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家通过测定碳14的含量等方法将人类生活在黄土高原的历史推前至距今212万年。碳14原子的核电荷数为6,相对原子质量为14,则该原子核外电子数为
A. 6 B. 8 C. 14 D. 20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辽宁省锦州市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化学试卷 题型:计算题
如图为某牙膏的部分标签,活性成分单氟磷酸钠的化学式为Na2PO3F,请回答下列问题:
(1)Na2PO3F中金属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______(填最简整数比);相对分子质量是___________。
(2)Na2PO3F中氟元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________?(写出计算过程)
(3)若牙膏中其它成分不含氟,则每支这种牙膏中,含Na2PO3F的质量是多少克________?(写出计算过程)(计算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江西省南昌市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化学试卷 题型:选择填充题
如表列出了除去物质中所含少量杂质的方法,其中正确的是(_______)
选项 | 物质 | 所含杂质 | 除去杂质的方法 |
A | CuO | C | 隔绝氧气加热 |
B | CO2 | CO | 将混合气体点燃 |
C | H2O | H2O2 | 加入MnO2,过滤 |
D | CaO | CaCO3 | _____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安徽省潜山市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卷 题型:科学探究题
某化学兴趣小组在实验室做探究实验。如图所示,他们将一只烧杯罩在两支燃着的高低不同的蜡烛上,发现总是高的蜡烛先灭,他们进行了探究。
(查询资料)1.空气的成份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78%,氧气21%,二氧化碳0.03%。2.石灰水能使无色酚酞变红色,碳酸钙不能使无色酚酞变红色。
(提出问题)为什么高的蜡烛先灭?
(猜想假设)猜想1:高的先灭是因为_____。
猜想2:高的先灭是因为上部的氧气被消耗。
(实验验证一)为了验证猜想1是否正确,小明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
步骤 | 现象 | 结论 |
将浸有澄清石灰水的滤纸分别放在烧杯的顶部和底部,在滤纸上滴加酚酞,变色后,用烧杯罩住点燃的高低蜡烛,观察高低滤纸褪色顺序(如图) | 上面的酚酞溶液先褪色,下面的后褪色 | 烧杯上层二氧化碳浓度较高,高蜡烛先熄灭与二氧化碳浓度过高有关。涉及到的化学方程式:_____ |
小红却对小明的结论表示怀疑,她收集一瓶80%二氧化碳与20%氧气的混合气体,小红将燃着的蜡烛伸入收集的混合气体中,发现_____,从而证明小明的结论不正确。
(实验验证二)为了验证猜想2,小红利用手持技术实验,用氧气、二氧化碳传感器在测量烧杯内两支蜡烛从点燃到全部熄灭后,杯内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浓度变化,剩余氧气浓度15.65%,二氧化碳浓度1.898%。二氧化碳浓度增大不多,而氧气浓度明显下降。燃烧前后氧气浓度变化如图所示。
(实验结论)_____。
(反思评价)根据图中曲线(装置内氧气浓度)变化分析,在_____(填“A、B、C、D”)点时蜡烛全部熄灭;请解释曲线AB段、BC段、CD段变化原因。
AB段_____;BC段_____;CD段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安徽省潜山市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如图,集气瓶中充满二氧化碳,大烧杯中燃着2支高低不等的蜡烛,实验时打开止水夹,移开玻璃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将观察到高的蜡烛先熄灭
B.不移开玻璃片,实验现象更明显
C.蜡烛会熄灭,是因为二氧化碳降低了蜡烛的着火点
D.去掉烧杯中的1支蜡烛,也能得出同样的实验结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安徽省潜山市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石墨烯是一种非常优良的纳米材料,由碳元素组成,化学性质和石墨相似,还具有超强导电、导热的性能。关于石墨烯的认识错误的是
A. 可作散热材料 B. 是一种新型化合物
C. 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 D. 可作新型电池的电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乌鲁木齐市2018-2019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卷 题型:实验题
马飞和几位同学在实验室用下列装置制取几种气体.
(1)写出图中标有①、②的仪器名称:①_____、②_____
(2)马飞用高锰酸钾所取氧气,他选择上述装置中的_____(填字母序号)和D进行组装.你认为你所选有装置中还缺少_____.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___
(3)装置B是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制取气体时应在锥形瓶底部放入少量的_____,然后往长颈漏斗中加入_____溶液。
(4)检验氧气是否收集满的方法:_____。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比其他两种方式制取氧气的优点是_____。
(5)实验室制取氧气大致可分为下列步骤:①用排水法收集氧气;②检查装置气密性;③点燃酒精灯,加热试管;④向试管中装入高锰酸钾,用带导管的塞子塞紧试管,并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⑤实验完毕将导气管从水槽中取;⑥熄灭酒精灯。请按照正确操作顺序,将以上步骤的序号写在横线上_____。
(6)氨气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实验室常用加热氯化铵和熟石灰两种固体混合物的方法制取氨气,同时还生成氯化钙和水。实验室可选上图装置中的_____做发生装置。收集好的氨气应该_____放在桌面上。
(7)①如果用A装置收集氧气,则气体从_____端进入。(选填c或d,下同)
②如果排水法收集氧气,在瓶子装满水后,氧气从导管_____端进入集气瓶
③若要用水将瓶中氧气排出使用,水应从_____端导管进入。
④在医院给病人输氧气时,也利用了类似装置,并在装置中盛放大约半瓶蒸馏水,则连接病人鼻孔的塑料管应与_____端连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乌鲁木齐市2018-2019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下列仪器中,能直接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的是( )
①试管 ②烧杯 ③试剂瓶 ④蒸发皿 ⑤锥形瓶 ⑥燃烧匙 ⑦量筒
A.①②⑥ B.③④⑦ C.①④⑥ D.②③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宁夏银川市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在一密闭容器中加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下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测得反应前及t1、t2时各物质质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该反应为化合反应
B.丙可能为该反应的催化剂
C.该反应中,乙、丁的质量变化之比为7∶5
D.该反应中,甲、乙的质量变化之比为1∶4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