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3分)在一烧杯中盛有21.4g Na2CO3和NaCl组成的固体混合物。向其中逐渐滴加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稀盐酸。放出气体的质量与所滴入稀盐酸的质量关系曲线如图所示,请根据题意回答问题:(1)当滴加稀盐酸至图中B点时,烧杯中溶液的
pH  7(填 >、=或<)。
(2)当滴加稀盐酸至图中A点时,烧杯中为不饱和溶液(常温),通过计算求出其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1)< (2)24.2%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可知,在向烧杯中盛有的 Na2CO3和NaCl的混合物中滴加稀盐酸时,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而盐酸与氯化钠不反应。
(1)由图示可知,当滴加稀盐酸至图中A点时,反应已完全,故滴加稀盐酸至图中B点时,盐酸有剩余,盐酸是酸pH值<7,故烧杯中溶液的pH值<7。
(2)根据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HCl的质量,列出比例式,就可计算出参加反应的碳酸钠的质量、反应生成的氯化钠的质量和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进而计算出溶质质量和溶液质量,然后根据溶质质量分数=×100%计算即可。
解:设参加反应的碳酸钠的质量为x,反应生成的氯化钠的质量为y,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z
Na2CO3 + 2HCl ═ 2NaCl + CO2↑+ H2O
106     73     117     44
x    73g×10%    y      z
106:73= x:73g×10%,解之得x=10.6g
73:117=73g×10% :y,解之得y=11.7g
73: 44=73g×10%:z,解之得z=4.4g
烧杯里不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11.7g+(20.4g-10.6g)=21.5g,
烧杯里不饱和溶液的质量为:20.4g+73g-4.4g=89g,
则烧杯里不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100%≈24.2%
答:其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4.2%
考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点评:此题是关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题,主要是利用图表及反应方程式来分析和解决化学计算中的有关问题,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识图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找出相关的化学反应,并依据已知量对未知的应求量进行求解计算。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为研究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三位同学分别做了如下实验:
实验一:称取镁条,点燃,待反应结束后,再称量;
实验二:将盛有稀盐酸的小试管放入装有锌粒的烧杯中,称量,然后将盐酸与锌粒接触,充分反应(锌+稀盐酸→硫酸锌+氢气)后再称量.
实验三:将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放入盛有硫酸溶液的烧杯中,称量,然后设法使两种溶液混合,充分反应后再称量.2NaOH+CuSO4═Na2SO4+Cu(OH)2
三位同学的实验数据如下:
实验编号 实验一 实验二 实验三
反应前 4.8g 112.4g 118.4g
反应后 8.0g 110.4g 118.4g
(1)从实验数据上看,这三个实验中,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实验一:
增大
增大
,实验二:
减小
减小
,实验三:
不变
不变
(填“增大”、“减小”、“不变”)
(2)在三个实验中,实验
正确地反映了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造成其它二个实验结果错误的原因分别是
实验一反应前的质量总和还应包括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实验二测定的生成物质量中少了另一种生成物氢气的质量
实验一反应前的质量总和还应包括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实验二测定的生成物质量中少了另一种生成物氢气的质量

(3)由此可得出结论:用实验研究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时,必须在
封闭
封闭
体系中进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某化学兴趣小组在化学实验室发现一瓶没有标签的淡黄色粉末,同学们对探究该粉末产生浓厚兴趣,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探究活动.
提出问题  这种淡黄色粉末是什么?有什么性质和用途?
查阅资料  ①硫是淡黄色粉末,不溶于水;
②过氧化钠(Na2O2)是淡黄色粉末,溶于水并能与水反应,“载人宇宙飞船或潜水艇中一般都要安装盛放过氧化钠(Na2O2)颗粒的装置”
猜想与探究
猜想:淡黄色粉末可能是:a.硫;b.过氧化钠;c.硫和过氧化钠的混合物.
实验与结论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猜想 在一支洁净的试管中加入适量的上述淡黄色粉末,再加入足量的蒸馏水,充分振荡
固体粉末全部溶解
固体粉末全部溶解
猜想a、c不成立,猜想b成立.
提出问题  过氧化钠是否为一种制氧剂?与人呼出的哪种气体发生反应?
提出猜想  过氧化钠与人呼出的N2或CO2或水蒸气反应并生成氧气.
进行实验
实验Ⅰ:验证过氧化钠与氮气反应并生成氧气.    王轩同学设计如图Ⅰ所示装置:
(1)实验现象及结论:观察到
燃着的木条熄灭
燃着的木条熄灭
现象,判断过氧化钠与氮气没有发生反应.
实验Ⅱ:验证过氧化钠与水蒸气反应并生成氧气.   华宇同学设计了如下图所示装置
(2)其中A装置的作用是
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3)实验现象及结论: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查阅资料知道:过氧化钠与水蒸气生成了氧气和一种常见碱,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Na2O2+2H2O=4NaOH+3O2
2Na2O2+2H2O=4NaOH+3O2

实验Ⅲ:验证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并生成氧气.
李杰在老师的指导下也设计了如图Ⅱ所示装置.(不考虑稀盐酸的挥发)
(4)实验记录
实验操作 主要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及解释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向装置中加入药品.
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向A
装置中缓慢加入稀盐酸.
A装置中观察到的现象有
有大量的气泡产生
有大量的气泡产生

C装置中有气泡出现.
A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CO3+2HCl=CaCl2+H2O+CO2
CaCO3+2HCl=CaCl2+H2O+CO2

C装置作用是
除去没有反应的二氧化碳
除去没有反应的二氧化碳
一段时间后用带火星的木条在D内进行检验. 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并生成氧气.
实验反思
(1)张红同学对实验Ⅲ的设计提出疑问:该实验不能证明二氧化碳与过氧化钠确实发生了反应,你认为他的理由是
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中含有水蒸气
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中含有水蒸气
.请你回答如何改进该实验
在A和B之间增加一个装有浓硫酸的装置
在A和B之间增加一个装有浓硫酸的装置

(2)王兵同学查阅资料后知道实验Ⅲ中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氧气,他称取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充分反应后的固体剩余物质21.5g,加入到盛有足量稀盐酸的烧杯中,并不断用玻璃棒搅拌.反应过程用精密仪器测得烧杯内混合物的质量(m)与反应时间(t)关系如图Ⅳ所示(不考虑实验过程中其它因素的影响).
请计算碳酸钠的质量分数:
98.6%
98.6%
.(写出计算过程,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2012?连云港)一化学兴趣小组对某月饼包装盒中的“脱氧剂”很好奇,他们观察到“脱氧剂”外包装标注的成分为铁粉、活性炭和氯化钠,打开发现灰黑色的固体中还夹杂着少量红棕色粉末.
【资料获悉】铁系“脱氧剂”的作用原理是利用铁能被氧气氧化,从而达到除氧保鲜的目的.
【教师指导】铁被氧气氧化最终产物为红棕色的Fe2O3(其他产物忽略不计).
【探究目的】小组同学欲探究该“脱氧剂”是否已经失效(即单质铁是否已经完全被氧化),并测定各成分的质量分数,设计了以下探究实验.
【实验探究】
步骤1:小刚用磁铁接近样品,发现磁铁吸引了部分黑色固体.
步骤2:称取10.00g样品与一烧杯中,加足量水充分搅拌溶解后,过滤,将滤渣洗涤、干燥、称得其质量为7.28g.
步骤3:按如下装置,将得到的7.28g固体与足量稀硫酸反应,用电子秤称得反应前后总质量差为0.15g.

步骤4:将锥形瓶中反应后的液体过滤,并将滤渣洗涤、干燥后,称得其质量为1.20g.
【交流讨论】
(1)由步骤1得出的结论是
样品中含有单质的铁
样品中含有单质的铁

(2)步骤2目的是
溶解样品中氯化钠
溶解样品中氯化钠
,检验该滤液中溶质的方法是
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溶质为氯化钠
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溶质为氯化钠

(3)步骤3中仪器A的名称为
分液漏斗
分液漏斗

小明认为0.15g差值即为H2的质量,并由此计算出样品中单质铁的质量为4.20g.
小华提出在装置的a导管处应该再连接一个盛有碱石灰的干燥管,他这样做的理由是
防止氢气排出时带出一部分水,使得氢气质量增加,减少对氢气质量的测定产生的误差
防止氢气排出时带出一部分水,使得氢气质量增加,减少对氢气质量的测定产生的误差

(4)如果步骤4中滤渣没有经过洗涤,则称得的质量
1.20g(填“>”或“=”或“<”)
【教师指导】样品在稀硫酸中除了Fe、Fe2O3分别能与稀硫酸反应外,还存在反应:Fe+Fe2(SO43=3FeSO4.因此,小明用产生H2的质量计算样品中铁的质量不合理.实际上,样品中单质铁的质量应该是与酸反应消耗的铁和与Fe2(SO43反应消耗铁的质量总和.
【学生实验】小红将步骤3的装置进行了改进,重新称取10.00g样品进行实验,并准确测得固体与足量稀硫酸反应前后总质量差为0.14g.
【数据处理】由于反应过程较复杂,小组同学在老师的帮助下,推算出与Fe2(SO43反应消耗铁的质量为0.56g.
【请你参与】
(1)写出Fe2O3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请根据以上数据,计算该样品中各成分的质量分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小东和小明收集了两个形状、大小、轻重和硬度均不同的易拉罐,如图1所示.他们很想知道每个易拉罐的材料成分,于是展开了以下探究过程.
提出猜想:图示易拉罐是铁罐或铝罐.
小东实验:小东设计了两个实验方案,用于判断易拉罐的材料成分.
(1)将两个易拉罐碎片放入烧杯,加入等量等浓度的盐酸,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Fe+2HCl=FeCl2+H2
Fe+2HCl=FeCl2+H2
2Al+6HCl=2AlCl3+3H2
2Al+6HCl=2AlCl3+3H2

(2)将两个易拉罐裁成条状放入试管中,加入等量等浓度的硫酸铜溶液.
小明认为小东的实验不可行,其原因是
Al、Fe都可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置换出金属铜
Al、Fe都可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置换出金属铜
,铝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现象是
铝表面有紫红色物质生成,溶液由蓝色变为无色
铝表面有紫红色物质生成,溶液由蓝色变为无色

小明实验:小明做了两个实验,确定了易拉罐的材料成分.
(3)取来两罐饮料,分别用磁铁吸一下,A能被吸引,B不能;
(4)将两个易拉罐加热、擦掉表面油漆,露出灰黑色金属表面,用刀在金属表面刻出划痕,然后裁成条状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如图2所示,放置一段时间后,A表面有红色物质生成,其原因是
在潮湿的空气中铁易生锈
在潮湿的空气中铁易生锈
;B表面无明显变化,其原因是
铝易与氧气反应,表面生成致密氧化膜,阻止铝进一步反应
铝易与氧气反应,表面生成致密氧化膜,阻止铝进一步反应

实验结论:A罐和B罐材料依次为
铁、铝
铁、铝

实验反思:小明运用自己所做的实验(3)即可证明A、B分别是哪种金属材料,比较(3)和(4),实验(3)的优点是
操作简单,节省药品
操作简单,节省药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为研究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三位同学分别做了如下三个实验.
实验一:称量镁条,点燃,待反应结束后,再称量;
实验二:将盛有稀盐酸的小试管放入装有锌粒的烧杯中,称量,然后将盐酸与锌粒接触,充分反应后再称量;
实验三:将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放入盛有硫酸铜溶液的烧杯中,称量,然后设法使两种溶液混合,充分反应后再称量.三位同学得到的实验数据如表:
编号 实验一 实验二 实验三
反应前 4.8g 112.6g 118.4g
反应后 8.0g 112.4g 118.4g
(1)从表面上看,这三个实验中,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填“增大”“减小”或“不变”):实验一
 
;实验二
 
;实验三
 

(2)造成上述结果的原因分别是
 

(3)在三个实验中,实验
 
能直接反映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由此可得出结论:用实验研究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时,必须在
 
体系中进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