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4.如图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模型,“”、
”分别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下列对图示模型理解正确的是(  )
A.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B.反应物和生成物中只有一种单质
C.反应物和生成物中共含有三种元素
D.参加反应的两种物质分子个数之比为1:3

分析 反应物、生成物模型图可直接得出该物质由几种原子、几个原子构成,进而确定物质的结构,判断反应的形式.

解答 解:A、由图示可知该反应的反应物是两种生成物是一种,故该反应是化合反应;
B、单质的分子由一种原子构成,化合物的分子由多种原子构成,所以可以看出反应物是两种单质,而生成物是一种化合物;
C、由反应中原子的种类可知该反应中共有两种元素;
D、由反应的图示结合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参加反应的两种物质分子个数之比为1:3;
故选AD.

点评 该题关键是从模型图中看出各物质分子的构成,注意解题是要考虑到模型图中每种分子有几个参加反应,利用反应时的微粒个数关系及结构可很轻松的判断.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4.一天,小科突然想到酸碱中和反应过程中是否会伴随能量的变化呢?于是小科进行如下实验:在20℃时,取100g、10%的NaOH溶液于烧杯中,逐滴加入质量分数为7.3%的盐酸,随着盐酸的加入,烧杯中溶液温度与加入盐酸质量之间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
(1)由图可知,NaOH溶液和盐酸反应属于放热反应.(选填“吸热”或“放热”)
(2)当加入盐酸的质量达到一定值时,烧杯中溶液的温度最高,则图中a点所对应的数值为125g.(整个实验过程中不考虑能量的损失)
(3)通过此实验能否得出酸碱中和反应的能量变化情况,并说明理由反应放热,随着反应的进行,放出热量增加,溶液温度逐渐升高,充分反应时,溶液温度最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5.对小吴的四个实验基本操作,认同的是(  )
A.加热液体B.
过滤
C.
读取液体体积
D.
稀释浓硫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2.土壤偏酸性,可用氢氧化钙溶液进行调节,要求此溶液具有适当的pH值,现有一氢氧化钙溶液pH值偏高,下列方法中能确保达到目标的最好方法是(  )
A.蒸发溶剂B.加入碳酸钠C.加入盐酸D.用水稀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9.在研究物质溶解性的实验中,小明将5克硝酸钾加入10克水中,充分振荡后静置,现象如图甲.
(1)小明认为图甲试管中的溶液为该温度下硝酸钾的饱和溶液,判断的依据是
试管底部还有未溶解的硝酸钾固体.
(2)对该试管进行加热,得到如图乙所示的溶液,此时溶液中硝酸钾的质量分数是33.3%.(不考虑水的蒸发,计算结果精确到0.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9.核电荷数为1~18的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等信息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氧元素与硫元素化学性质相似,主要是因为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2)写出由12号,17号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MgCl2.在形成化合物的过程中,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不变(填“改变”或“不变”,下同),每种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改变,元素的种类不变.
(3)根据图给信息可知:1个水分子中所含电子数为10.
(4)在同一周期(横行)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具有共同的特点是电子层数相同.(写一条即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6.某无色气体可能由H2、CH4、CO、CO2中的几种组成.将混合气体通过足量的澄清石灰水,出现白色浑浊;将剩余气体导出,经干燥后点燃,罩在火焰上方的干燥烧杯内壁有水珠生成白雾产生.该混合气体的可能组成是(  )
A.CH4、CO、CO2B.CO2、COC.H2、CH4、COD.H2、CH4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3.2014年5月21日,杭州临安一纸尿裤企业起大火,29辆消防车扑救.关于燃烧与灭火,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从燃烧条件看,纸尿裤属于可燃物
B.水枪灭火是因为水降低了纸尿裤的着火点
C.燃烧产生的大量浓烟对空气会造成污染
D.存放纸尿裤等易燃物时不可堆得过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4. 苏打水被人们称为“黄金水”,对人体保健、医疗有重要作用.如图是某品牌苏打水饮料的部分标签,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用化学符号填空:
钠离子Na+;硫酸镁MgSO4;氯化钾中氯元素的化合价K$\stackrel{-1}{Cl}$;
(2)该苏打水呈碱性;
(3)苏打水中的小苏打(NaHCO3)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HCO3+HCl═NaCl+H2O+CO2↑.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