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7.甲、乙两同学在学完酸的化学性质后,做了如图实验:

【观察与讨论1】甲同学在做实验时观察到的明显现象是悬浊液变澄清.再滴加无色酚酞溶液,无明显现象(已知CaCl2溶液呈中性).
【观察与讨论2】乙同学在做实验时开始没有观察到气泡产生,于是对碳酸钠能否与盐酸反应表示怀疑.甲同学通过查阅资料得知:在碳酸钠溶液中滴加少量稀盐酸,先发生反应Na2CO3+HCl=NaCl+NaHCO3,继续滴加稀盐酸,再发生反应NaHCO3+HCl=NaCl+H2O+CO2↑.所以甲同学认为,乙同学实验时还应继续加入稀盐酸,才能观察到有气泡产生.
【观察与讨论3】甲同学先将废液缓慢倒入一洁净的废液杯中,乙同学在观察到气泡产生后,也将实验废液缓慢倒入该废液杯中,没有观察到明显现象.经过讨论确定,甲同学的试管中废液含有的溶质一定有CaCl2,乙同学的试管中废液含有的溶质一定有NaCl(均写化学式).
为了处理实验后产生的废液,甲、乙同学决定对废液杯中最终废液溶质的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最终废液中含有什么溶质?
【猜想与假设】猜想1:废液中含有NaCl、CaCl2(写化学式)两种溶质.
猜想2:废液中含有NaCl、CaCl2、HCl(写化学式)三种溶质.
猜想3:废液中含有NaHCO3、CaCl2、NaCl三种溶质.
【活动与探究】甲、乙同学为了验证猜想,进行了如下实验:
甲同学实验:取少量废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盐酸,无气泡产生.
乙同学实验:取少量废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变红色.
【结论与反思】(1)猜想2  (填“1”或“2”或“3”)正确.
要得到相同的结论,还可采用很多种方法.如加入氧化铁粉末,可观察到溶液呈黄 色,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O3+6HCl=2FeCl3+3H2O.
【表达与交流】甲、乙同学确认了最终废液中溶质的成分,若直接排放,可能造成的危害是腐蚀下水道,你认为处理该废液的方法是将废液用熟石灰中和至中性再排放.

分析 【观察与讨论1】根据氢氧化钙和稀盐酸反应能生成氯化钙和水进行分析;
【观察与讨论2】根据只有当稀盐酸足量时,碳酸钠溶液才能够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进行分析;
【观察与讨论3】根据无论氢氧化钙和稀盐酸是否恰好完全反应,形成的溶液中一定含有氯化钙进行分析;
根据无论碳酸钠和稀盐酸的质量如何,形成的溶液中一定含有氯化钠进行分析;
【猜想与假设】如果物质之间恰好完全反应时,废液中含有氯化钙和氯化钠;
如果稀盐酸过量时,废液中含有氯化钙、氯化钠和氯化氢;
如果稀盐酸不足,废液中含有碳酸氢钠、氯化钙和氯化钠;
【结论与反思】根据实验现象可以判断废液中溶质的组合情况;
根据氧化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氯化铁溶液是黄色的进行分析;
【表达与交流】根据酸性溶液能够腐蚀下水道,需要处理再排放进行分析.

解答 解:【观察与讨论1】盐酸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所以甲同学在做实验时观察到的明显现象是悬浊液变澄清;
【观察与讨论2】盐酸足量,盐酸和碳酸氢钠反应会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所以乙同学实验时还应继续加入稀盐酸,才能观察到有气泡产生;
【观察与讨论3】无论氢氧化钙和稀盐酸是否恰好完全反应,形成的溶液中一定含有氯化钙,所以甲同学的试管中废液含有的溶质一定有氯化钙,化学式是CaCl2
无论碳酸钠和稀盐酸的质量如何,形成的溶液中一定含有氯化钠,所以乙同学的试管中废液含有的溶质一定有氯化钠,化学式是NaCl;
【猜想与假设】
如果物质之间恰好完全反应时,废液中含有氯化钙和氯化钠,所以猜想1:废液中含有CaCl2、NaCl两种溶质;
如果稀盐酸过量时,废液中含有氯化钙、氯化钠和氯化氢,所以猜想2:废液中含有CaCl2、NaCl、HCl三种溶质;
【活动与探究】
甲同学实验:取少量废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盐酸,无气泡产生,说明溶液中不含有碳酸氢钠;
乙同学实验:取少量废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变红色,说明溶液中含有氯化氢.
【结论与反思】(1)由以上分析可知,猜想2正确;
(2)要得到相同的结论,还可采用很多种方法,如加入氧化铁粉末,可观察到溶液呈黄色,氧化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化学方程式为:Fe2O3+6HCl═2FeCl3+3H2O;
【表达与交流】若直接排放废液,可能造成的危害是腐蚀下水道等;处理该废液的方法是:将废液中和至中性再排放.
故答案为:【观察与讨论1】悬浊液变澄清;
【观察与讨论2】继续滴加稀盐酸;
【观察与讨论3】CaCl2,NaCl;
【猜想与假设】NaCl、CaCl2
NaCl、CaCl2、HCl;
【结论与反思】2,黄,Fe2O3+6HCl=2FeCl3+3H2O;
【表达与交流】腐蚀下水道,将废液用熟石灰中和至中性再排放.

点评 实验现象是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外在表现,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观察实验、分析实验,为揭示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实质奠定基础.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7.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
A.做化学实验时,取出的多余药品应放回到原试剂瓶中,避免浪费
B.易燃、易爆药品与有强氧化性的物质要分开放置并远离火源
C.不慎将酒精灯碰倒,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立刻用湿布扑灭
D.不慎将氢氧化钠溶液沾到皮肤上,立即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8.现有A-F六种常见物质,其中B是食品包装中常用的干燥剂氧化钙,A.B、C三种白色固体都含有同种金属元素,E是固体单质,D、E、F都含有同种非金属元素.它们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请回答:
(1)下列物质的化学式为ACa(OH)2,BCaO,EC;
(2)下列转化的化学方程式为B→A:CaO+H2O=Ca(OH)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5.一包黑色粉末可能是由氧化铜和碳粉中的一种或两种物质组成,某学校科学小组为确定其成分,取少量该黑色粉末于烧杯中,加入过量稀硫酸,充分搅拌后观察.下表是实验中可能出现的现象与对应结论,请你填写下表中空白处的相关内容:
现象结论
溶液呈蓝色,有黑色不溶物含CuO、C
溶液颜色无明显变化,有黑色不溶物只含C
通过实验及分析,确定该粉末为氧化铜和碳粉混合物,为了进一步探究它们的性质,探究小组又利用这种混合物补充做了如图所示实验:
①试管a中的化学方程式为C+2CuO$\frac{\underline{\;高温\;}}{\;}$2Cu+CO2↑.
②氧化铜和碳反应属于置换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
③最能说明a试管中氧化铜和碳已完全反应的实验现象是b中的导管口不再产生气泡(合理即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2.在8g镁铜合金中加入一定质量的稀H2SO4,恰好完全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液120g,其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求:
(1)8g合金中铜的质量分数?
(2)滤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工业烧碱具有较好的杀菌消毒作用且廉价易得,但工业烧碱中常含有杂质碳酸钠.某科学学习小组同学围绕工业烧碱样品纯度测定问题,展开了讨论与探究.
【原理思路】利用Na2CO3与稀H2SO4反应产生CO2,通过CO2质量的测定,确定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从而计算样品纯度.
【实验方案】小科同学根据以上思路,设计了如图甲的实验方案(固定装置省略).

(1)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H2SO4═Na2SO4+H2O+CO2↑.
(2)浓硫酸的作用为吸收水分干燥作用.
【交流讨论】小明认为图甲实验方案的设计有缺陷,若按该方案进行测定会导致难以避免的误差.你认为下列哪些因素会导致难以避免的误差①②③④(填序号).
①加入的稀硫酸量不足            ②装置内空气中的CO2没有排出
③反应产生的CO2未被完全吸收    ④干燥管与空气直接相通
【方案改进】为减少误差,使CO2质量的测定更准确,该小组同学根据以上讨论,对图甲方案进行改进,设计了如图乙的实验方案(固定装置省略).
图乙B装置中样品在与稀硫酸反应前和停止反应后,都要通过量的空气,反应前通空气时a、b、c三个弹簧夹的控制方法是反应前,关闭c打开a和b,反应后关闭b打开a和c.
【数据分析】若撤去图乙中的C装置,则测得工业烧碱的纯度将偏低(填“偏高”、“偏低”或“无影响”).
【拓展提高】已知Na2CO3溶液滴加稀硫酸并不断振荡,先生成NaHCO3,当Na2CO3全部转化为NaHCO3后,生成的NaHCO3能继续与稀硫酸反应生成CO2.现向样品中加一定量的稀硫酸,反应后产生无色气体并得到X溶液.请分析推断反应后所得X溶液的溶质,其所有的可能组成为Na2SO4,Na2SO4 H2SO4,Na2SO4 NaHCO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9.用化学符号填空:
(1)两个氮原子:2N.
(2)两个乙醇分子:2C2H5OH.
(3)两个氢氧根离子:2OH-
(4)Mg2+
(5)氢氧化铜中铜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stackrel{+2}{Cu}(OH)_{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6.分别在冷水和热水中同时注入一滴墨水,5s后的现象如图所示,该现象说明(  )
A.只有热水的分子在做热运动
B.热水有内能,冷水没有内能
C.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D.扩散只能在液体中发生,不能在气体、固体中发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5.用分子的观点对下列常见现象的解释中,不正确的是(  )
A.食物腐败--分子本身发生变化
B.酒精挥发--分子间间隔变大
C.热胀冷缩--分子大小随温度变化而改变
D.花香四溢--分子不停地运动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