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5.(1)小明欲配制50g质量分数为16%的NaCl溶液来选种,准备了下列实验用品.回答下列问题:

Ⅰ.该同学按下列实验步骤进行:①计算,②称量,③量取,④溶解(填步骤名称).
Ⅱ.配制过程还缺少的一种玻璃仪器是玻璃棒(填名称).
Ⅲ.若用俯视观察方式量取水的体积,所配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会偏大(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Ⅳ.若将该溶液稀释为溶液质量分数为8%的溶液,需加水的质量为50g.
(2)小东和小芳看到实验室有一瓶久置的固体,标签上写着“氢氧化钠”.该物质是否变质了呢?试用化学方程式分析变质的原因2NaOH+CO2=Na2CO3+H2O;小东取少量该样品,加水振荡,样品全部溶于水,向其中加入无色酚酞试液,观察到溶液变成红色.小东得出该溶液已经变质.但小芳不认同他的观点,小芳不认同的理由是碳酸钠溶液显碱性,也能是酚酞变红色.
你认为以下物质中可以用来证明氢氧化钠是否变质的是BCD.
A、CuSO4溶液   B、稀盐酸    C、Ca(OH)2溶液    D、CaCl2溶液
通过证明该固体已变质,小芳又想知道氢氧化钠变质的程度,提出了以下两种猜想并设计了实验加以证明:猜想①部分变质(既有NaOH又有Na2CO3)  猜想②全部变质(既全是Na2CO3
实验方案:

实验方案中加过量的CaCl2溶液的目的是除去样品中的碳酸钠,防止碳酸钠对检验氢氧化钠造成干扰.
结论:Ⅰ、通过上述实验证明猜想①成立.
Ⅱ、16.0g干燥的样品中已变质的氢氧化钠的质量是8g.
(拓展运用)①请你分析一定量的NaOH固体,变质前后与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硫酸反应,变质前消耗硫酸的质量等于变质后消耗硫酸的质量(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②将NaOH样品重新提纯,可以将样品溶于水后滴加适量的氢氧化钙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填操作名称);其反应化学方程式为Ca(OH)2+Na2CO3=CaCO3↓+2NaOH.

分析 (1)Ⅰ、根据配制一定质量分数溶液的步骤是计算、称量、溶解、装瓶进行分析;
Ⅱ、根据配制过程需要用玻璃棒搅拌进行分析;
Ⅲ、根据用俯视观察方式量取水的体积,水的实际体积会小于读数进行分析;
Ⅳ、根据溶液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进行分析;
(2)根据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进行分析;
根据碳酸钠、氢氧化钠溶液都显碱性,都能是酚酞变红色进行分析;
根据碳酸根离子会与铜离子生成碳酸铜沉淀,会与氢离子生成二氧化碳,会与钙离子生成碳酸钙沉淀进行分析;
根据氯化钙会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进行分析;
根据样品加入氯化钙溶液会生成沉淀,说明样品中含有碳酸钠,滤液中滴入酚酞变红色,说明样品中含有氢氧化钠,氢氧化钠应该是部分变质进行分析;
根据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生成碳酸钠和水,碳酸钠和氯化钙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结合题中的数据进行分析;
(拓展运用)①根据氢氧化钠、碳酸钠都会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结合钠元素守恒进行分析;
②根据氢氧化钠变质生成碳酸钠,除去碳酸根离子可以用钙离子,不能引入新的杂质,所以应该选用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进行分析.

解答 解:(1)Ⅰ、配制一定质量分数溶液的步骤是计算、称量、溶解、装瓶;
Ⅱ、配制过程需要用玻璃棒搅拌,所以配制过程还缺少的一种玻璃仪器是:玻璃棒;
Ⅲ、用俯视观察方式量取水的体积,水的实际体积会小于读数,所以所配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会偏大;
Ⅳ、溶液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所以
需加水的质量为:$\frac{50g×16%}{8%}$-50g=50g;
(2)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化学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
碳酸钠、氢氧化钠溶液都显碱性,都能是酚酞变红色,所以小芳不认同的理由是:碳酸钠溶液显碱性,也能是酚酞变红色;
碳酸根离子会与铜离子生成碳酸铜沉淀,会与氢离子生成二氧化碳,会与钙离子生成碳酸钙沉淀,
A、根据硫酸铜会与氢氧化钠、碳酸钠都会生成蓝色沉淀,不能证明变质,故A错误;
B、盐酸会与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可以证明氢氧化钠变质,故B正确;
C、氢氧化钙会与碳酸钠生成碳酸钙沉淀,可以证明氢氧化钠变质,故C正确;
D、氯化钙会与碳酸钠生成碳酸钙沉淀,可以证明氢氧化钠变质,故D正确;
故选:BCD;
氯化钙会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所以加过量的CaCl2溶液的目的是:除去样品中的碳酸钠,防止碳酸钠对检验氢氧化钠造成干扰;
样品加入氯化钙溶液会生成沉淀,说明样品中含有碳酸钠,滤液中滴入酚酞变红色,说明样品中含有氢氧化钠,氢氧化钠应该是部分变质,所以通过上述实验证明猜想①成立;
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生成碳酸钠和水,碳酸钠和氯化钙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
设变质的氢氧化钠为x,
2NaOH+CO2=Na2CO3+H2O,CaCl2+Na2CO3=CaCO3↓+2NaCl,所以
2NaOH-------CaCO3
80           100
 x            10g
$\frac{80}{x}$=$\frac{100}{10g}$
  x=8g;
(拓展运用)①氢氧化钠、碳酸钠都会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
2NaOH+H2SO4=Na2SO4+2H2O,2NaOH+CO2=Na2CO3+H2O,Na2CO3+H2SO4=Na2SO4+H2O+CO2
通过化学方程式可以看出,一定量的NaOH固体,变质前后与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硫酸反应,变质前消耗硫酸的质量等于变质后消耗硫酸的质量;
②氢氧化钠变质生成碳酸钠,除去碳酸根离子可以用钙离子,不能引入新的杂质,所以应该选用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所以可以将样品溶于水后滴加适量的氢氧化钙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化学方程式为:Ca(OH)2+Na2CO3=CaCO3↓+2NaOH.
故答案为:(1)Ⅰ、溶解;
Ⅱ、玻璃棒;
Ⅲ、偏大;
Ⅳ、50g;
(2)2NaOH+CO2=Na2CO3+H2O;
碳酸钠溶液显碱性,也能是酚酞变红色;
BCD;
除去样品中的碳酸钠,防止碳酸钠对检验氢氧化钠造成干扰;
①;
8g;
(拓展运用)①等于;
②氢氧化钙,过滤,Ca(OH)2+Na2CO3=CaCO3↓+2NaOH.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溶液配制的相关步骤,难度不大,需要认真阅读题意即可完成.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5.镁是用途很广的金属材料,目前世界上60%的镁是从海水中提取的.主要步骤如下:

(1)为了使MgCl2 转化为Mg(OH)2,试剂①可以选NaOH,要使MgCl2完全转化为沉淀,加入试剂①的量应过量,验证MgCl2已完全转化为 Mg(OH)2 的方法是取剩余海水样品,加入试管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无白色沉淀生成.
(2)加入试剂①后,能够分离得到Mg(OH)2 沉淀的方法是过滤.
(3)试剂②可以选用盐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6.氢氧化钠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某兴趣小组在学习碱的化学性质时,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1)图一实验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后,可观察到的现象是气球胀大.
(2)在探究CO2和NaOH是否发生化学反应时,某同学设计出图二实验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振荡后装置甲中的现象是矿泉水瓶变瘪
②两个装置中都能产生明显的现象,原因可能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2NaOH+CO2=Na2CO3+H2O
③为证明CO2和NaOH一定发生了化学反应,可在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试剂稀盐酸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3.某实验小组的同学用氢氧化钙溶液和盐酸进行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时,向烧杯中的氢氧化钙溶液加入稀盐酸一会后,发现忘记滴加指示剂.因此,他们停止滴加稀盐酸,并对烧杯内溶液中的溶质成分进行探究.
Ⅰ.写出该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a(OH)2+2HCl═CaCl2+2H2O.
Ⅱ.探究烧杯内溶液中溶质的成分.
【提出问题】该烧杯内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
【猜想】猜想一:可能是CaCl2和Ca(OH)2
猜想二:可能只有CaCl2
猜想三:可能是CaCl2和HCl.
【查阅资料】氯化钙溶液呈中性.
【进行实验】实验步骤:
取少量烧杯内溶液于试管中,滴入几滴酚酞溶液,振荡
实验现象:酚酞试液不变色 结论:猜想一不正确
实验步骤:实验步骤取少量烧杯内溶液于另一支试管中,逐滴加入碳酸钠溶液至过量
实验现象:先产生气泡,后产生沉淀 结论:猜想二不正确,猜想三正确
【反思与拓展】
(1)在分析化学反应后所得物质成分时,除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考虑反应物是否过量.
(2)根据所学化学知识,验证烧杯内溶液中的溶质含有HCl,除以上方案外,下列哪些物质单独使用也能完成该实验?ac(填序号)
a.pH试纸     b.铜     c.紫色石蕊溶液       d.硝酸银溶液
(3)烧杯中的溶液未经处理直接倒入下水道,可能造成的危害是腐蚀下水道 (写一条).要处理烧杯内溶液,使其溶质只含有CaCl2,应向烧杯中加入过量的碳酸钙.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0.下列物质属于溶液的是(  )
A.牛奶B.硫酸
C.酒精D.碘溶解在汽油里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用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时,红磷一定要过量
B.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导管口刚有气泡冒出就收集气体
C.硫粉在氧气中燃烧时,能产生有刺激气味的二氧化硫
D.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反应中,二氧化锰起催化作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7.(1)碳酸钠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06.
(2)分子个数相同的H2O与CO2之间氧元素的质量比是1:2.
(3)69克的碳酸钾与多少克硫酸钾的含钾量相同.(通过计算回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4.写出下列图示仪器的名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5.【发现问题】蜡烛是我们在生活中常见的用品.燃着的蜡烛在刚熄灭时,总会有一缕白烟冒出,白烟的成分是什么呢?三(5)班李明同学对此很感兴趣,提出了如下猜想,并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猜想与假设】①白烟是蜡烛燃烧时生成的二氧化碳;
②白烟是蜡烛燃烧时生成的水蒸气;
③白烟是石蜡蒸气凝结成的石蜡固体小颗粒;
【实验验证】
(1)熄灭蜡烛,并立即用一个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住白烟,其目的是为了验证假设①(填序号),此实验能否得出正确结论?否,原因是蜡烛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干扰白烟的检验.
(2)熄灭蜡烛,并立即用一块干而冷的玻璃片放在白烟上,发现玻璃片上没有出现水雾,说明白烟不是水蒸气.
(3)熄灭蜡烛,并立即用燃着的木条伸到白烟处(不接触烛芯),发现蜡烛重新被点燃,这说明白烟可燃,为假设③提供了证据.同时可排除假设①,因为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