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题目】从微观的角度了解物质及其变化,有助于更好地认识物质的组成和变化的本质。

(1)下表为部分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元素名称

元素符号

H

He

O

F

Na

S

原子结构示意图

①表中氧原子的核电荷数x=_____

②元素在周期表中的周期序数等于该元素原子具有的电子层数。上表所列的6种元素中,位于第一周期的元素有_____种。

③氟原子得到一个电子所形成离子的离子符号为_____

④由上表中两种元素组成的一种化合物排放到空气中会形成酸雨,该化合物为_____

(2)如图为金属钠与水反应的示意图

①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_____

②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答案】 8 2 F 二氧化硫 水分子 2Na+2H2O=2NaOH+H2

【解析】

(1)对于原子来说电子数和核电荷数相同,所以氧原子的核电荷数是8;对于原子来说周期数等于电子层数,位于第一周期的是氢元素和氦元素,共2种;氟原子得到一个电子达到8电子的稳定结构,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离子符号是F;酸雨是由于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气体的大量排放造成的,由上表中两种元素组成的一种化合物排放到空气中会形成酸雨,该化合物为二氧化硫;(2)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根据示意图可知反应物是钠和水,生成物是氢氧化钠和氢气,所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Na+2H2O=2NaOH+H2↑。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聚四氟乙烯俗称塑料王”, 化学式:(C2F4)n,具有高润滑不粘性等特点生活中用作不粘锅的 涂层材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碳、氟元素的质量比为 1︰2 B. 聚四氟乙烯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100

C. 100 g 聚四氟乙烯含氟元素 76 g D. 聚四氟乙烯分子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酸和碱是初中化学重要的化合物

⑴将①浓盐酸、②浓硫酸、③NaOH 溶液、④Ca(OH)2 溶液、⑤NaCl 溶液分别敞口放置在空气 中,一段时间后,溶液质量增加的是______(填序号).

⑵欲将 50g 溶质质量质量分数为 98%的浓硫酸稀释成 19.6%的稀盐酸,需要加水_____g,请 简述稀释浓硫酸的正确操作.____________

⑶用 NaOH 固体配制 50g 质量分数为 10%的 NaOH 溶液制作“叶脉书签”,所需的玻璃仪器 有___________,量取水时若仰视读数,会使得到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____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⑷为中和实验后废液中含有的盐酸,取 100g 废液向其中加入熟石灰,反应过程中溶液的 pH 随加入熟石灰质量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

①请根据图示计算废液中盐酸的质量分数____________

②当加入 5.6g 熟石灰时,溶液中的溶质有______,若改用 7.4g 氢氧化钠与相同量的废液反 应,反应后所得溶液的 pH______7(填“>”,“<”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碳酸镁晶须(MgCO3·nH2O,n = 1~5的整数)是一种新型吸波隐形材料中的增强剂。

(查阅资料)(1) MgCO3·nH2O微溶于水;

(2) MgCO3·nH2O230℃时开始失去结晶水, 400℃以上时开始分解生成三种氧化物。

I.合成碳酸镁晶须

步骤:①配制一定溶度的MgSO4溶液和NH4HCO3溶液;②量取一定量的NH4HCO3溶液于容器中,搅拌并逐滴加入MgSO4溶液,控制温度50℃,反应一段时间;③用氨水调节溶液pH9.5,放置1h后,过滤、洗涤、干燥得碳酸镁晶须产品。

(1)步骤①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MgSO4溶液所需要的玻璃仪器有烧杯、胶头滴管、玻璃棒、______________

(2)步骤②反应的温度控制在50℃,较好的加热方法是__________

(3)氨水、硫酸镁、碳酸氢铵三者反应,除生成MgCO3·nH2O沉淀外,同时生成的产物还有______________

(4)检验沉淀已洗涤干净的方法是:取最后一次洗涤的滤液,滴入_________,若无沉淀说明已洗涤干净。

(5)干燥得碳酸镁晶须产品温度不能过高,目的是______________

II.测定产品MgCO3.nH2O中的n

(方案一)将碳酸镁晶须放入A装置中加热(仪器和装置如下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6)上述装置的连接顺序为_____(按气流方向,用接口字母表示),其中B处的长玻璃导管的作用是__________,C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__

(7)加热前先通入N2排尽装置中的空气,然后称取C、D的初始质量。再次连接好装置,边加热边通入N2,此时通入N2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

(8)B装置中无残留物。装置C反应前后质量差为m1,装置D反应前后质量差m2 。根据以上实验数据,确测定n值, n=___(用含m1、m2的代数式表示)。

(9)有同学提出上述连接好的装置仍不够完善。需要在D装置的后面连接下图装置,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否则测得n值会________(“偏大”、“偏小”、“无影响”) 。

(方案二)

称量100g碳酸镁晶须放入如下图所示的广口瓶中,加入水,滴入稀硫酸与晶须反应,生成的CO2被过量NaOH溶液吸收,在室温下反应4~5h,反应后期将温度升到30℃,最后,烧杯中的溶液加入已知浓度的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测得CO2的总量;重复上述操作2次。

(10)氢氧化钠吸收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

(11)图中气球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12)上述反应后期要升温到30℃,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____

(13)3次实验测得每100 g碳酸镁晶须与稀硫酸反应产生的CO2平均值为ag,则n值为_______(用含a的代数式表示);

(14)称取100g上述晶须产品进行热重分析,热重曲线如图2,则该条件下合成的晶须中,n=_______(写出过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检测土壤浸出液的酸碱性”实验操作示意图如下,其中不正确的是(  )

A. 土壤加水搅拌 B. 过滤

C. 检验酸碱性 D. 测定pH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化学是在分子、原子的层次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下图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反应前后分子的个数不变 B. 生成物有三种

C. 反应前后汞原子和氧原子的个数不变 D. 是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甲、乙两种固体(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a对应的甲、乙两种溶液,溶质的质量相等

B. t3℃时,甲、乙两种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甲>乙

C. t2℃时,c点所对应两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甲>乙

D. 将t3℃时,甲、乙两种不饱和溶液、降温到t1℃后,都能变为饱和溶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2017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十九大报告强调,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为了人类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爱护水资源。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学校附近的水质状况进行了相关调查研究。

(1)该小组取回的水样有些浑浊。用右图所示的自制简易净水器进行了处理。其中小卵石和石英砂起_____作用(填操作名称),能除去水中的不溶性杂质。利用活性炭的_________性。可除去水质的色素和异味。

(2)可用___________检验净化后的水样是硬水还是软水,日常生活中将硬水转化为软水的方法是______

(3)爱护水资源,一方面要节约用水,另一方面要防止水体污染,请你写出一条节约用水的方法:_______;提一条防止水体污染的合理化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化石能源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能源,但其储量有限,不可再生。《2050年世界与中国能源展望》中提出,全球能源结构正在向多元、清洁、低碳转型。

由上图可见,太阳能、风能等其他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所占比例日益增多。太阳能的利用是热门研究方向之一。例如,通过光催化可将H2O、CO2转化为H2、CO、CH4、CH3OH(甲醇)等太阳能燃料,示意图右图。

随着科技的进步,能源将得到更充分的利用。例如,利用照明灯、人体散发的热量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废热发电。我国研发的“柔性、可裁剪碲化铋(Bi2Te3)/纤维素复合热点薄膜电池”,能充分贴合人体体表,实现利用体表散热为蓝牙耳机、手表、智能手环等可穿戴电子设备供电。

在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中,化学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2015、2030和2050年能源结构中的化石能源,所占比例降低的是_____________

(2)H2O、CO2转化得到的太阳能燃料中,属于氧化物的是_____________;该过程属于_______________(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3)复合热点薄膜电池中Bi2Te3_______种元素组成。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____________(填序号)。

A.能源结构向多元、清洁、低碳转型 B.科技进步会促进能源的利用

C.石油和太阳能属于可再生能源 D.生活中的废热可转化为电能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