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煤炉上放一大盆水,就可防止煤气中毒
B.因为CO2过量能引过温室效应,所以在大气中越少越好
C.室内有煤气泄漏,应立即关闭阀门并打开排风扇通风
D.到溶洞探险(可能含较多二氧化碳)用火把照明比手电筒照明好

分析 A、根据一氧化碳难溶于水进行分析;
B、根据二氧化碳是植物光合作用的验证原料进行分析;
C、根据室内有煤气泄漏,应立即关闭阀门并打开排风扇通风,可能引起煤气爆炸进行分析;
D、根据二氧化碳不具有助燃性进行分析.

解答 解:A、一氧化碳难溶于水,所以煤炉上放一大盆水,不能防止煤气中毒,故A错误;
B、二氧化碳是植物光合作用的验证原料,所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不是越少越好,故B错误;
C、室内有煤气泄漏,应立即关闭阀门并打开排风扇通风,可能引起煤气爆炸,故C错误;
D、二氧化碳不具有助燃性,用火把照明可以检验溶洞中的氧气含量,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 化学来源于生产生活,也必须服务于生产生活,所以与人类生产生活相关的化学知识也是重要的中考热点之一.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2.下面化学符号中的数字“2”的意义.(用序号填空)
A.2H    B.CO2 C.2CH4 D.Mg2+E.$\stackrel{+2}{Ca}$
(1)表示分子个数的是C;
(2)表示原子个数的是A;
(3)表示化合价数的是E;
(4)表示离子所带电荷数的是D;
(5)表示一个分子中所含原子个数的是B.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3.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时要遵循质量守恒定律.甲、乙、丙、丁四组同学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了质量守恒定律.

(1)甲组研究了反应:2H2+O2$\frac{\underline{\;点燃\;}}{\;}$2H2O,他们从该反应中获取的信息有:
①该反应的反应物是氢气和氧气;
②该化学反应的条件是点燃;
③在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和原子个数不变;
④反应的生成物是水;⑤2个氢气分子和1个氧气分子化合生成2个水分子.
(2)乙、丙两组同学分别设计了如下实验,如图1中试剂混合前后物质的总质量分别表示为m(前)、m(后).
请根据图1所示回答:
①乙组实验中,m(前)>m(后),原因是二氧化碳气体逸出,若所用试剂不变,改进的方法是将烧杯改成密闭容器;
②丙组实验中,m(前)=m(后),乙组同学认为该实验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原因是质量守恒定律研究的是化学反应,而丙组中的物质不能发生化学反应.
(3)丁组同学研究了物质W的组成.一定条件下,W在密闭容器内发生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图2所示:
其中,x=52g,W的化学式是C2H6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0.小明某天早餐所摄入的主要食物有:①面包②牛奶③苹果④鸡蛋⑤黄油.其中富含蛋白质的是(  )
A.①②B.②⑤C.②④D.①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7.a、b  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15℃时,a、b 的溶解度均为20g
B.加水或升温均可使b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C.将 30℃时a的饱和溶液降温至 15℃,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
D.分别向100g 水中加入 20ga和b,升温至 30℃,所得溶液均为饱和溶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6.把X、Y、Z三种金属分别浸入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硫酸中,Y表面有气泡产生,X、Z表面无明显变化;把Z金属浸入X的硝酸盐溶液中,Z表面析出X.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由强到弱的是(  )
A.Y、Z、XB.X、Y、ZC.X、Z、YD.Z、Y、X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3.下列概念中,前者一定包括后者的是(  )
A.化合反应 氧化反应B.氧化反应 缓慢氧化
C.混合物 纯净物D.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0.为测定13.5g铝片的纯度,进行了以下实验:
取240g稀硫酸平均分成6等分,把该铝片依次投入到各分稀硫酸中,实验结果如表所示:
 次数 1 2 6
稀硫酸的质量(g)  40 40 4040  4040 
 生成H2的质量(g) 0.3 0.60.9  1.2 m1.2 
请计算:(1)m的数值是1.2;
       (2)铝片中铝的质量分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1.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常温下金属都是固体
B.铝比铁抗腐蚀能力强,铝没有铁活泼
C.青铜、生铁、焊锡均属合金
D.木炭和ZnO在高温条件下不能反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