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9.用氧化物X测定空气受CO污染的程度,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X+5CO=I2+5CO2.则X的化学式是(  )
A.I2O7B.I2O3C.I2O4D.I2O5

分析 根据化学方程式可以判断物质的化学式.

解答 解:依据化学反应前后各种原子的个数不变,可知反应后碘、碳、氧的原子个数是2、5、10,所以X中必含有2个碘原子和5个氧原子,故X的化学式为:I2O5;.故选:D.

点评 在化学反应中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个数不变.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9.某校同学对市场上的食品疏松剂进行了如下探究.
实验一:甲小组的同学收集到一包主要成分是小苏打(碳酸氢钠)的疏松剂
(1)取样品溶于适量的水中,测得溶液的pH大于7.
(2)向小苏打样品中滴加盐酸,有大量气泡产生,经检验该气体是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HCO3+HCl═NaCl+H2O+CO2↑.
(3)同学们通过查阅资料,在老师的指导下采用了图1所示装置用小苏打和纯碱做了对比实验.实验中小试管内沾有无水硫酸铜粉末的棉花球变成蓝色,a烧杯中石灰水无明显现象,b烧杯中石灰水出现白色浑浊.试回答:
①在实验结束时,操作上要注意的问题是:先将烧杯a、b中的导气管移出,再熄灭酒精灯.
②由实验(3)可以得出的结论是碳酸钠受热不分解,碳酸氢钠受热分解出水和CO2等物质.北方农村地区用“碱面”(碳酸钠)蒸馒头时,必须先将面粉发酵(产生一些有机酸)的原因是使碱面与酸反应生成CO2气体(碳酸钠受热不分解).
实验二:乙小组的同学收集到一包名为“臭粉”的疏松剂,为探究其组成,进行实验:
(1)“臭粉”为一种白色固体,易溶于水;
(2)取少量样品与稀盐酸混合后产生了可以使石灰水变混浊的气体;
(3)取少量样品加热后,产生了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4)少量样品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后共热,产生了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臭气.
调查后得知,“臭粉”的主要成分是初中化学课本中一种常见的盐.
①你认为该盐是NH4HCO3,它加热后反应的方程式为NH4HCO3$\frac{\underline{\;\;△\;\;}}{\;}$NH3↑+H2O+CO2↑.
②用“臭粉”作疏松剂的油炸食品放置后再销售和食用的原因可能是使煎炸产生的氨气挥发.
③某些小商贩喜欢选用“臭粉”代替“小苏打”作疏松剂的原因可能是等质量的碳酸氢铵生成气体的量比碳酸氢钠多.
实验三:丙小组同学探究小苏打、“臭粉”在制作食品过程中产生气泡的原因
(1)两种疏松剂产生的气体中都含有CO2.推测产生这种气体的原因有受热分解出二氧化碳;与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
(2)小组的同学将少许面粉加入水中取上层液体用pH试纸测得:pH=7.猜测产生气体的原因是受热分解出的二氧化碳.
实验四:丁小组的同学在某超市发现一种复合疏松剂--发酵粉,其成分见下表:
成分所用物质
碳酸盐类碳酸氢钠
酸性物质柠檬酸、酒石酸等
疏松剂明矾
其他成分淀粉、脂肪酸等
(1)这种疏松剂产生的气体主要是CO2;产生这种气体的原因是受热分解出二氧化碳和与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
(2)为测定其中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其主要实验步骤如下:

Ⅰ.按图2组装仪器,将50.0g试样放入锥形瓶中,加入足量某酸溶液;
Ⅱ.测量一定时间内干燥管内物质增加的质量(见图3曲线);
Ⅲ.待锥形瓶中不再产生气泡时,打开活塞B,从导管A处缓缓鼓入一定量的空气;
Ⅳ.再次称量干燥管内物质增加的质量;
Ⅴ.重复Ⅲ和Ⅳ的操作,直至干燥管内物质质量不变.
讨论:
①步骤Ⅰ.加入样品前还应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所加的酸溶液是稀硫酸.
②装置乙的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碳中混有的水蒸气;从导管A处缓缓鼓入一定量的空气时,装置甲的作用是吸收鼓入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③请利用有关数据计算试样中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0.下列各项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燃放礼花B.植物光合作用C.冰雪融化D.酒精消毒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7.2012年6月16日第三届亚沙会将在烟台海阳举行.它是亚洲最大的沙滩体育盛会.
(1)亚沙会采集圣火的采火棒顶部由纯棉纱构成,棉纱中添加了适量的煤油.棉纱不易点燃,而煤油容易点燃的原因是煤油的着火点比棉纱低.为保证采火棒的火焰达到所需的高度,添加煤油要适量,从而保持棉纱内有足够的孔隙,其目的是增大与O2的接触面积,促进燃烧.
(2)亚沙会火炬“凤舞金沙”,使用丙烷(C3H8)气体为燃料,燃烧后对环境无污染.丙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C3H8+5O2$\frac{\underline{\;点燃\;}}{\;}$3CO2+4H2O.
(3)亚沙会奖牌“海阳之星”,采用了“金镶贝”的独特工艺.每枚奖牌由一只珍贵贝壳经多种工艺加工而成,使每枚奖牌都具备了独一无二的特性.贝壳能被盐酸、醋酸等酸性物质腐蚀,它的主要成分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Cl+CaCO3═CaCl2+CO2↑+H2O.
(4)亚沙会升旗手服装-“海韵之光”,用进口纯白的聚酯纤维面料精制而成.聚酯纤维属于有机高分子
次空多余材料.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4.做完氢氧化钠与稀硫酸中和反应的实验后,兴趣小组的同学对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成分产生了兴趣,请你与他们一起进行以下探究.
【提出问题】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物质?
【作出猜想】
(1)甲同学认为溶液中的溶质只有Na2SO4一种物质.
(2)乙同学认为溶液中的溶质是Na2SO4和H2SO4两种物质.
(3)丙同学认为溶液中的溶质是Na2SO4和NaOH两种物质.
(4)丁同学认为溶液中的溶质是Na2SO4、NaOH和H2SO4
通过进一步讨论,大家一致认为以上丁(填甲、乙、丙、丁)同学的猜想肯定错误,无需实验验证.
【查阅资料】①Na2SO4溶液显中性.
②Al与强碱NaOH溶液反应生成偏铝酸钠(NaAlO2)等物质.
【实验验证】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乙同学
实验
取中和反应后的溶液少许于试管中,将表面反复打磨后的铝片放入试管的溶液中铝片逐渐溶解,并有大量气泡冒出,收集气体点燃,火焰呈淡蓝色猜想(2)成立
丙同学
实验
取中和反应后的溶液少许于试管中,向试管中滴加几滴无色酚酞试液溶液变红色猜想(3)成立
【总结反思】戊同学根据乙、丙两位同学的实验现象,首先肯定猜想(1)不成立.经过进一步分析,戊同学认为猜想(2)也不成立,他的理由是滴入酚酞试液后,溶液变红色,说明溶液呈碱性,溶液中不可能含有硫酸.兴趣小组的同学经过充分讨论,一致认为猜想(3)成立.
【知识拓展】(1)生活中能否用铝制品来盛放强碱性溶液?不能(填“能”或“不能”)
(2)乙同学的实验中铝片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反应,请写出铝与该溶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Al+2NaOH+2H2O═2NaAlO2+3H2↑.  
 (3)镁和铝在元素周期表中处于相邻位置.向盛有100g稀硫酸的烧杯中加 入一定量的Mg粉,固体完全溶解后,再向所得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所得沉淀质量与加入NaOH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
①计算该NaOH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要求写出计算过程)
②计算该100g稀硫酸中所含溶质硫酸的质量.(要求写出计算过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4.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和加热氧气时,下列图象中能表示二氧化锰在反应混合物中的质量分数(a%)随时间(T)变化的曲线图是(t时表示反应已完全)(  )
A.B.C.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1.有些山区的土壤中缺少碘元素,会发生地方性甲状腺肿大的疾病;而有些地方的土壤中富含有碘元素,却不易发生这类疾病,原因是碘元素可通过被肠道吸收,最后进入人体内.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8.通过下列图示实验得出的结论中正确的是(  )
A.实验既说明甲烷具有可燃性,又说明甲烷中含有碳、氢两种元素
B.实验既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又说明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C.实验既说明氧气约占空气质量的$\frac{1}{5}$,又说明氮气不溶于水也不支持燃烧
D.实验既可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又说明红磷不是可燃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9.下列气体中会形成酸雨的是(  )
A.氧气B.氮气C.二氧化硫D.二氧化碳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