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下列四个图象中,能正确表示对反应变化关系的是( )
A.
向一定量稀盐酸中加水稀释
B.
一定温度下,向不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钾
C.
加热一定量的高锰酸钾固体
D.
向盐酸和氯化镁的混合溶液中加氢氧化钾溶液
【答案】D
【解析】解:A、向一定量的稀盐酸中加水稀释时溶液不可能显中性或碱性,溶液的pH值不可能等于或大于7,故A错误;B、不饱和硝酸钾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不为0,所以图象起点不应在坐标轴的原点,而是在y轴上,故B错误;
C、锰元素的质量不变,随着反应的发生,氧气的质量不断增大,固体质量不断减小,锰元素的质量分数应该不断增大,故C错误;
D、在盐酸和氯化镁的混合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钾溶液,盐酸先与氢氧化钾反应,等盐酸消耗尽,氯化镁与氢氧化钾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故开始没有沉淀,过一段时间再出现沉淀,故D正确;
故选:D.
【考点精析】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关知识,掌握饱和与不饱和的判断方法:看有无不溶物或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溶解,以及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的理解,了解①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变化,不适用于物理变化;②不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及不是生成物的物质质量不能计入“总和”中;③要考虑空气中的物质是否参加反应或物质(如气体)有无遗漏.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一定条件下,在一个密闭容器内发生某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物质 | a | b | c | d |
反应前物质质量/g | 18 | 1 | 2 | 32 |
反应后物质质量/g | 待测 | 26 | 2 | 12 |
A.c物质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B.待测数据是23
C.参加反应的a、d的质量比为4:1
D.该反应的基本类型为化合反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某研究小组对自动充气气球(示意图如图1)进行下列探究.
[查阅资料]该气球充气原理是:通过挤破液体包,使液体与白色粉末接触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实现气球自动充气.
(1)为检验气体是二氧化碳,可选用(填试剂名称).
(2)探究一:液体包内溶液酸碱性的探究
室温时,用pH试纸测得溶液的pH=3,则该溶液呈性.
(3)探究二:白色粉末成分的探究
[猜想与假设]甲同学认为是碳酸钙;乙同学认为是碳酸钠;丙同学认为是碳酸氢钠.
[设计并进行实验]
将少量白色粉末放入水中搅拌,固体全部溶解,说明甲同学的猜想(填“正确”或“不正确”).
(4)室温时,分别向盛有碳酸氢钠、碳酸钠和白色粉末样品的锥形瓶中注入等体积、足量的10%盐酸(装置如图2),记录如表:
实验编号 | 锥形瓶内物质 | 最终得到CO2体积/mL | |
名称 | 质量/g | ||
① | 碳酸氢钠 | 0.10 | V1 |
② | 碳酸钠 | 0.10 | V2 |
③ | 白色粉末 | a | V3 |
实验①的化学方程式为;表中a=;V1V2(填“>”、“<”或“=”).
(5)[分析并得出结论]
如何从上表中获取证据并得出结论?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早在西汉时期的《淮南万毕术》中就记载“曾青得铁则化为铜”,成为现代湿法冶金的先驱.现有含1.6kg硫酸铜的工业废液,加入铁粉回收铜,请计算:
①硫酸铜中铜元素的质量分数.
②理论上与硫酸铜反应消耗铁粉的质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某同学用25℃的水溶解一定量的NaCl,充分搅拌后发现杯底还有部分NaCl没有溶解.该同学又用酒精灯加热溶液至60℃,固体全部溶解.加热前后,以下各量没有发生改变的是( )
A. 溶液质量 B. 溶质质量 C. 溶剂质量 D. 溶质质量分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某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溶剂的质量一定变小 B. 溶质的质量可能不变
C. 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变大 D. 溶液的质量一定变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已知A、B、C、D、X、Y、Z均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相互关系如图所示,“→”表示转化关系,“﹣”表示相互之间能反应(部分反应物、
生成物以及反应条件省略).其中,X是应用最广泛的金属;Y可用作食品干燥剂;C的溶液呈蓝色,可用于配制农药波尔多液;B、D所属物
质类别相同,D俗称烧碱.请回答下列问题:
(1)D的化学式是 .
(2)反应①属于(填“放热”或“吸热”)反应;若Z为二氧化碳,则反应②的现象为 .
(3)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与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已知在化学反应:3A = 2B + C中,24g A与6g D混合后完全反应生成16 g B,则B和C的相对分子质量比是
A.2∶1 B.8∶7 C.1∶1 D.4∶7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