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明末宋应星于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所著《天工开物》,炼锌工艺的现存文字记载:
“每炉甘石(ZnCO3)十斤,装载入一泥罐中,封裹泥固,以渐砑干,勿使见火拆裂。然后逐层用煤炭饼垫盛。其底铺薪,发火煅红,罐中炉甘石熔化成团。冷定毁罐取出。每十耗其二,即倭铅(金属锌)也。”如图:
(1)“此物(“锌火”)无铜收伏,入火即成烟飞去”(宋应星语)。意思是锌的沸点(907℃)较低,宜与铜熔合制成黄铜。黄铜是________(填“是”或“不是”) 金属材料。
(2)此图罐中烟煤作用是作_____________剂。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根据氯元素的化合价不同,有关物质按照一定规律可排列为①MgCl2、②Cl2、③HClO、④R、⑤Cl2O7,则R可能为下列物质中的( )
A.Ca(ClO)2 B.KClO3 C.KCl D.HClO4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关于空气成分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稀有气体在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 B. 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易燃烧
C. 二氧化碳有毒,含量增多会引起温室效应 D. 氮气约占空气体积的2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已知A、B为两种黑色粉末,D为红色单质.A、B、C、D、E、F 五种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部分生成物已省略).请回答:
(1)A的化学式为 ,D的化学式为 ;A和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为 ,在上述反应中A、F都具有 (填“氧化性”或“还原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1)为延长食品保质期,常在食品中添加苯甲酸(C6H5COOH)作为防腐剂。回答下列问题:①苯甲酸是由 种元素组成;②苯甲酸中碳元素与氢元素的质量比为 (最简整数比)。
(2)小明称取黄铜(铜锌合金)样品10.0克,再用100.0克稀硫酸溶液逐滴滴入,测得实验数据如图所示。
求:
①该铜锌合金中,铜和锌的质量比是 (最简整数比)。
②所用稀硫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某班同学在做《基础实验8》中碱的化学性质时,发现将NaOH固体溶于水后的溶液与CuS04溶液反应时出现了三种实验现象:蓝色絮状沉淀、浅绿色沉淀、亮蓝色溶液。产生蓝色絮状沉淀时的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于异常实验现象,
同学们展开研究性学习。
【提出问题】实验中产生异常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初步探究】甲同学将饱和硫酸铜溶液逐滴加到5mL饱和氢氧化钠溶液中。实验现象如下:
滴加CuSO4溶液的量 | 实验现象 |
第1~6滴 | 产生蓝色沉淀,振荡后沉淀消失,形成亮蓝色溶液。 |
第7~9滴 | 产生蓝色沉淀,振荡后沉淀不消失,沉淀逐渐增多。 |
第10~20滴 | 蓝色沉淀不再增加,振荡后沉淀逐渐变为浅绿色。 |
【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实验出现“异常”的主要因素。
【再次探究】两种异常现象产物是什么?
【查阅资料】
①碱式硫酸铜是一种浅绿色固体,化学式可表示为aCuSO4·bCu(OH)2难溶于水,在酸溶液中可发生反应生成Cu2+、SO42—和H2O。加热时能分解生成氧化铜、非金属氧化物和氧气。
②铜酸钠[Na2Cu(OH)4]能溶于水,溶液呈亮蓝色。该溶液不稳定,久置或加热易生成氧化铜沉淀。
③碱式硫酸铜、氢氧化铜、铜酸钠之间可逐步转化。
【猜想假设】
Ⅰ.Cu(OH)2在NaOH溶液中溶解生成铜酸钠。
Ⅱ.实验中形成浅绿色沉淀是碱式硫酸铜。
【实验探究】
Ⅰ.乙同学向Cu(OH)2中加入过量饱和NaOH溶液,沉淀溶解,滴加少量稀硫酸,出现黑色沉淀。
Ⅱ.丙同学取出实验中浅绿色固体,分成等质量两份,一份高温灼烧后只得到1.6gCuO固体,另一份滴加10%的稀盐酸至恰好完全反应,共用去盐酸10.95g。
【结论解释】猜想Ⅰ成立。出现黑色沉淀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猜想II成立。a:b=________________。
【实验反思】丁同学按照书本要求向2mLCuSO4溶液中逐滴加入稀氢氧化钠溶液,始终未形成亮蓝色溶液,说明实验现象还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实验时要遵守实验要求。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