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1)Ⅰ、根据配制一定质量分数溶液的步骤是计算、称量、溶解、装瓶进行分析;
Ⅱ、根据配制过程需要用玻璃棒搅拌进行分析;
Ⅲ、根据用俯视观察方式量取水的体积,水的实际体积会小于读数进行分析;
Ⅳ、根据溶液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进行分析;
(2)根据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进行分析;
根据碳酸钠、氢氧化钠溶液都显碱性,都能是酚酞变红色进行分析;
根据碳酸根离子会与铜离子生成碳酸铜沉淀,会与氢离子生成二氧化碳,会与钙离子生成碳酸钙沉淀进行分析;
根据氯化钙会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进行分析;
根据样品加入氯化钙溶液会生成沉淀,说明样品中含有碳酸钠,滤液中滴入酚酞变红色,说明样品中含有氢氧化钠,氢氧化钠应该是部分变质进行分析;
根据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生成碳酸钠和水,碳酸钠和氯化钙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结合题中的数据进行分析;
(拓展运用)①根据氢氧化钠、碳酸钠都会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结合钠元素守恒进行分析;
②根据氢氧化钠变质生成碳酸钠,除去碳酸根离子可以用钙离子,不能引入新的杂质,所以应该选用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进行分析.
解答 解:(1)Ⅰ、配制一定质量分数溶液的步骤是计算、称量、溶解、装瓶;
Ⅱ、配制过程需要用玻璃棒搅拌,所以配制过程还缺少的一种玻璃仪器是:玻璃棒;
Ⅲ、用俯视观察方式量取水的体积,水的实际体积会小于读数,所以所配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会偏大;
Ⅳ、溶液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所以
需加水的质量为:$\frac{50g×16%}{8%}$-50g=50g;
(2)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化学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
碳酸钠、氢氧化钠溶液都显碱性,都能是酚酞变红色,所以小芳不认同的理由是:碳酸钠溶液显碱性,也能是酚酞变红色;
碳酸根离子会与铜离子生成碳酸铜沉淀,会与氢离子生成二氧化碳,会与钙离子生成碳酸钙沉淀,
A、根据硫酸铜会与氢氧化钠、碳酸钠都会生成蓝色沉淀,不能证明变质,故A错误;
B、盐酸会与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可以证明氢氧化钠变质,故B正确;
C、氢氧化钙会与碳酸钠生成碳酸钙沉淀,可以证明氢氧化钠变质,故C正确;
D、氯化钙会与碳酸钠生成碳酸钙沉淀,可以证明氢氧化钠变质,故D正确;
故选:BCD;
氯化钙会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所以加过量的CaCl2溶液的目的是:除去样品中的碳酸钠,防止碳酸钠对检验氢氧化钠造成干扰;
样品加入氯化钙溶液会生成沉淀,说明样品中含有碳酸钠,滤液中滴入酚酞变红色,说明样品中含有氢氧化钠,氢氧化钠应该是部分变质,所以通过上述实验证明猜想①成立;
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生成碳酸钠和水,碳酸钠和氯化钙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
设变质的氢氧化钠为x,
2NaOH+CO2=Na2CO3+H2O,CaCl2+Na2CO3=CaCO3↓+2NaCl,所以
2NaOH-------CaCO3↓
80 100
x 10g
$\frac{80}{x}$=$\frac{100}{10g}$
x=8g;
(拓展运用)①氢氧化钠、碳酸钠都会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
2NaOH+H2SO4=Na2SO4+2H2O,2NaOH+CO2=Na2CO3+H2O,Na2CO3+H2SO4=Na2SO4+H2O+CO2↑
通过化学方程式可以看出,一定量的NaOH固体,变质前后与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硫酸反应,变质前消耗硫酸的质量等于变质后消耗硫酸的质量;
②氢氧化钠变质生成碳酸钠,除去碳酸根离子可以用钙离子,不能引入新的杂质,所以应该选用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所以可以将样品溶于水后滴加适量的氢氧化钙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化学方程式为:Ca(OH)2+Na2CO3=CaCO3↓+2NaOH.
故答案为:(1)Ⅰ、溶解;
Ⅱ、玻璃棒;
Ⅲ、偏大;
Ⅳ、50g;
(2)2NaOH+CO2=Na2CO3+H2O;
碳酸钠溶液显碱性,也能是酚酞变红色;
BCD;
除去样品中的碳酸钠,防止碳酸钠对检验氢氧化钠造成干扰;
①;
8g;
(拓展运用)①等于;
②氢氧化钙,过滤,Ca(OH)2+Na2CO3=CaCO3↓+2NaOH.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溶液配制的相关步骤,难度不大,需要认真阅读题意即可完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用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时,红磷一定要过量 | |
B. | 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导管口刚有气泡冒出就收集气体 | |
C. | 硫粉在氧气中燃烧时,能产生有刺激气味的二氧化硫 | |
D. | 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反应中,二氧化锰起催化作用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