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从微观角度分析,下列解释错误的是( )
A. 香飘万里﹣﹣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B. 热胀冷缩﹣﹣分子大小随温度变化而改变
C. 空气是混合物﹣﹣空气中含有多种不同分子
D. 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性质存在很大不同﹣﹣分子构成不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