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9. 小明和小艳在实验室配制石灰水时,小明将两药匙熟石灰样品放入小烧杯中,向其中加入一定量的蒸馏水,充分搅拌后发现烧杯底部仍有不溶性的固体,于是他认为熟石灰样品已经变质。小艳同学不同意他的判断,你认为小艳同学的理由是 。针对该熟石灰样品的成分同学们展开了讨论,请你参与讨论并完成实验报告。

【提出问题】熟石灰样品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作出猜想】甲同学猜想是Ca(OH)2;乙同学猜想是CaC03;你认为是  。

【实验与结论】请你通过实验验证你的猜想。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取少量的熟石灰样品于烧杯中,加适量的水充分溶解 后过滤

②向滤液中加入适量溶液

③向滤出固体中加入适量 溶液


.

猜想正确

【拓展与应用】小组同学反思了熟石灰变质的原因,认识到实验室熟石灰应 保存。

9. 氢氧化钙微溶于水   Ca(OH)2和CaC03   无色酚酞  稀盐酸   溶液变红   有气体生成密封

题目来源:2016长江作业本同步练习册化学九年级下册人教版 > 常见的碱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6. 溶解度可表示物质溶解性的大小。

(1) 右下图是甲、乙、丙二种固体物质(均不含结晶水) 的溶解度曲线。

① 20°C时,甲的溶解度       (填“〉”“〈”或“ = ”) 乙的溶 解度。 

② 40°C时,乙和丙       (填“能”或“不能”) 形成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饱和溶液。

③ 20°C时,三个烧杯中分别盛有相同质量的甲、乙、丙的饱和溶液,各加人等质量的对应固体,并升温至50°C.请填 写下表。

烧杯中的溶质

烧杯中固体的变化

 

固体逐渐减少至全部溶解

 

(2) 气体的溶解度也有一定的变化规律。

 

① 打开可乐瓶,逸出大量气泡。由此可见,压强越 小,CO2的溶解度越       。为增大CO2的溶解 度,可采用的一种方法是       。 

② 不同温度下,氧气的溶解度随压强的变化如右图所示,

图中A对应的温度为40°C.则对应的温度      

 

a.大于40°C    b.小于40°C    c.无法确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14.(11分) 金属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研究金属的性质可以更好地利用金属。

(1) 铝、铁、铜是常见金属。下列生活用品中,主要利用金属导热性的是 。

①铁制水龙头②铜制火锅③铝制易拉罐

(2) 为了达到“收旧利废节能减排”的目的,可以从含有金属镁、铁、铜的粉末中,分离和提取出重要化工原料MgS04和有关金属,实验过程如下:

请回答:

① 金属A是 ,金属B是 。

② 操作a的名称是 。

③ 写出步骤②所涉及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

④ 实验步骤②中除了加入硫酸铜溶液外,还可选用的试剂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15. 下列措施不能使饱和的氯化钠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的是 (   )

    A.蒸发溶液中的水分,并降温至原来温度

   B. 升高溶液的温度

    C.向溶液中加人同温不饱和氯化钠溶液

   D. 向溶液中加人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5.从反应原理和产物纯度两个角度考虑,下列制取Fe2(S04) 3溶液的方案中,最佳的是

   A. 过量的Fe粉与稀硫酸反应,过滤

   B. 过量的Fe203与稀硫酸反应,过滤

    C.过量的稀硫酸与Fe203反应

   D. 过量的Fe粉与CuS04溶液反应,过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4. 下列鉴别或判断方法不正确的是 ()

   A. 用稀盐酸区分氢氧^^钠  溶液和澄清石灰水

   B. 用稀硫酸区分木炭粉和氧化铜粉末

   C. 用稀盐酸判断氢氧化钠是否变质

   D. 用紫色石蕊溶液区分氯化钠溶液和稀盐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4. 向盛有酚酞和NaOH溶液的烧杯中滴加稀硫酸,直至溶液呈无色。为探究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组成,所选试剂不正确的是 ()

   A. 稀盐酸   B. 锌粒   C. 碳酸钠溶液   D. 紫色石蕊溶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4. 多吃蔬菜、水果有益健康,主要原因是蔬菜、水果中富含人体需要的 ()

   A. 油脂   B. 淀粉   C. 蛋白质   D. 维生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2. 某品牌饼干中含有钠、钙、铁、锌、钾、碘等人体所需元素,其中属于微量元素的是 ()

A.钾   B. 钙   C. 钠    D.铁、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