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2016届九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曹旭同学在化学课上提出,可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人呼出的气体是否含有二氧化碳气体,就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
A. 提出假设 B. 收集证据 C. 设计实验 D. 做出结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湖南省安仁县龙市2019届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下列是几种粒了的结构示意图,有关它们的叙述,你认为正确的是
① ② ③ ④
A. ②表示的是阴离子 B. ①②③④表示的是四种不同元素
C. ③属于金属元素 D. ①③所表示的粒子化学性质相似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湖南省安仁县龙市2019届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日常生活中见到下列现象,其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 冰融化成水 B. 氢气球在烈日下爆裂
C. 牛奶变酸了 D. 铁矿石的粉碎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七校2019届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联考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 电解水一段时间 B. 测定空气中O2含量
C. 加热高锰酸钾制O2 D. 向盛有少量二氧化锰的烧杯中不断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山东省德州市2019届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卷 题型:实验题
现有下列仪器或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①的名称是________,②的名称是_______
(2)选用上图仪器可组装成气体发生装置:用KClO3和MnO2制O2应选则_______组装发生装置(填字母,下同)。用废铁屑与稀盐酸反应制取H2,并欲控制产生H2的速率,应选______组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3)某同学欲制取二氧化碳,他选择组装B、C做发生装置,检查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________
(4)某同学用F装置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气体应从___端进___端出,若用此装置用排水法收集氢气,则气体应从___端进___端出。(填b或c)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山东省德州市2019届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同学们对化学有了一些初步认识,你认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自然界中的元素是有限的,但组成的物质却是无限的
B. 化学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如化学变化往往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C. 物质都具有两面性:既可以造福人类,也可能造成危害
D. 单质是只含一种元素的物质,所以只含一种元素的物质是单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湖南省长沙市2019届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卷 题型:填空题
原子用符号表示。其中 X 表示元素符号,A 表示质子数与中子数的和,Z 表示质子数。
(1)原子的质子数为_________,该原子形成的离子符号为:____________;
(2)已知普通氢原子没有中子,则其 A= ________,某种特殊的氢原子有 2 个中子,则这种氢原子用 符号表示为 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江苏省张家港市2019届九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卷 题型:科学探究题
(1)控制变量,设计对比实验是实验探究的重要方法。
实验一 | 区分硬水和软水 |
本实验条件除了要控制所取硬、软水的体积相同外, 还必须要控制_________________相同。 |
实验二 | 探究人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 |
将燃着的小木条分别插入空气和呼出气体中,对比观察:木条燃烧时间的长短。 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 |
实验三 | 探究溶液中导电微粒 |
验证:离子能导电,水分子难导电。 可选择_________作对比试剂。 |
(1)观察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
研究小组进行如下实验,发现均有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产生。
查阅资料:4HNO3 O2↑ + 4NO2↑ + 2H2O C + 4HNO3(浓) CO2↑ + 4NO2↑ + 2H2O
①(实验1)中所用碎玻璃与浓硝酸不发生化学反应,灼热的碎玻璃在实验中起到的作用是___。
②(实验2)中有红棕色气体产生,能否证明(实验2)中木炭与浓硝酸发生了反应?请做出判断,并说明理由:________。
③(实验3)中发现生成的气体产物中检测出二氧化碳 (体积分数大于0.03% ),能否证明(实验3)中木炭与浓硝酸发生了反应?请做出判断,并说明理由: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