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5.从下列物质中选择适当物质填空:石油、氮气、氦气、明矾、一氧化碳、金刚石.
(1)探空气球中充入的气体氦气;(2)被称为“工业的血液”的化石燃料是石油;
(3)常用于净水的物质是明矾;(4)可用来切割玻璃的是金刚石;
(5)煤气中的主要成分是一氧化碳;(6)薯片等膨化食品包装袋内的是氮气.

分析 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根据已有的物质的性质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 解:(1)氦气的密度比空气小,可填充探空气球;
(2)石油被称为“工业的血液”;
(3)明矾常用于净水;
(4)金刚石是自然界中最坚硬的物质,可用来切割玻璃;
(5)煤气中的主要成分是一氧化碳;
(6)氮气的化学性质稳定,无毒,可用于填充食品包装袋.
故填:(1)氦气;(2)石油;(3)明矾;(4)金刚石;(5)一氧化碳;(6)氮气.

点评 掌握常见的物质的性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难度不大.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5.如图是实验是常用的气体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仪器I的名称长颈漏斗.
(2)用A装置制取二氧化碳时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aCO3+2HCl=CaCl2+H2O+CO2↑,锥形瓶内的液体应加至a(填“a”或“b”处).
(3)小华同学用装置B和E制取并收集氧气,加入药品前必须检查装置的气密性,他的正确操作方法是:用胶皮管将B、E的导管连接,先将导管口放入水中,再用手紧握试管,观察导管口是否有气泡冒出,松手后导管内是否形成一段液注;放入某药品后加热,发观导管被粉末堵塞,水槽中的水变成紫红色,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没有将在试管口塞棉花.
(4)若进行木炭还原氧化铜实验,需用B装置外,还需连接F装置,连接该装置的目的是检验生成的CO2气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多选题

6.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自然界中二氧化碳处于循环状态
B.二氧化碳气体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C.干冰可用于储藏食物和人工降雨
D.可用氢氧化钠溶液检验二氧化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3.熟练掌握化学用语是学好化学的基础.请用正确的数字和化学符号填空:
(1)3个氮气分子3N2;(2)一个氯原子Cl;
(3)体温计中的液体金属Hg;(4)2个硫酸根离子2SO42-
(5)-1价的氟元素$\stackrel{-1}{F}$;(6)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H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0.某兴趣小组成员用排水法收集了一大瓶沼气池中的气体(如图1中的A,为了弄清楚它的成分,进行了有关的实验.请你与该小组一起完成以下探究活动:

【对气体猜想】猜想Ⅰ:全部是CH4
猜想Ⅱ:全部是CO
猜想Ⅲ:是CO和CO2 的混合气体;
猜想Ⅳ:是CH4和CO2的混合气体
【查阅资料】二氧化碳气体能很好地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
【实验和推断】将A中的气体依次通入B、C中,在D处点燃.
(1)要将A中的气体通入后面装置,应选择图2中的②(填序号)注水装置与A连接.
(2)若B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说明A中的气体中有CO2气体.
(3)装置C的作用除去原气体中的二氧化碳.
(4)若D处倒扣的是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杯壁出现浑浊,且B中无明显现象,则“猜想Ⅰ、Ⅱ”可能成立;若D处倒扣的是干冷的烧杯,杯壁有水雾出现,有同学认为“猜想Ⅰ、Ⅳ”可能成立.另一位同学认为此现象不能证明收集到的气体中一定含有CH4,理由是气体通过B、C装置时会带出水蒸气;要排除这种干扰,采取的措施是点燃前先将气体干燥.
(5)采取(4)中的排除干扰措施后,若D处分别倒扣干冷的烧杯和内壁涂澄清石灰水的烧杯,杯壁分别出现水雾和浑浊现象,且B中也出现浑浊,则“猜想Ⅳ”成立.写出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化学方程式CO2+Ca(OH)2═CaCO3↓+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0.请说出防止铁生锈的两种方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7.下列变化不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生石灰吸水B.硫酸钠晶体溶于氯化钾溶液
C.用分离空气的方法得到氧气D.将二氧化碳加工成干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4.某校研究小组的同学通过实验探究了CuO对氯酸钾分解的催化作用,并与MnO2相比较,研究其催化能力.部分实验数据如下表:
实验编号m(KClO3)/gm(MnO2)/gm(CuO)/g回收催化剂质量/g
0.6000------
a0.2000--0.1950
b--c0.1900
回答下列问题:
(1)上表中a=0.6000g,b=0.6000g,c=0.2000g.
(2)实验①的目的是作为实验②、③的对照,看MnO2、CuO对KClO3的分解能否起催化作用.
(3)本实验中为了比较CuO和MnO2对氯酸钾分解的催化能力,还需测量的数据是:相同时间内放出O2的量或放出等量的O2所需的时间.
(4)实验中为了更准确地说明CuO和MnO2对氯酸钾分解的催化能力,还应保持反应的温度相同,你将如何操作以保证反应温度相同用火焰大小相似的酒精灯加热相同时间或用控温电炉加热相同时间或水浴加热相同时间等.
(5)从反应残留物中回收催化剂,并称量其质量,目的是观察反应前后CuO、MnO2的质量是否发生变化,以进一步说明它们在反应中是否起催化作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5.某化学兴趣小组展示了他们设计的“火龙生字”创新实验,用硝酸钾的热饱和溶液先在白纸上书写“火”字,晾干后白纸上出现硝酸钾晶体,立即有火花出现,并缓慢地沿着字的笔迹蔓延,最后呈现出“火”字的黑色痕迹(如图).现场的同学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随后进行了如下研究.
【提出问题】为什么附有硝酸钾的白纸更容易燃烧?
【查阅资料】硝酸钾不可燃烧,但受热易分解,生成亚硝酸钾(KNO2)和一种常见的气体单质.
【猜想与假设】对于产生的是什么气体,四位同学有如下猜测:
甲:二氧化氮   乙:氮气   丙:氧气   丁:氢气
丙同学首先排除了二氧化氮,理由是二氧化氮不是单质,丙同学认为也不可能是氢气,他的理由是硝酸钾中不含有氢元素.
【进行实验】四位同学设计了实验对丙同学的猜想进行了验证,他们的操作是:将少量硝酸钾晶体放入试管中加热将少量硝酸钾晶体放在试管中加热,把带火星的木条放在试管中,观察到的现象是木条复燃,说明丙同学的猜想正确,硝酸钾分解的化学方程式是2KNO3$\frac{\underline{\;\;△\;\;}}{\;}$2KNO2+O2↑.
【解释与结论】白纸上写过字的地方更容易燃烧的原因是硝酸钾晶体受热分解生成氧气,使写过字的白纸附近氧气的浓度增大.
【反思与评价】为什么要用:“硝酸钾的热饱和溶液”书写文字?
已知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如表:
温度/℃20406080100
溶解度/g31.663.9110169246
你对上述问题的解释是硝酸钾的溶解度较大,用热饱和溶液能使白纸上附着更多的硝酸钾晶体.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