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眉山20)、(4分)初中化学中几种常见物质有下图所示的转化关系,其中A、B常温下为气体单质,反应④常用于实验室制F气体,G为难溶于水的白色固体。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固体H的化学式为 。
(2)反应④的化学方程式 。
(3)反应③常用于 。
(1)CaO (2)CaCO3 + 2HCl = CaCl2 + CO2↑+ H2O
(3)检验气体CO2
解析本题的“着力点”在反应④上,根据反应物中“与某酸反应”、生成C、E、F三种物质及“反应④常用于实验室制F气体”的应用说明,可判断反应④为“难溶于水的白色固体”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气体F二氧化碳、水和氯化钙;由此展开对转化关系图中物质的推断,并根据推断结果完成问题.
解:(1)根据反应④的反应特点及“反应④常用于实验室制F气体”的特别说明,可判断该反应为碳酸钙与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白色固体G为碳酸钙、气体F为二氧化碳、C为水或氯化钙;由反应③D和F反应生成C和G,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以及C为两期气体单质对应的生成物,可判断D为氢氧化钙、C为水;根据C与H生成D,可判断固体H为生石灰CaO;
故答案为:(1)CaO;
(2)反应④为碳酸钙与稀盐酸发生复分解反应,通过交换成分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气体二氧化碳;
故答案为:CaCO3+2HCl=CaCl2+CO2↑+H2O;
(3)反应③为D物质氢氧化钙与F气体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该反应在实验室用来检验气体二氧化碳;
故答案为:检验气体CO2.
利用物质的特性或反应的特殊现象、反应条件、反应形式等,明确一种物质或一个反应,此为解决该类推断题的突破口.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实验步骤 | 实验目的 | 现象结论 |
①用煮沸过的蒸馏水配制某氢氧化钠溶液. | 溶液先变成红色,一会儿红色又消失. 丙同学的猜想不正确. | |
②取少量上述氢氧化钠溶液,滴入酚酞,然后在上方滴一些植物油. |
实验方法 | 观察到的现象和结论 |
方案一:分别配制不同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然后各取少量并滴加2滴酚酞溶液. | 质量分数小的溶液中红色不消失,质量分数大的溶液中红色会消失,则证明 |
方案二: |
出现红色且不褪去,结论同上.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三点一测全书 九年级化学 上 题型:043
阅读后回答问题
形形色色的水按水在地球上存在的部位,可将水分为大气水、地表水、土壤水、植物水、地下水等5种类型.
按水的纯净程度,可将水分为纯净水和矿泉水.
纯净水,也称纯水,是人们利用蒸馏、逆渗透、电渗析等方法对各种地表水,如江河湖泊水及自来水进行处理,将水中的重金属、微生物、有机盐和微量元素一并去除后所得到的水.
矿泉水是深埋在地层深处的地下水资源,可能是山涧泉水,也可能是地下水.依据泉水的温度,可将矿泉水分为4种类型:冷泉(温度低于25℃)、温泉(25~37℃)、热泉(38~42℃)、高热泉(42℃以上).
矿泉水除了纯净、温度低、水质好等优点外,更含有人体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各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如Ca、Mg、K、Na、Sr、Ge等,是人体元素平衡的重要补充.
我国对矿泉水有其严格的界定:必须来自地下深层(至少60m)的特殊岩层中,经过天然岩层的自然过滤和矿化,摄取了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无机盐和微量元素.因此矿泉水对产地和水源的要求非常严格,无法异地生产且限量开采.
按水的硬度,可将水分为硬水和软水.
水的硬度是指溶解在水中的盐类物质的含量,即钙盐与镁盐含量的多少.Ca2+和Mg2+的总和相当于10mg,CaCl2,称之为1度.通常根据硬度的大小,把水分成硬水与软水.8度以下的为软水,8~16度的为中水,16度以上的为硬水,30度以上的为极硬水.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水质软硬度也程度不一,但总的来说,高原山区水质一般硬度偏高,平原与沿海地区的水质硬度偏低,地下水的硬度一般高于地面水.一般饮用水的适宜硬度以10~20度为宜.我国《生活用水卫生标准》中规定,饮用水的总硬度不得超过25度.此外在自然界中还有一些特异的水,如磁化水.它是指在一定的流速下通过强磁场的水.这种水可用来清除水垢,对人体循环系统和消化系统有益处,如果用来灌溉农作物可加快作物生长.
(1)我们平时所喝的水是纯水吗?
(2)根据硬度的大小,水可以分为极硬水、硬水、中水和软水,根据资料可知其中最适合饮用的水是哪种?
(3)你知道如何将极硬水转化为可以饮用的水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