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根据实验装置图1,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室若用排空气法收集氧气可选用
E
E
装置(用字母回答,下同);用KMnO4制氧气的化学符号表达式为
2KMnO4
  △  
.
 
K2MnO4+MnO2+O2
2KMnO4
  △  
.
 
K2MnO4+MnO2+O2
,发生装置应选用
A
A
装置;用氯酸钾制氧气的化学符号表达式为
2KClO3
MnO2
.
2KCl+3O2
2KClO3
MnO2
.
2KCl+3O2
;其中二氧化锰是催化剂,起到
催化
催化
作用.用双氧水制氧气的化学符号表达式为
2H2O2
 MnO2 
.
 
2H2O+O2
2H2O2
 MnO2 
.
 
2H2O+O2

(2)实验室用无水醋酸钠固体和固体碱石灰加热制取甲烷气体.甲烷的密度比空气小,不溶于水.可以选用
A
A
装置制备甲烷气体;用
D或F
D或F
装置收集甲烷气体.
(3)如图2是某学生设计的一种有贮气等用途的装置.用此装置以排空法收集氧气时,气体从
a
a
(填“a”或“b”,下同)处导管通入;当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氧气时,瓶内先装满水,气体从
b
b
处管通入.
分析:(1)根据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方法,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和催化剂的作用回答本题;
(2)根据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方法考虑本题;
(3)根据气体的密度选取进气口.
解答:解:(1)由于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反应物是高锰酸钾,生成物是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反应条件是加热,用观察法配平即可;由于高锰酸钾是固体需要加热,所以发生装置选A;氯酸钾制氧气的反应物是氯酸钾,生成物是氯化钾和氧气,反应条件是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加热,用最小公倍数法配平即可,氧气后面标上上升符号;催化剂所起的作用是催化作用;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反应物是过氧化氢,生成物是水和氧气,用观察法配平即可,反应条件是二氧化锰作催化剂,氧气后面标上上升符号;
(2)由用无水醋酸钠固体和固体碱石灰加热制取甲烷气体,可知反应条件是加热,所以发生装置选A,甲烷的密度比空气小,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不溶于水,用排水法收集;
(3)用改装后装置收集气体时,如果用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要从“长”的进,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要从“短”的进,用排水法时,气体要从“短”的进.    
故答案为:(1)E;2KMnO4 
  △  
.
 
K2MnO4+MnO2+O2↑;A;2KClO3 
MnO2
.
2KCl+3O2↑;催化;2H2O2
 MnO2 
.
 
2H2O+O2↑;(2)A;D或F;(3)a;b.
点评:通过回答本题知道了气体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取方法,改装后装置的使用方法,进一步巩固了方程式的书写步骤.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22、(1)从下图中选择相关的适合仪器,将其编号写在相应的空格处.

①写出仪器f名称:
酒精灯

②用上述仪器的序号填写:量取15.0ml的H2O用到
ad

(2)化学实验室中的药品按物质类别分类放置.下面是做“酸的性质”实验时,实验桌上部分药品的摆放情况.小林取用了硫酸以后,应该把它放回的位置是
B


(3)根据实验装置图,回答下列问题:


①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B
,采用此装置的原因是
固体与液体混合且不需加热
;其中二氧化锰在反应中起
催化
作用.
②实验室制取CO2的化学方程式为
CaC03+2HCl═CaCl2+H2O+CO2
;收集二氧化碳气体应选择的装置是
E
,采用此收集方法的原因是
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且能溶于水

③如装置F所示,点燃两支短蜡烛,然后沿烧杯内壁倾倒二氧化碳时,看到F中的实验现象是
蜡烛由下至上依次熄灭
;证明CO2具有
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不能燃烧且不支持燃烧
的性质.
④某同学选用G装置进行实验,看到与上一步实验F中完全相同的实验现象,他由此得出与上一步实验完全相同的结论.此结论(答“合理”或“不合理”)
不合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1)从下图中选择相关的适合仪器,将其编号写在相应的空格处。

①写出仪器f名称:         

②用上述仪器的序号填写:量取15.0ml的H2O用到        

(2)化学实验室中的药品按物质类别分类放置。下面是做“酸的性质”实验时,实验桌上部分药品的摆放情况。小林取用了硫酸以后,应该把它放回的位置是        

(3)根据实验装置图,回答下列问题:

①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采用此装置的原因是                   ;其中二氧化锰在反应中起       作用。

②实验室制取CO2的化学方程式为                         ;收集二氧化碳气体应选择的装置是      ,采用此收集方法的原因是                           

③如装置F所示,点燃两支短蜡烛,然后沿烧杯内壁倾倒二氧化碳时,看到F中的实验现象是                             ;证明CO2具有                         的性质。

④某同学选用G装置进行实验,看到与上一步实验F中完全相同的实验现象,他由此得出与上一步实验完全相同的结论。此结论(答“合理”或“不合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1年上海市初中毕业学业考试化学试卷 题型:填空题

(1)从下图中选择相关的适合仪器,将其编号写在相应的空格处。

①写出仪器f名称:         
②用上述仪器的序号填写:量取15.0ml的H2O用到        
(2)化学实验室中的药品按物质类别分类放置。下面是做“酸的性质”实验时,实验桌上部分药品的摆放情况。小林取用了硫酸以后,应该把它放回的位置是        

(3)根据实验装置图,回答下列问题:

①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采用此装置的原因是                   ;其中二氧化锰在反应中起       作用。
②实验室制取CO2的化学方程式为                         ;收集二氧化碳气体应选择的装置是      ,采用此收集方法的原因是                           
③如装置F所示,点燃两支短蜡烛,然后沿烧杯内壁倾倒二氧化碳时,看到F中的实验现象是                             ;证明CO2具有                         的性质。
④某同学选用G装置进行实验,看到与上一步实验F中完全相同的实验现象,他由此得出与上一步实验完全相同的结论。此结论(答“合理”或“不合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1年上海市毕业学业考试化学试卷 题型:填空题

(1)从下图中选择相关的适合仪器,将其编号写在相应的空格处。

①写出仪器f名称:         

②用上述仪器的序号填写:量取15.0ml的H2O用到        

(2)化学实验室中的药品按物质类别分类放置。下面是做“酸的性质”实验时,实验桌上部分药品的摆放情况。小林取用了硫酸以后,应该把它放回的位置是        

(3)根据实验装置图,回答下列问题:

①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采用此装置的原因是                    ;其中二氧化锰在反应中起        作用。

②实验室制取CO2的化学方程式为                          ;收集二氧化碳气体应选择的装置是       ,采用此收集方法的原因是                           

③如装置F所示,点燃两支短蜡烛,然后沿烧杯内壁倾倒二氧化碳时,看到F中的实验现象是                              ;证明CO2具有                          的性质。

④某同学选用G装置进行实验,看到与上一步实验F中完全相同的实验现象,他由此得出与上一步实验完全相同的结论。此结论(答“合理”或“不合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1年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区中考化学模拟试卷(解析版) 题型:解答题

(1)从下图中选择相关的适合仪器,将其编号写在相应的空格处.

①写出仪器f名称:______.
②用上述仪器的序号填写:量取15.0ml的H2O用到______.
(2)化学实验室中的药品按物质类别分类放置.下面是做“酸的性质”实验时,实验桌上部分药品的摆放情况.小林取用了硫酸以后,应该把它放回的位置是______.

(3)根据实验装置图,回答下列问题:

①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_,采用此装置的原因是______;其中二氧化锰在反应中起______作用.
②实验室制取CO2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收集二氧化碳气体应选择的装置是______,采用此收集方法的原因是______.
③如装置F所示,点燃两支短蜡烛,然后沿烧杯内壁倾倒二氧化碳时,看到F中的实验现象是______;证明CO2具有______的性质.
④某同学选用G装置进行实验,看到与上一步实验F中完全相同的实验现象,他由此得出与上一步实验完全相同的结论.此结论(答“合理”或“不合理”)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