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某学习小组的同学对物质燃烧知识进行了整理和探究.请你一起参与!
(1)木炭燃烧实验:
①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是
发出白光
发出白光
,完全燃烧的反应文字表达式是
C+O2
 点燃 
.
 
CO2
C+O2
 点燃 
.
 
CO2

②检验如图集气瓶中木炭燃烧产物的方法是
反应结束后,向瓶中加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是二氧化碳
反应结束后,向瓶中加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是二氧化碳

(2)对燃烧是否产生火焰的探究:
发现问题:木炭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均不产生火焰,而氢气、
蜡烛、酒精等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都产生火焰.那么,物质燃烧是否产生火焰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提出假设:a.与氧气的浓度有关b.与可燃物的状态有关c.与燃烧达到的温度和可燃物沸点的相对大小有关
整理资料:小组同学查阅资料并归纳整理如下表:
物质名称 物质状态 沸点(℃) 燃烧达到的温度(℃) 是否产生火焰
氢气 -259 约2750
一氧化碳 约-190 约2500
木炭 约4827 约1200
石蜡 约300 约600
约883 约1400
约2750 约1800
得出结论:①通过木炭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均不产生火焰,可以得出假设a
不合理
不合理
(填“合理”或“不合理”);
②分析表中数据,可以得出有关假设b的结论是:物质燃烧是否产生火焰与可燃物的状态
没有
没有
必然的联系(填“有”、“没有”);
③分析表中数据,可以得出有关假设c的结论是可燃物燃烧所能达到的温度
高于
高于
可燃物沸点(填“高于”、“等于”或“低于”)时产生火焰,反之则否.
分析:(1)根据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来回答,利用反应物与生成物书写化学反应方程式,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来检验二氧化碳;
(2)根据假设来分析归纳整理的表格中的数据,利用数据来说明假设是否合理,并利用给出的仪器设计燃烧实验来观察火焰.
解答:解:(1)①由实验中的观察可知,实验现象为发出白光,该反应是碳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故答案为:发出白光;C+O2
 点燃 
.
 
CO2; 
②因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可在反应结束后,向瓶中加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是二氧化碳.
故答案为:反应结束后,向瓶中加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是二氧化碳.
(2)得出结论:①根据表格中的是否产生火焰可知,木炭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均不产生火焰,则假设与氧气的浓度有关是不合理的.
故答案为:不合理;
 ②根据表格中的物质的状态及是否产生火焰可知,气体物质燃烧都有火焰,而固体物质有的有火焰,所以物质燃烧是否产生火焰与可燃物的状态没有必然联系.
故答案为:没有;
 ③根据表格中物质的沸点及燃烧达到的温度可知,当温度高于沸点时都有火焰.
故答案为:高于.
点评:本题考查物质燃烧的现象及产生火焰的因素探究,学生应学会利用表格中的数据来分析解答,较好的训练了学生实验探究、归纳整合及实验设计的能力.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通过学习氧气的性质,知道镁在氧气中燃烧会生成白色固体物质.但某学习小组的同学发现在空气中点燃镁条时,生成的白色固体物质中夹杂着少量的淡黄色固体.为了探究其原因,他们做了以下工作:
[提出问题]淡黄色固体物质的成分是什么?
[查阅资料]通过查阅资料,记录了下列几种物质的颜色:
物 质 MgO MgCl2 Mg3N2 Mg(NO32 MgCO3 Mg(OH)2
颜 色 白色 白色 淡黄色 白色 白色 白色
某同学推断产物中一定不存在氯化镁,你认为他的理由是
 

[提出猜想]分析以上资料,同学们认为淡黄色的固体可能是镁与空气中的
 
(填写化学式)反应生成的;
[实验探究]如果让你设计实验验证上述猜想,你的方案是
 

[实验结论]根据实验结果,写出镁条在空气中燃烧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反思与评价]通过上述探究,你对燃烧的新认识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2012?和平区一模)比较和归纳是学习化学的常用方法.某学习小组的同学在如图所列出的实验装置的基础上,对二氧化碳的制取进行研究.

(1)确定气体发生装置应考虑的因素是
反应物的状态
反应物的状态
反应条件
反应条件

(2)甲同学用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化学方程式是:
CaCO3+2HCl=CaCl2+CO2↑+H2O
CaCO3+2HCl=CaCl2+CO2↑+H2O
,要得到一瓶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所选装置的连接顺序是
BDC
BDC
(填字母),可选用
浓硫酸
浓硫酸
作干燥剂.
(3)甲烷是一种无色、无味、极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实验室常用加入无水醋酸钠和碱石灰的固体混合物制取甲烷.实验室制取并收收集甲烧,应选用的装置为
AE或AD
AE或AD
 (填序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天然水中一般都溶有Ca(HCO32、Mg(HCO32等物质,在加热条件下,这些溶解的物质会变成溶解度更小的碱和碳酸盐等其它物质,所以热水壶中常会形成由碱和碳酸盐等组成的水垢.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对水垢的成分进行了如下研究.
【研究课题】探究热水壶底部水垢的主要成分
【查阅资料】该小组同学通过查阅资料知道,天然水中一般都含有Ca2+、Mg2+、HCO3-等离子,在加热条件下,这些离子趋于生成溶解度更小的物质--水垢(主要成分为碳酸盐、碱等的混合物).同时,他们还查阅到下列有关物质的溶解性:
物  质 Ca(HCO32 Mg(HCO32 Ca(OH)2 Mg(OH)2 CaCO3 MgCO3
溶解性 可溶 可溶 微溶 不溶 不溶 微溶
【提出猜想】水垢的主要成分一定含有Mg(OH)2和CaCO3,可能含有Ca(OH)2
 

【设计方案】(1)甲同学对是否含有Ca(OH)2进行了实验,请你帮他完成实验报告:
     实验操作 实例现象 实验结论
 
 
水垢中无Ca(OH)2
(2)乙同学设计如图1所示的装置,利用一定量的水垢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待产生气泡停止后,测量B装置增加的质量,从而推出混合物的组成.这种方案受到丙同学的反对,其反对的理由是
 

精英家教网
(3)丁同学将装置进行了改进,采用图2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其主要实验步骤如下:
①按图组装仪器,将25g水垢试样放入烧瓶中,加入足量盐酸溶液;
②测量一定时间内C装置增加的质量;
③待锥形瓶中不再产生气泡时,打开活塞b,从导管a处缓缓鼓入一定量的空气;
④再次称量C装置增加的质量;
⑤重复③和④的操作,直至C装置中物质质量不变;
⑥测得C装置增加的质量为12g.
①B、E装置中所盛试剂分别为
 

②待烧瓶中不再产生气泡时,打开活塞b,从导管a处缓缓鼓入一定量的空气,其目的是
 

【实验结论】根据上述信息你认为该水垢的成分是
 
(写化学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0年湖北省宜昌市初三第一学期期末化学卷 题型:推断题

(4分)通过学习氧气的性质,知道镁在氧气中燃烧会生成白色固体物质。但某学习小组的同学发现在空气中点燃镁条时,生成的白色固体物质中夹杂着少量的淡黄色固体。为了探究其原因,他们做了以下工作:
[提出问题] 淡黄色固体物质的成分是什么?
[查阅资料] 通过查阅资料,记录了下列几种物质的颜色:

物 质
MgO
MgCl2
Mg3N2
Mg(NO3)2
MgCO3
Mg(OH)2
颜 色
白色
白色
淡黄色
白色
白色
白色
某同学推断产物中一定不存在氯化镁,你认为他的理由是                ; 0.5分
[提出猜想] 分析以上资料,同学们认为淡黄色的固体可能是镁与空气中的         
(填写化学式)反应生成的;0.5分
[实验探究] 如果让你设计实验验证上述猜想,你的方案是           ;1分
[实验结论] 根据实验结果,写出镁条在空气中燃烧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1分
[反思与评价] 通过上述探究,你对燃烧的新认识是                      。1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通过学习氧气的性质,知道镁在氧气中燃烧会生成白色固体物质。但某学习小组的同学发现在空气中点燃镁条时,生成的白色固体物质中夹杂着少量的淡黄色固体。为了探究其原因,他们做了以下工作:

 [提出问题] 淡黄色固体物质的成分是什么?

 [查阅资料] 通过查阅资料,记录了下列几种物质的颜色:

物 质

MgO

MgCl2

Mg3N2

Mg(NO3)2

MgCO3

Mg(OH)2

颜 色

白色

白色

淡黄色

白色

白色

白色

某同学推断产物中一定不存在氯化镁,你认为他的理由是                        

[提出猜想] 分析以上资料,同学们认为淡黄色的固体可能是镁与空气中的          (填写化学式)反应生成的;

[实验探究] 如果让你设计实验验证上述猜想,你的方案是                           

                                                        

[实验结论] 根据实验结果,写出镁条在空气中燃烧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反思与评价] 通过上述探究,你对燃烧的新认识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