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纳米材料具有特殊的性质和功能.纳米二氧化钛(TiO2)参与的光催化反应可使吸附在其表面的甲醛等物质被氧化,降低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浓度.正钛酸(H4TiO4)在一定条件下分解失水可制得纳米TiO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甲醛对人体健康有害
B.纳米TiO2添加到墙面涂料中,可消除甲醛
C.纳米TiO2与普通的TiO2的性质、功能完全相同
D.制备纳米TiO2的反应:H4TiO4TiO2+2H2O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鉴别空气、氧气、二氧化碳三瓶气体,最简单的方法是
A.将气体分别通入蒸馏水中 B.将气体分别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
C.将气体分别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 D.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集气瓶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已知金属锰(Mn)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位于铝与锌之间。下列各组物质之间不能发生反应的是
A.Mn与稀盐酸 B.Zn与MnSO4溶液
C.Al与MnSO4溶液 D.Mn与AgNO3溶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预期目的是
①用托盘天平称取5.6gCuO粉末
②用10mL水和10mL酒精配制20mL酒精溶液
③将50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稀盐酸加热蒸发掉25g水,得到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盐酸
④用10mL的量筒取8.2mL水
A.①③④ B.①④ C.①②④ D.②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根据如图实验装置图,回答问题:
(1)写出装置中带有标号的仪器名称:① ②
(2)若小强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
①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②该实验出现了如下异常现象,试分析其原因.
现 象 | 原 因 |
水槽中水呈紫红色 | |
水沿导管被倒吸进试管中 |
③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填“字母”),应选用的收集装置是 .若用排空气法收集,检验O2是否收集满的方法是 .
(3)小鸣用过氧化氢分解的方法制取氧气.
①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填“字母”,下同)
②该方法使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小鸣对催化剂的认识不正确的有 .
A.二氧化锰在所有反应中都可做催化剂
B.催化剂在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
C.某些催化剂能够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D.某些催化剂能够减慢化学反应速率
(4)在常温下,可用锌粒和稀硫酸制取氢气,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由于氢气难溶于水,而且是密度比空气小,实验可以用 装置进行收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化学小组同学设计了下列兴趣实验.
(1)如图A所示,向软塑料瓶中倒入适量澄清的石灰水后,迅速拧紧软塑料瓶的瓶盖,振荡,观察到的现象是 .
(2)如图B所示,从分液漏斗中加入稀盐酸,使其与碳酸钠粉末接触,观察到的现象是 ,一段时间后,气球膨胀,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气球膨胀的主要原因是 .
(3)如图C所示,集气瓶和气球中充有某些气体,通过胶头滴管甲向其中滴加某种液体后,振荡,一段时间后,观察到气球变瘪,液体变浑浊,再通过胶头滴管乙向其中滴入另一种液体后,振荡,发现气球又重新膨胀,上述过程中可能涉及的两个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 .
(4)同学们又设计以下实验研究某混合气体的组成.
【查阅资料】
①氢氧化钠可以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且碳酸钠能溶于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②氮气(N2)化学性质稳定,难溶于水,且不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同学们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关闭止水夹,向充满N2和CO2混合气的集气瓶中注入10mLNaOH溶液(足量),充分反应后,冷却至室温,打开止水夹,观察到右侧量筒中有115mL的水被吸入集气瓶中,则混合气中CO2的体积分数为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请用化学方程式解释下列现象:
(1)灯泡里放极少量的红磷来延长白炽灯泡的使用寿命 .
(2)紫色石蕊试液通入二氧化碳后变红 .
(3)不能用铁桶盛放硫酸铜溶液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在除杂质的操作中,为了将杂质完全去除,通常需加入过量的除杂试剂。为了除去NaCl样品中混有少量的Na2SO4和MgCl2,某校化学课外活动小组设计了提纯NaCl的流程图:
(1)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可除去的阳离子 (写离子符号),写出①的化学方程式 。
(2)试剂X的化学式为 。
(3)试剂Y的化学式是 ,它的作用是 。
(4)操作Ⅱ的名称是 ,操作Ⅰ、Ⅱ、Ⅲ都要用到的同一种玻璃仪器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