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花青素(化学式为C15H11O6)具有缓解疲劳、保护视力的作用,该物质主要来源于各种蔬菜和水果,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一个花青素分子中共有____________个原子;

(2)花青素分子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__________;

(3)花青素的相对分子质量为__________________;

(4)花青素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______。(计算结果精确到0.1%)

3215:828733.4% 【解析】 (1)根据花青素化学式C15H11O6可知,一个花青素分子中共有32个原子。 (2)花青素化学式为C15H11O6,碳、氧元素的质量比=12×15:16×6=15:8。 (3)花青素的相对分子质量=12×15+1×11+16×6=287。 (4)花青素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100%≈33.4%。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仁爱版九年级上册化学 6.1 物质的溶解过程 单元检测 题型:计算题

实验小组的同学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反应后的溶液进行了如下探究:取大理石和盐酸反应且过滤后所得废液20克于烧杯中,逐滴滴入碳酸钠溶液至过量,滴入碳酸钠溶液的质量与生成沉淀的质量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试回答:

(1)分析图中信息可知,20g废液中,所含的溶质是________(写化学式);

(2)在废液中加入碳酸钠溶液,首先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3)计算废液中氯化钙的质量分数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_______

CaCl2和HClNa2CO3+2HCl=2NaCl+H2O+CO2↑11.1% 【解析】 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的方程式为: CaCO3 +2HCl ==CaCl2+ CO2↑ + H2O ,因此可知反应后的溶液中一定有氯化钙,可能有氯化氢。由图可知开始没生成沉淀说明滤液中有两种溶质,为氯化钙和氯化氢,开始发生的是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氯化钠、水的反应,方程式为Na2CO3+2HC...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仁爱版九年级上册化学 4.2 碳及其化合物 单元检测 题型:单选题

在《二氧化碳的制取》实验中,发生装置需要的玻璃仪器中不包括(  )

A. 锥形瓶 B. 长颈漏斗

C. 长导管 D. 胶头滴管

D 【解析】 二氧化碳的制取实验是将稀盐酸装入分液漏斗,塞入带木塞的锥形瓶中,锥形瓶中装入大理石或石灰石,将反应得到的气体用导管导入集气瓶中,没有用到的玻璃仪器为胶头滴管。故选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仁爱版九年级上册化学 2.3 自然界的水 单元检测 题型:单选题

下列知识整理的内容不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食品保鲜的办法

B.物质与构成的微粒

真空包装一防止氧化而变质

加入干燥剂CaO一防止受潮腐烂

密封保一繁殖受潮、挥发和变质等

铜由原子直接构成

氧气由氧分子构成

氯化钠由Na+和Cl构成

C.日常物质的鉴别

D.化学与社会、生活

硬水和软水一肥皂水

氦气和二氧化碳气一用澄清石灰水

黄金和黄铜一用稀硫酸

降低水硬度方法:煮沸和蒸馏

铵态氮肥不能与碱性物质混用一导致肥效降低

塑料、合金、合成橡胶一属于有机合成材料

A. A B. B C. C D. D

D 【解析】 A、食品真空包装是为了隔绝氧气防止变质;加入氧化钙是为了除去水份,以防受潮变质;密封保存是为了防止受潮、挥发或变质,故选项正确;B、铜是金属单质,是由铜原子构成的;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故选项正确;C、向等量的两种水样中分别加入等量的肥皂水,振荡,泡沫多的是软水,泡沫少的是硬水;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而氮气不能;金不与稀硫酸反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仁爱版九年级上册化学 2.3 自然界的水 单元检测 题型:单选题

下列有关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水资源可以循环利用,没必要担心淡水资源不足

B. 蒸馏水中加入肥皂水,振荡后有较多泡沫产生

C. 矿泉水是纯净物

D. 硬水通过活性炭吸附后可变为软水

B 【解析】 试题A、我国人均水量很少,故要节约用水,错误;B.蒸馏水属于软水,加入肥皂水,振荡后有较多泡沫产生,正确; C.矿泉水是混合物,错误; D.硬水通过加热煮沸可以降低水的硬度,错误。故选B。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西藏2018年中考化学试卷 题型:填空题

安全、正确的操作和良好的习惯是实验成功的保证,请用所学知识填空;

(1)如果不慎将浓硫酸沾到皮肤或衣服上,应立即用大量水冲洗,然后再涂上3%~5%的______(填化学式)溶液;

(2)在蒸发操作中,当蒸发皿中出现___________时,停止加热,利用余热使滤液蒸干;
(3)固体药品通常保存在_____________里;

(4)给烧杯中的液体加热时,应在烧杯底部垫上________。

NaHCO3较多固体广口瓶石棉网 【解析】 (1)将浓硫酸沾到皮肤或衣服上,立即用大量水冲洗进行稀释,但溶液酸碱度不会被稀释到中性,故再涂上3%~5%的碳酸氢钠弱碱性溶液,对人体无害,可将稀释后的硫酸反应掉,故其化学式为NaHCO3。 (2)在蒸发操作中,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利用余热使滤液蒸干,以防因传热不好而发生迸溅。 (3)为了方便取用,固体药品通常保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西藏2018年中考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下列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实验操作的是( )

A. 向一定量NaOH溶液中滴加稀盐酸

B. 向H2SO4和CuSO4的混合溶液中滴加过量NaOH溶液

C. 向足量的锌粉、铁粉中分别加入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硫酸

D. 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足量水

A 【解析】 A、向一定量NaOH溶液中滴加稀盐酸会生成氯化钠和水,反应结束后,氯化钠质量不再增加,继续滴加稀盐酸相当于对溶液进行稀释,故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从零开始变大后减小,选项错误;B、向H2SO4和CuSO4的混合溶液中滴加过量NaOH溶液,氢氧化钠溶液先与H2SO4发生中和反应,生成水和硫酸钠,然后再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絮状沉淀和硫酸钠,故刚开始无沉淀产生,过一段时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江苏省无锡市2018届九年级中考化学试卷 题型:综合题

碳酸钠广泛用于造纸、纺织、玻璃、洗涤剂、肥皂、制革等工业,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吕布兰、索尔维和侯德榜为碳酸钠的工业化生产作出了巨大贡献。

Ⅰ、吕布兰法

1789年,法国医生吕布兰(N.Leblanc,1742—1806)以食盐、浓硫酸,木炭和石灰石为原料,开创了规模化工业制取碳酸钠的先河,具体流程如下:

(1)碳酸钠俗称______。

(2)在高温条件下,②中发生两步反应,其中一步是Na2SO4和木炭生成Na2S和CO,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3)③中“水浸”时通常需要搅拌,其目的是______。

(4)不断有科学家对吕布兰法进行改进,是因为此法有明显不足,请写出一条不足之处______。

Ⅱ、索尔维法

1892年,比利时工程师索尔维发明氨碱法制碳酸钠,又称索尔维法。原理如下:NaCl+CO2+NH3+H2O=NaHCO3↓+NH4Cl,2NaHCO3Na2CO3+CO2↑+H2O。某兴趣小组采用下列装置模拟索尔维法制备碳酸氢钠,进而制得碳酸钠。

实验操作如下:

①关闭K1,打开K2通入NH3,调节气流速率,待其稳定后,打开K1通入CO2;

②待三颈烧瓶内出现较多固体时,关闭K2停止通NH3,一段时间后,关闭K1停止通CO2;

③将三颈烧瓶内的反应混合物过滤、洗涤、低温干燥,并将所得固体置于敞口容器中加热,记录剩余固体质量。

加热时间/min

t0

t1

t2

t3

t4

t5

剩余固体质量/g

未记录

15.3

13.7

11.9

10.6

10.6

请回答下列问题:

(5)饱和NaHCO3溶液的作用是除去CO2中混有的HCl,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6)三颈烧瓶上连接的长颈漏斗的主要作用是______,有同学认为应该在长颈漏斗内放置一团蘸有酸液的棉花,理由是______;关闭K2停止通NH3后,还要继续通一段时间

CO2,其目的是______。

(7)根据实验记录,计算t2时NaHCO3固体的分解率______(已分解的NaHCO3质量与加热前原NaHCO3质量的比值),请写出计算过程。若加热前NaHCO3固体中还存在少量NaCl,上述计算结果将_____(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8)制碱技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把持在英、法等西方国家手中,我国化学工程专家侯德榜先生独立摸索出索尔维法并公布于众,又于1943年创造性地将制碱与制氨两种工艺联合起来,基本消除废弃物的排放,同时生产出碳酸钠和氯化铵两种产品,这就是著名的候氏制碱法。下列认识或理解正确的是______。

①科学认识是在曲折的、艰辛的积累过程中不断进步的;

②“科技兴邦、实业救国”是侯德榜先生回国研究的巨大动力;

③侯氏制碱法大大提高了原料的作用率,它符合当今“绿色化学”的理念。

纯碱Na2SO4+CNa2S+4CO↑加快溶解速率,使Na2CO3充分溶解在水中会有CO气体产生,污染空气NaHCO3+HCl=NaCl+ CO2↑+H2O控制瓶内的气压与外界大气压一致吸收氨气、防止污染空气使氨气充分反应24.2%(过程略)偏小①②③ 【解析】 (1)碳酸钠俗称纯碱。(2)根据题意,反应物是Na2SO4和木炭,生成物是Na2S和C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SO4+...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仁爱版九年级上册化学2.2氧气练习题 题型:单选题

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 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溶液由紫色变为红色

B. 铁丝在空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

C.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雾

D. 涤纶和羊毛点燃时都可闻到烧焦羽毛的气味

A 【解析】 试题分析∶A..二氧化碳遇水生产酸,故A正确。B.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故B错误。C.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故C错误。D羊毛点燃时可闻到烧焦羽毛的气味,.涤纶不可,故D错误。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