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1.肼(N2H4)是氮和氢形成的一种化合物,易溶于水.工业上利用尿素法生产肼,同时得到出副产品十水合碳酸钠,其工艺流程如下:

制肼过程的反应为:CO(NH22(尿素)+NaClO+2NaOH═N2H4+Na2CO3+NaCl+H2O.
(1)实验室若配制30%烧碱溶液,所需的玻璃仪器除玻璃棒外,还有BD(填编号).
A.漏斗       B.烧杯       C.烧瓶    D.量筒
(2)已知:Cl2+H2O═HCl+HClO,请推测Cl2与NaOH溶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l2+2NaOH=NaCl+NaClO+H2O.从后续反应过程来看,若要使原料不浪费,合成次氯酸钠时投入的液氯与烧碱的质量之比为71:160.
(3)在实验室中,欲从母液中分离出十水合碳酸钠晶体.可采用的操作依次为BED(填编号).
A.蒸馏     B.蒸发      C.灼烧    D.过滤   E.冷却结晶
(4)肼具有很好的还原性,且氧化产物无污染,故可用于除去锅炉等设备供水中的溶解氧等.请写出肼除氧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2H4+O2=N2+2H2O.

分析 (1)根据配制溶液需要的玻璃仪器考虑;
(2)根据方程式的书写和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考虑;
(3)根据碳酸钠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比较大从溶液中结晶析出的方法: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
(4)根据方程式的写法考虑.

解答 解:(1)配制溶液需要在烧杯内进行,需要用量筒量取水,用玻璃棒搅拌,还用到胶头滴管,所以选择:BD;
(2)由Cl2+H2O=HCl+HClO,可知Cl2与NaOH溶液发生反应时,氯气先与水反应,生成的盐酸、次氯酸再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次氯酸钠和水,所以反应物是氯气和氢氧化钠,生成物是氯化钠、次氯酸钠和水,用观察法配平即可,所以方程式是:Cl2+2NaOH=NaCl+NaClO+H2O;根据氯气和氢氧化钠反应的方程式可知:投入的液氯与烧碱的质量之比为:35.5×2:2×40=71:80,再根据方程式:CO(NH22(尿素)+NaClO+2NaOH=N2H4+Na2CO3+NaCl+H2O,可知还需要氢氧化钠两份质量,所以液氯与烧碱的质量之比为71:160;
(3)碳酸钠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比较大从溶液中结晶析出的方法: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所以先将溶液加热蒸发,再降温,使晶体析出,再进行过滤,所以步骤为:BED;
(4)肼除氧的反应物是肼和氧气,因为氧化产物无污染所以是氢和氧结合成的水,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生成物还有氮气,再根据观察法配平,所以化学方程式是:N2H4+O2=N2+2H2O.
故答案为:(1)BD;
(2)Cl2+2NaOH=NaCl+NaClO+H2O,160;
(3)BED;
(4)N2H4+O2=N2+2H2O.

点评 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熟悉方程式的书写注意事项,知道配制溶液需要的仪器,溶质从溶液中结晶析出的方法.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某校化学研究性学习小组探究气体制取的实验原理与方法,如图是他们用于制取和收集气体的装置图.

(1)用高锰酸钾制取一瓶纯净的氧气,应该选择装置组合是AC(填序号,下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KMnO4$\frac{\underline{\;\;△\;\;}}{\;}$K2MnO4+MnO2+O2↑,
对用高锰酸钾制取O2后的固体残渣(假定已完全反应、且锰酸钾易溶于水)作如下回收处理:
①要回收产物中的二氧化锰要进行的操作顺序是bcda(填写选项序号).
a.烘干    b.溶解    c.过滤    d.洗涤
②过滤、蒸发都需用到的玻璃仪器是C (填序号).
A.酒精灯       B.烧杯     C.玻璃棒    D.漏斗    E.铁架台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应选用发生装置是B,反应的化学程式
是CaCO3+2HCl=CaCl2+H2O+CO2↑,如果用F所示的装置来干燥二氧化碳,瓶中应该盛放的试剂是浓硫酸,气体应该从b处进.
(3)如果用加热熟石灰和氯化铵固体的方法制取制取氨气(NH3),应选用发生装置是A,为了验证的氨气某些性质,小李同学收集氨气并做了以下实验:下图中从左向右依次是他做的实验及相应现象.

通过以上实验,小李得出了关于氨气的三点性质,你认为它们是:①氨气密度比空气小②极易溶于水③可和水反应生成碱性物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下列实验方案能够达到相应实验目的是(  )
选项实验目的实验方案
A除去氯化亚铁溶液中的氯化铜加入过量的锌粉,过滤
B除去铜粉中的铁粉加入过量的稀盐酸,过滤
C除去CO2中的CO将气体点燃
D除去NaCl中的少量Na2CO3溶解、加热浓缩、降温结晶、过滤
A.AB.BC.CD.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9.依据如图装置进行实验.
实验过程:①打开K1、K2,通入N2,一段时间后,Ⅰ、Ⅱ试管中均无明显现象;②改通入氧气,Ⅰ中白磷燃烧而Ⅱ中白磷仍无明显现象.
(1)实验②试管Ⅰ中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4P+5O2$\frac{\underline{\;点燃\;}}{\;}$2P2O5
(2)实验②观察到试管Ⅰ、Ⅱ中的现象不同说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3)此实验过程中可证明燃烧的另一个条件的实验现象是冷水和热水中的白磷都没有燃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6.通过下列实验得出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

①既可说明甲烷具有可燃性,又说明了甲烷是由氢元素和碳元素组成
②既可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又说明了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③说明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又说明了水分子中氢原子和氧原子个数之比为2:1
④既可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又说明了白磷的着火点比红磷低.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6.下列金属中,最不易和空气中的空气发生反应的是(  )
A.ZnB.CuC.FeD.M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3.在20℃时,100g水中最多可溶解A物质50g;在60℃时,100g水中最多可溶解B物质100g,则A、B 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比较为(  )
A.无法比较B.A=BC.A<BD.A>B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0.如图所示装置可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实验时红磷要过量
B.可用木炭替代红磷进行实验
C.要等到充分冷却后才能打开止水夹
D.该实验证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约占$\frac{1}{5}$体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酸菜腌制过程中产生的亚硝酸钠食用后对人身体有害.亚硝酸钠(NaNO2)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  )
A.+1B.+2C.+3D.+4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