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某小组同学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了两组兴趣实验(a、b管的体积相等,夹持装置已略去).
(1)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40℃;
(2)2NaOH+MgCl2=Mg(OH)2↓+2NaCl;
(3)如图1所示进行实验.关闭K,向烧杯中注入一定量的90℃的热水至图中虚线处.一段时间后,观察到a管中的现象是______.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2P2O5
【答案】分析:(3)根据白磷的着火点为40℃,白磷燃烧产生白烟,消耗氧气,依据压强变化,进行解答;
根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写配注等,写出方程式即可;
燃烧的三个条件同时具备:可燃物;氧气(或空气);温度达到着火点;
(4)加酸之前:a管b都只装了H2
再将镁条和大理石分别置于a、b管口内,向烧杯内逐滴加入浓盐酸,a、b管内均有气泡产生镁条和大理石分别与盐酸反应生成H2和CO2,待两管内液体恰好全部排出后,两管中:a管装的全是H2;b管装的一半H2,一半CO2
向烧杯中加入过量的浓氢氧化钠溶液,溶液变浑浊.
CO2+2NaOH=Na2CO3+H2O   2NaOH+MgCl2=Mg(OH)2↓+2NaCl   CaCl2+Na2CO3=CaCO3↓+NaCl
那么b管装的一半CO2全部被NaOH吸收掉;吸收掉之后,b 管装有一半溶液,一半H2,并有一段液注;
打开K,ab 管边通,就是一个连通器!里面液面高度相等!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3)根据白磷的着火点为40℃,白磷燃烧产生白烟,消耗氧气,依据压强变化,因此观察到a管中的现象是 白磷燃烧产生白烟,a管中液面上升;
根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4P+5O2 2P2O5
燃烧的三个条件同时具备:可燃物;氧气(或空气);温度达到着火点;对比a、b管中的实验现象,可得出燃烧的条件是: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4)加酸之前:a管b都只装了体积的H2,再将镁条和大理石分别置于a、b管口内,向烧杯内逐滴加入浓盐酸,a、b管内均有气泡产生镁条和大理石分别与盐酸反应生成H2和CO2,待两管内液体恰好全部排出后,两管中:a管装的全是H2;b管装的一半H2,一半CO2,向烧杯中加入过量的浓氢氧化钠溶液,溶液变浑浊.
CO2+2NaOH=Na2CO3+H2O   2NaOH+MgCl2=Mg(OH)2↓+2NaCl   CaCl2+Na2CO3=CaCO3↓+NaCl
那么b管装的一半CO2全部被NaOH吸收掉;吸收掉之后,b 管装有一半溶液,一半H2,并有一段液注;
打开K,a、b 管边通,就是一个连通器,里面液面高度相等;
一段时间后,打开K,此时观察到a、b管中的现象是:b 比a多了一半管溶液,高半管,
b中的水流向下流,a管内液面上升,b管内液面下降,最终相平,达到距管口约 处(a、b中气体的体积为
1+,均分到a、b中各占,则液面达到距管口约 处);
故答案为:
(1)白磷燃烧产生白烟,a管中液面上升; 4P+5O2 2P2O5;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Mg+2HCl=MgCl2+H2↑; a管内液面上升,b管内液面下降,最终相平,达到距管口约 处.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化学知识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加了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跨度,强调了学生整合知识的能力.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2012?西城区二模)某小组同学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了两组兴趣实验(a、b管的体积相等,夹持装置已略去).
(1)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40℃;
(2)2NaOH+MgCl2=Mg(OH)2↓+2NaCl;
(3)如图1所示进行实验.关闭K,向烧杯中注入一定量的90℃的热水至图中虚线处.一段时间后,观察到a管中的现象是
白磷燃烧产生白烟,a管中液面上升
白磷燃烧产生白烟,a管中液面上升
.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4P+5O2
 加热 
.
 
2P2O5
4P+5O2
 加热 
.
 
2P2O5
.对比a、b管中的实验现象,可得出燃烧的条件是
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4)如图2所示进行实验.关闭K,分别用排水集气法收集
1
2
体积的氢气于两管中.再将镁条和大理石分别置于a、b管口内,向烧杯内逐滴加入浓盐酸,a、b管内均有气泡产生,其中a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Mg+2HCl=MgCl2+H2
Mg+2HCl=MgCl2+H2
.待两管内液体恰好全部排出后,向烧杯中加入过量的浓氢氧化钠溶液,溶液变浑浊.一段时间后,打开K,此时观察到a、b管中的现象是
a管内液面上升,b管内液面下降,最终相平,达到距管口约
1
4
a管内液面上升,b管内液面下降,最终相平,达到距管口约
1
4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某课外活动小组同学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固定装置未画出)测定含有杂质的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杂质与酸接触不产生气体).实验过程是:
①取一块石灰石样品,准确称得其质量为1.003g.
②往量气管内装水至低于刻度“0”的位置.按图所示(未装药品)装配好仪器.
③检查装置气密性.
④在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盐酸,液面略低于垫片.
⑤小心放入石灰石样品,置于垫片上,塞紧橡皮塞.
⑥调整量气管液面,使两边的液面保持同一水平,记录量气管中液面位置
⑦进行某操作,使石灰石与稀盐酸接触反应.
⑧待完全反应后,再次调整量气管中液面,并记录液面位置.
⑨算出量气管中增加的气体体积为190mL
已知:同温同压下,不同气体混合后体积等于混合前各气体体积之和.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aCO3+2HCl=CaCl2+CO2↑+H2O
CaCO3+2HCl=CaCl2+CO2↑+H2O

(2)能否用托盘天平称量1.003g石灰石样品
不能
不能
.(填“能”或“不能”)
(3)在实验过程⑦中,进行何操作可以使石灰石与稀盐酸接触反应?
把试管倾斜
把试管倾斜

(4)在实验过程⑧中,通过
没有气泡冒出
没有气泡冒出
现象说明反应已经停止.
(5)经换算,该实验获得的二氧化碳质量约为0.374g.则该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
85%
85%

(6)同学在实验结束后讨论发现,本次测定的碳酸钙含量可能会偏小,原因可能是:
测量的二氧化碳的数值偏小,即二氧化碳溶在水中一部分
测量的二氧化碳的数值偏小,即二氧化碳溶在水中一部分
或试管中仍有二氧化碳存在
或试管中仍有二氧化碳存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2013?徐州一模)某小组同学按如图所示流程进行实验,用贝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杂质不参加反应且不溶于水)和纯碱为原料制取烧碱,请你参与讨论并回答相关问题.

(1)贝壳高温煅烧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CaCO3
 高温 
.
 
CaO+CO2
CaCO3
 高温 
.
 
CaO+CO2

(2)固体A和还原铁粉是食品包装袋中常用的两种干燥剂.
①可区分两种干燥剂的简单物理方法是
用磁铁吸引
用磁铁吸引

②气体D固态时的名称为
干冰
干冰

③操作I中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
漏斗
漏斗
、玻璃棒;
(3)溶液蒸发结晶得到固体C的过程中,常用玻璃棒搅拌,其目的是
使液体受热均匀,防止液滴外溅
使液体受热均匀,防止液滴外溅

【问题与发现】该小组同学所得到固体C一定是纯净的Na0H吗?
【猜想与假设】根据反应原理,甲、乙、丙三位同学提出以下猜想:
甲:纯净的NaOH;
乙:NaOH和Na2CO3的混合物;
丙:NaOH和Ca(OH)2:的混合物.
【探究与验证】甲、乙、丙三位同学分别设计下列方案,对自己的猜想进行验证.他们的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记录如下表,请参与他们的探究并完成所缺内容.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取少量固体C,溶于适量水形成溶液后,滴加几滴酚酞试液 溶液变红 猜想成立
取少量固体C,溶于适量水形成溶液后,滴加足量
稀盐酸
稀盐酸
无气泡产生 猜想不成立
取少量固体C,溶于适量水形成溶液后,滴加几滴饱和碳酸钠溶液
出现白色沉淀
出现白色沉淀
猜想成立
【反思与评价】根据实验流程,可以判定甲同学设计的方案不严密,理由是
因为碳酸钠、氢氧化钙的水溶液都显碱性,无论碳酸钠过量还是氢氧化钙过量,混有碳酸钠或氢氧化钙的氢氧化钠配成溶液后,都能够使酚酞试液变红色,所以酚酞试液变红色,不能说明是纯净的氢氧化钠
因为碳酸钠、氢氧化钙的水溶液都显碱性,无论碳酸钠过量还是氢氧化钙过量,混有碳酸钠或氢氧化钙的氢氧化钠配成溶液后,都能够使酚酞试液变红色,所以酚酞试液变红色,不能说明是纯净的氢氧化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某小组同学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了两组兴趣实验(a、b管的体积相等,夹持装置已略去).
(1)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40℃;
(2)2NaOH+MgCl2=Mg(OH)2↓+2NaCl;
(3)如图1所示进行实验.关闭K,向烧杯中注入一定量的90℃的热水至图中虚线处.一段时间后,观察到a管中的现象是________.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对比a、b管中的实验现象,可得出燃烧的条件是________.
(4)如图2所示进行实验.关闭K,分别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数学公式体积的氢气于两管中.再将镁条和大理石分别置于a、b管口内,向烧杯内逐滴加入浓盐酸,a、b管内均有气泡产生,其中a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待两管内液体恰好全部排出后,向烧杯中加入过量的浓氢氧化钠溶液,溶液变浑浊.一段时间后,打开K,此时观察到a、b管中的现象是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