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7.下列各组日常生活中的变化,前者是物理变化,后者是化学变化的是(  )
A.冰雪融化  湿衣服晾干B.剩饭变馊 用葡萄酿酒
C.液化气燃烧  蜡烛熔化D.电灯泡发光  铁锅生锈

分析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 解:A、冰雪融化、湿衣服晾干过程中都没有新物质生成,都属于物理变化.
B、剩饭变馊、用葡萄酿酒过程中都有新物质生成,都属于化学变化.
C、液化气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蜡烛熔化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电灯泡发光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铁锅生过程中有新物质铁锈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D.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7.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再认识.
【你知道吗】通过实验(图1)测定了空气组成的科学家是C.
A.门捷列夫 B.达尔文 C.拉瓦锡 D.牛顿
【实验问题】实验室常用图2所示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写出红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4P+5O2$\frac{\underline{\;点燃\;}}{\;}$2P2O5,为保证测定结果,实验中所取红磷必须足量.同学们发现利用图2装置进行实验时,在集气瓶外点燃红磷,一方面会造成空气污染,另一方面伸进集气瓶速度慢了会影响测定结果.他们查阅资料发现白磷40℃即可燃烧,燃烧产物与红磷相同,于是改进装置(图3)重新探究.
【实验探究】先在容积为200.0mL的集气瓶里装进50.0mL的水,再在量筒内装入100.0mL的水,然后按图连好仪器,按下热的玻璃棒,白磷立即被点燃.
(1)集气瓶里预先装进的水,在实验过程中除了能够加快集气瓶冷却,还起到吸收五氧化二磷作用.(写出一种即可)
(2)如果白磷停止燃烧时立即记录量筒内剩余水的体积,则会导致测定结果偏小(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3)如果实验结束时量筒内剩余水的体积是73.0mL,则测得的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为18%.(用百分数表示)
【拓展探究】图4所示装置可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其中与集气瓶相连的压强传感器等电子设备能将集气瓶内气体压强精确地记录并保存下来,图5、图6是用该装置测得的红磷和木炭分别在集气瓶中燃烧的压强-时间关系图(该装置气密性良好,P0是集气瓶内初始气压,P和P′分别是反应结束后恢复到室温时集气瓶内的气压).

(1)写出木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C+O2$\frac{\underline{\;点燃\;}}{\;}$CO2.该实验中能否利用木炭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并说明理由不能,是因为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瓶中气压不变.
(2)从微观角度解释图5中反应开始时集气瓶中压强瞬间变大的原因是反应放热,导致集气瓶中的微粒之间的间隔变大.
【交流反思】小明提出能否用铁丝代替上述实验中的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同学们一致反对,理由是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写出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3Fe+2O2$\frac{\underline{\;点燃\;}}{\;}$Fe3O4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8.(1)如图所示容积为250mL的细颈瓶A中加水至虚线处,再滴几滴红墨水,一段时间后,A中的现象是液体变红色,说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2)继续向A中加酒精至凹液面最低处正好与刻度线相切.塞紧瓶塞,将A中液体摇匀.静置一段时间后,A中的现象为凹液面最低处低于刻度线,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
(3)实验中采用的容器为细颈瓶的“细颈”的目的是能使实验现象更明显.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5.(1)“节约用水,从我做起”请你任举一例生活中节约用水的措施淘米水浇花.
(2)向河水中加明矾和漂白粉可净化,其中明矾的作用吸附不溶性杂质,使之沉降.
(3)生活中常用煮沸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4)水是由分子构成的,氯化钠是由离子构成的.(填分子、原子、离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2.完成下列变化的化学方程式,并按要求填空.
(1)镁粉在空气中燃烧2Mg+O2$\frac{\underline{\;点燃\;}}{\;}$2MgO;利用该性质常用镁粉制照明弹.
(2)加热铜绿:Cu2(OH)2CO3$\frac{\underline{\;\;△\;\;}}{\;}$2CuO+H2O+CO2↑;其基本反应类型是:分解反应.
(3)加热碳酸氢铵固体:NH4HCO3$\frac{\underline{\;\;△\;\;}}{\;}$NH3↑+H2O+CO2↑;保存方法是密封保存于阴凉处.
(4)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CaCO3+2HCl=CaCl2+H2O+CO2↑;如图:将干燥的二氧化碳缓慢通入竖直放置的玻璃管中,能观察到第④(填序号)号棉球先变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2.信息资料:石蜡是一种白色、无味的固体,熔点低,不溶于水,常用于制作蜡烛或润滑剂,石蜡在空气中完全燃烧能够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石蜡在空气中不完全燃烧生成炭黑,炭黑可以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1)根据以上内容,写出描述石蜡的物理性质有白色、无味的固体,熔点低,不溶于水,描述石蜡发生化学变化的语句是石蜡在空气中不完全燃烧生成炭黑.
(2)某研究小组在燃着的蜡烛上方放一个冷碟,发现碟子底部变黑,为了解该黑色固体成分,该小组同学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该黑色固体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
甲同学:黑色固体是生成的二氧化碳
乙同学:黑色固体是未烧完的石蜡
丙同学:黑色固体是炭黑(写出丙同学的猜想)
实验验证:
Ⅰ甲同学的猜想立即遭到其他同学的反对,因为二氧化碳是气体.
Ⅱ小花认为乙同学的猜想也不对,因为石蜡是白色固体.
Ⅲ小丽发现碟子底下黑色固体可以擦去,而且可以点燃,且生成了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证明丙同学的猜想是正确的.
拓展延伸:
点燃蜡烛,观察到蜡烛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把一根火柴梗横放在火焰中,约1秒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外焰处最先碳化.结论:蜡烛火焰的外焰温度最高,此处温度高的原因跟空气充分接触,燃烧充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9.现有 ①二氧化碳 ②水银  ③海水  ④氯酸钾 等四种物质(填序号),
其中属于单质的有:②,属于化合物的有:①④,属于氧化物的有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6.一定质量的某化合物完全燃烧,消耗4.8g氧气,生成4.4g二氧化碳和2.7g水,对该化合物的组成判断不正确的是(  )
A.一定含有C、H、O三种元素
B.分子中C、H原子个数比为1:4
C.相对分子质量可能为46
D.该化合物中C、H、O三种元素质量比为12:3:8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2.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测定进行再探究.

(一)甲组同学利用某脱氧剂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兴趣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使用图1装置进行实验.实验前应先进行的操作是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实验过程】
步骤1:在注射器中放入足量脱氧剂粉末(体积为2mL),封闭.
步骤2:打开弹簧夹,将活塞向右拉至一定距离,关闭弹簧夹.
步骤3:不断轻轻晃动注射器,至活塞位置不再发生变化.
【数据处理】
(1)实验中需要记录的数据是:①注射器原来的空气的体积②反应后注射器活塞进入后显示剩余气体的体积;反应后注射器活塞进入后显示剩余气体的体积.
(2)上述实验测定过程至少需要重复两次,其目的是使测量的结果更准确.
【实验对比】实验室常通过燃烧红磷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装置如图2).步骤如下:
(1)用弹簧夹夹紧橡皮管;
(2)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立即伸入瓶中并塞紧瓶塞.
(3)燃烧结束,冷却的室温.
(4)观察并记录水面的变化情况.多次实验发现,集气瓶内上升的水面始终小于瓶内原有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
【拓展研究】查阅资料得知,当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降至约为7%以下时,红磷不再燃烧.由此可知,燃烧红磷法测定结果不够准确.
【实验评价】与燃烧红磷法相比,脱氧剂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优点是不受氧气含量多少的影响,使结果更准确.
(二)乙组同学利用装置进行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燃烧、冷却后打开止水夹,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容积的70%.
(1)图3中A仪器的名称是烧杯.
(2)如果镁条只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则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最多不超过其容积的21%.现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约为其容积的70%,根据空气的组成可推出减少的气体中有氧气和氮气.
【查阅资料】镁条在空气中燃烧,能与氧气反应产物为氧化镁(MgO)固体,也能与氮气反应产物为氮化镁(Mg3N2)固体.
(3)现有24g镁条,在空气中完全燃烧后,生成物的质量应在33.3g与40g(填数值范围)之间.(请写出计算过程)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