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它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1)现有以下几种常见的物质:a.CO2; b.小苏打NaHCO3; c.SO2; d.金刚石,请选择合适物质的序号填空:
①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是
 
;②会导致酸雨的是
 

(2)请你用化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①瘦肉和鸡蛋清中富含的营养素是
 

②洗涤剂能洗掉衣服、餐具上的油污,是因为洗涤剂具有
 
功能.
(3)金属材料使用广泛,防止金属腐蚀已成为科学研究和技术领域中的重大问题.
①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和它的
 
;②请你写出一种防止铁生锈的措施
 
考点: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乳化现象与乳化作用,金属材料及其应用,金属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酸雨的产生、危害及防治,生命活动与六大营养素
专题:物质的性质与用途,金属与金属材料,化学与生活
分析:(1)①根据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是金刚石进行解答;②根据二氧化硫溶于水呈酸性进行解答;
(2)①根据食品中富含的营养素来解答;②根据洗涤剂的乳化作用来解答;
(3)①根据金属材料的种类进行解答;②根据防锈的措施进行解答.
解答:解:(1)①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是金刚石,故填:d;
②二氧化硫溶于水呈酸性,会形成酸雨,故填:c;
(2)①瘦肉和鸡蛋清中富含的营养素是蛋白质,故填:蛋白质;
②洗涤剂能洗掉衣服、餐具上的油污,是因为洗涤剂具有乳化功能,故填:乳化;
(3)①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和它的合金,故填:合金;
②防止铁生锈就是破坏铁生锈的条件,可以在金属表面刷漆,故填:刷漆.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练掌握常见物质的性质、用途、组成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所在.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有关问题.

(1)写出图中标号仪器名称:①
 

(2)某同学用A、C装置制取并收集一瓶氧气,试管中所放药品的化学式是
 
,棉花的作用是
 
,当观察到C中导管口刚有气泡冒出时就立即收集,待集气瓶中充满气体后,将集气瓶从水中取出,瓶用带火星木条伸入瓶中,如果末见木条复燃,其原因可能是
 

(3)可以用B制取的气体是
 
等.请写出制取该气体的化学方程式:
 
,制取该气体时锥形瓶中放入的物质是
 
,从长颈漏斗中加入的物质是
 
,用D装置收集该气体时,气体应从
 
(填“a”或“b”)管通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灵山荔枝享誉广西.荔枝营养丰富,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C的化学式为C6H8O6,请计算:
(1)每个维生素C分子中含有
 
个原子.
(2)88g维生素C中含氧元素的质量为
 
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写出下列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并回答问题:
(1)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文字表达式:
 
集气瓶底要先放一些
 
;目的是
 

(2)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3)某物质在空气中燃烧,冒白烟,写出文字表达式
 
;属于
 
反应.(填化合或分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根据下列常用化学仪器图片回答有关问题
(1)写出仪器名称:B
 
C
 
D
 
E
 
G
 

(2)①用于给其它物质加热的是
 
②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时用
 

③量取一定量液体时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在实验室中制取气体是初中重要的化学知识.

(1)实验仪器a的名称是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所选用的收集装置是
 
,验满的方法是:
 

(4)实验室常用块状固体硫化亚铁(FeS)和稀硫酸在常温下制取硫化氢气体,有关化学方程式为:FeS+H2SO4=H2S↑+FeSO4,硫化氢气体是一种有臭鸡蛋气味的有毒的气体,能溶于水,根据上述信息回答:实验室制取硫化氢的发生发生装置为
 
,收集装置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空气由多种物质组成,其中氮气占
 
,氧气占
 
,稀有气体占
 
 
 
,其它气体和杂质占0.03%;
 
 
是造成空气污染的两类物质.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暂定为:
 
 
 
、可吸入颗粒物和臭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由①分子,②原子,③离子;请指出下列物质是由哪些粒子构成的(填序号).氯化钠
 
;氨气
 
;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用两圆相切表示两种物质可以发生反应,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用3个圆形表示B(氧气)、C(硫酸铜溶液)、D(稀硫酸)三种物质,将B、C、D三个圆画到图中A周围适当的位置,并标出物质名称;
(2)写出发生置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写出A与B反应的现象: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