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20.如图是同学们探究过的三个重要实验,仔细观察,回答下列问题:

(1)图1是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红磷燃烧的现象是:剧烈燃烧、放出大量热和大量的白烟;或没有冷却到室温就打开弹簧夹或装置漏气.实验中测量结果偏低的原因红磷的量不足(写出一点即可).
(2)图2是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①铜片上的白磷燃烧,水中的白磷不燃烧,可得出的燃烧条件之一是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②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可得出的燃烧条件之一是可燃物的温度要达到它的着火点.
(3)图3是酸碱中和反应的探究实验.某同学在烧杯中加入10mL氢氧化钠溶液,用滴管滴入稀盐酸并不断搅拌,再滴入几滴酚酞试液,溶液呈无色,此时烧杯中的溶质(除酚酞外)可能有两种情况:
①溶质是NaCl(填化学式,下同);②溶质是NaCl和HCl.

分析 (1)红磷燃烧的现象是冒出大量的白烟,放出热量;保证本实验成功的关键是:①装置气密性好;②红磷要足量;③要冷却至室温再读数;
(2)根据题中提供的实验现象分析燃烧的条件.
(3)滴入几滴酚酞试液,溶液呈无色,说明反应后溶液呈中性或酸性,呈中性时,溶质是氯化钠;呈酸性时,溶质是氯化钠和氯化氢的混合物.

解答 解:(1)红磷燃烧的现象是剧烈燃烧、放出大量热并产生大量的白烟;实验后发现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偏低,造成这种结果的可能原因是红磷的量不足或没有冷却到室温就打开弹簧夹或装置漏气.
(2)①铜片上的白磷温度达到了着火点,与氧气接触,白磷燃烧,而水中的白磷温度达到了着火点,不与氧气接触,白磷不燃烧,可得出的燃烧条件之一是与氧气接触;②铜片上的白磷与红磷温度相同,都与氧气接触,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3)滴入几滴酚酞试液,溶液呈无色,说明反应后溶液呈中性或酸性,呈中性时,溶质是氯化钠;呈酸性时,溶质是氯化钠和氯化氢的混合物.
故答案为:(1)大量的白烟;红磷的量不足或没有冷却到室温就打开弹簧夹或装置漏气;(2)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可燃物的温度要达到它的着火点;(3)NaCl.

点评 本考点是用白磷测定氧气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酸碱的中和反应和质量守恒定律等,属于实验方法和过程的探究.这类探究实验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设计的步骤中不同的现象去思考、去探究,从而回答题目给出的问题.本考点主要出现在填空题和实验题中.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计算题

10.NH4NO3是一种常用的氮肥,其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5%.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1.下列过程属于缓慢氧化的是(  )
①蜡烛燃烧②食物腐烂③动植物呼吸④钢铁生锈⑤火药爆炸⑥酒和醋的酿造.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⑥C.①③④D.①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氯化铵与熟石灰混合施用可以增加肥效
B.纤维、橡胶、塑料都属于合成材料
C.用灼烧的方法可区分天然纤维和合成纤维
D.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5.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请回答:
(1)50℃时,把50g乙物质放入100g水中,充分搅拌,所得溶液的质量为140g.
(2)要使接近饱和的丙物质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是增加a物质或蒸发溶剂或升高温度(答一种即可).
(3)50℃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同时降温至10℃时,析出晶体最多的是甲,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最小的是丙.
(4)除去甲中少量的乙,通常采用的方法降温结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5.下列有关硝酸钾(KNO3)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由三种元素组成B.氮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
C.可用作复合肥料D.氮、氧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7:24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2.请对比分析后回答问题:
(1)生铁和钢的性能不同,主要原因是二者的含碳量不同不同;
(2)Na+和Na属于同种元素的原因是质子数相同(或核电荷数相同);;
(3)硫在空气中和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不同,原因是氧气浓度(或含量)不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9.下列化学用语中,通常用来表示微观含义,不表示宏观意义的是(  )
A.H2OB.HC.2OD.H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0.下列各组离子在水中一定能大量共存,并形成无色透明溶液的是(  )
A.Cu2+、Mg2+、OH-、SO42-B.H+、Na+、SO42-、HCO3-
C.K+、H+、MnO4-、NO3-D.NH4+、H+、Cl-、NO3-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