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以下是实验室常用的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
(1)写出A装置中任意两种仪器的名称 、 。
(2)若选用高锰酸钾为药品制取氧气,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 (填写字母),检验氧气的方法是 。
(3)选用3%的过氧化氢溶液和粉末状的二氧化锰混合制取一定量的氧气,你认为最理想的发生装置是 (填写字母),可采用的收集方法是 ,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答案】
(1)试管、长颈漏斗等
(2)D;将带火星的木条置于集气瓶内,若木条复燃则证明是氧气
(3)C;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2H2O22H2O+O2↑
【解析】
试题分析:
(1)由图示可知,装置中仪器有试管、长颈漏斗、分液漏斗、锥形瓶等;故填:试管、长颈漏斗等;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属于加热固体制取气体,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D;由于氧气具有助燃性,检验的方法是:将带火星的木条置于集气瓶内,若木条复燃则证明是氧气;故填:D;将带火星的木条置于集气瓶内,若木条复燃则证明是氧气;
(3)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是:2H2O22H2O+O2↑,用粉末状的二氧化锰,不能选择B装置的多孔隔板,分液漏斗可以控制滴加过氧化氢的速率和量;氧气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可以用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故填:C;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2H2O22H2O+O2↑。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有关装置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标号仪器的名称:X ,Y 。
(2)CO2的制取方法有多种,若用加热碳酸氢钠固体制取CO2,应选用的发生装置为 (填装置序号,下同),收集装置为 ;若用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CO2,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小海同学在装置B中加入15%的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
①若用F装置收集氧气,氧气应从 (填“a”或“b”)端通入。
②实验中发现不能得到平稳的氧气流.小涛同学提出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改进:
一是将制取的装置B换为上图中的装置 ;
二是将过氧化氢溶液加水稀释.如果把50g溶质质量分数为15%的过氧化氢溶液稀释成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溶液,需加水的质量为 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A、B、C、D、E分别是锌、硫酸、氢氧化钡、硫酸铜和碳酸钠五种物质中的一种,如图所示:
“﹣”表示相连的两种物质能够发生反应,其中D的溶液呈蓝色,A与B反应生成的气体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
(1)D的化学式是 。
(2)A与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C与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 。
(4)下列可以替代E的是 (填序号)。
①氯化铜 ②氢氧化钾 ③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合金的种类很多,用途非常广泛,黄铜是铜和锌的合金,它可以用来制造机器和电器的零件等,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欲测定实验室中某铜样品中铜的质量分数(不考虑黄铜中的其他杂质),请你参与他们的探究过程。
称量10g粉末状黄铜样品放入烧杯中,量取45mL稀盐酸分三次加到其中,每次充分反应后,测定生成氢气的质量,实验数据如表:
第一次 | 第二次 | 第三次 | |
加入稀盐酸的体积(ml) | 15 | 15 | 15 |
生成氢气的质量(g) | 0.04 | m | 0.02 |
试求:
(1)m的数值 。
(2)此黄铜样品中铜的质量分数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我国古代将炉甘石(主要成分:ZnCO3)、赤铜矿(主要成分:Cu2O)和木炭粉为原料值得来黄铜(铜和锌的合金,外观似黄金),其生产流程如下:
回答下列问题:
(1)赤铜中铜元素的化合价 。
(2)黄铜的硬度比铜和锌都 (填“大”或“小”)。
(3)操作X的名称是 。
(4)加热时,发生的主要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①ZnCO3ZnO+CO2↑;
②2ZnO+C2Zn+CO2↑;
③ (赤铜和木炭粉反应)。
(5)气体A中,除二氧化碳外还有另一种生成气体,它的化学式是 ,该气体的用途是 (写一条)。
(6)鉴别黄铜和黄金有多种方法,用灼烧法鉴别产生的现象及结论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利用下列装置制取和收集气体,分析并填空:
(1)仪器①的名称是 。
(2)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发生装置可选择 ,实验室收集二氧化碳气体的装置可选择 (填相应装置的字母)。
(3)若用F装置收集氢气,则氢气应从 (填a或b)通入。
(4)实验室利用B装置制取O2的反应方程式为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