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3.2003年10月15日,中国“神州五号”飞船载人航天取得成功.偏二甲肼是火箭推进器的常用燃料.根据偏二甲肼的化学式C2H8N2,你知道表示哪些意义?
(1)表示偏二甲肼这种物质;
(2)偏二甲肼由碳、氢、氮三种元素组成的;
(3)一个偏二甲肼分子;
(4)一个偏二甲肼分子由2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2个氮原子构成的(合理即可).

分析 根据化学式的意义进行分析:①宏观意义:a.表示一种物质; b.表示该物质的元素组成; ②微观意义:a.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 b.表示该物质的分子构成;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 解:由偏二甲肼的化学式C2H8N2可知,宏观上可表示偏二甲肼这种物质,偏二甲肼是由碳、氢、氮三种元素组成的;微观上可表示1个偏二甲肼分子,1个偏二甲肼分子是由2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2个氮原子构成的等(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1)表示偏二甲肼这种物质;
(2)偏二甲肼由碳、氢、氮三种元素组成的;
(3)一个偏二甲肼分子;
(4)一个偏二甲肼分子由2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2个氮原子构成的(合理即可).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化学式的宏观与微观意义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3.要使接近饱和的KNO3溶液,在不增加溶液质量的前提下变成饱和溶液,可以采用降低温度至恰好饱和方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4.根据下列材料作答:
材料一:反应前后,有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化学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其中,有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物是还原剂,有元素化合价降低的反应物是氧化剂.
粉尘
材料二:酸雨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两种:
①3NO2+H2O═2HNO3+X          
②2SO2+O2+2H2O═2H2SO4
(1)材料二中反应①的X为NO(填化学式).
(2)材料二中反应②的基本反应类型为化合反应.
(3)结合材料一、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C(填序号).
A.反应①②都属于氧化还原反应B.反应①中H2O作还原剂
C.反应②中SO2作还原剂        D.反应②中O2发生氧化反应
(4)为了减少城市酸雨的产生,下列措施正确的是ABCD(填序号).
A.使用低硫煤、节约用煤B.大力发展公共交通
C.安装尾气净化器及节能装置 D.努力开发新能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1.过氧化钠(Na2O2)常用在矿山、坑道、潜水或宇宙飞船等缺氧的场合,将人们呼出的CO2再转换成O2,以供呼吸之用.某化学兴趣小组对实验时里久置于空气中变质的过氧化钠固体的成分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1)Na2O2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2O2+2CO2═2Na2CO3+O2
(2)Na202与水反应生成氧气和一种常见的碱.
(3)CaCl2溶液为中性.
【猜想与假设】Na2O2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2O2+2H2O=4NaOH+O2↑.久置于空气中变质的过氧化钠固体的成分可能是:
猜想Ⅰ:固体为Na2O2、NaOH、Na2CO3的混合物
猜想Ⅱ:固体为NaOH和Na2CO3的混合物
猜想Ⅲ:固体为NaOH                      
猜想Ⅳ:固体为Na2CO3
【实验探究】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①取少量固体于试管中,加水振荡,在试管口放带火星的木条固体完全溶解产生气泡猜想 I不成立.
②取少量①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加CaCl2溶液至过量产生白色沉淀证明有Na2CO3存在.
③取少量②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酚酞试液变红色证明NaOH存在
                    综合以上实验现象,说明猜想Ⅱ是成立的.
【反思评价】(1)实验操作③中滴加的溶液能换成硫酸铜溶液(填“能”或“不能”)原因是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蓝色氢氧化铜沉淀,可验证溶液中是否存在氢氧化钠
(2)实验室中Na2O2的保存方法是保存在密闭容器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8.请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答以下实验时采用的方法的目的.
①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集气瓶里预先要装少量的水的目的是防止溅落的熔化物炸裂瓶底
②做硫粉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集气瓶里预先要装少量的水的目的是吸收二氧化硫气体,防止污染空气
③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并用排水法制氧气,实验结束时,先把导气管从水槽中取出再熄灭酒精灯,目的是防止水槽中的水倒流入热的试管引起试管的炸裂.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8.张南同学在实验室发现一瓶敞口放置的氢氧化钠固体,表面已变成白色粉末,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对此产生了兴趣,欲探究其成分.
【提出问题】白色粉末中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张南猜想其成分是Na2CO3
            小刚猜想其成分是Na2CO3和NaOH
【实验准备】张南取部分白色粉末于烧杯中,加适量的蒸馏水,充分溶解后,得到无色透明的溶液,待用.

【实验探究1】张南取如图1配好的溶液于烧杯中,先滴加无色的酚酞溶液,溶液由(1)无色变为红色(填现象)
,再滴加盐酸至恰好不再有气泡产生为止,得出结论:小刚猜想正确,即含氢氧化钠和碳酸钠.请评价张南同学的实验由现象得出结论的可靠性做出评价(2)不正确,滴加无色酚酞溶液变红,溶液显碱性,但氢氧化钠和碳酸钠溶液都显碱性;再滴加盐酸至恰好不再有气泡产生为止,只能得出含有碳酸钠,无法证明是否含有氢氧化钠,所以张楠的结论是错误的;
【实验探究2】小刚取如图2配好的溶液于烧杯中,先滴加适量的氯化钙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再滴加无色酚酞溶液,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得出结论:小刚猜想正确,即含氢氧化钠和碳酸钠.评价小刚同学的实验由现象得出结论的可靠性做出评价(3)正确,先滴加适量的氯化钙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含有碳酸钠;且适量的氯化钙溶液把碳酸钠反应完,无剩余;再滴加足量的酚酞溶液,溶液变红,说明溶液显碱性,含有氢氧化钠,所以小刚猜想正确;
【解释与结论】张南同学和小刚同学在确认白色粉末中的成分后,将实验探究1和实验探究2烧杯中的溶液倒入废液缸中,只发现废液呈红色,则最终废液中一定含有的离子有(4)钠离子、氯离子、氢氧根离子(不考虑酚酞)
【反思与评价】由张南的实验活动我们认识到,探究物质的成分,若两种成分的化学性质有相似点,在选择试剂应该注意的问题(5)所加试剂只能与其中的一种被检验的物质反应,且有明显现象,并不破坏另一种物质或选择两者性质不同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5.甲、乙、丙、丁4种常见物质,由氢、碳、氧、钠、钙5种元素中的2-3种组成.

(1)甲俗称纯碱,其化学式为Na2CO3
(2)乙是一种氧化物,吸水后可变成丁.乙常用作食品干燥剂,检验其还有无干燥效果的化学原理是CaO+H2O=Ca(OH)2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丙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其微观示意如图1,方框中相应微粒的化学式为H2O.该反应中丙与氧气的质量比为1:2.
(4)如图2所示(夹持仪器略去,K1、K2均关闭),打开K1,待液体全部流下,立即关闭,观察到产生大量气泡,且烧杯中丁的溶液变浑浊.充分反应后,打开K1和K2使液体全部流人锥形瓶,瓶中无明显现象.
①用化学方程式表示烧杯中溶液变浑浊的原因CO2+Ca(OH)2═CaCO3↓+H2O
②取反应后锥形瓶中的溶液少许于试管中,加入少量氧化铜粉末,发现固体溶解,溶液变蓝.此时锥形瓶中溶液的溶质有3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2.某同学为鉴定某一无色溶液是否为稀硫酸,进行了以下实验:
①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石蕊试液,溶液变红色,表明溶液中一定有氢离子;
②用玻璃棒蘸取少量溶液,滴到pH试纸上,测得pH=0,表明溶液中一定有氢离子;
③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氯化钡溶液,振荡,有白色沉淀生成,证明溶液中一定有硫酸根离子;
④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硝酸钡溶液,振荡,有白色沉淀生成,滴加稀硝酸,沉淀不溶解.证明溶液中一定有硫酸根离子.
若确定该溶液为硫酸,能达到目的实验组合是(  )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3.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一份固体样品进行了探究.通过实验已确定该样品由氧化铁和铁粉混合而成.他们称取了13.6g固体样品,用图1所示的装置继续实验,测定的部分数据如图2所示.

请计算:
(1)固体样品中氧化铁的质量是8克(写出计算过程).
(2)在上述反应后的固体中加入100g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求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结果精确到0.1%)22.9%(写出计算过程).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