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课上,老师在一瓶充满CO2软塑料瓶中加入适量NaOH溶液,振荡,发现软塑料瓶变瘪。针对这一有趣的现象,同学们发表自己的见解,请参与其中,并完成下列问题。
(1)小亮同学该现象说明了CO2和NaOH确实发生了反应。塑料瓶变瘪的原因是_____,二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小芳同学提出了质疑,她认为上述实验不足以证明CO2和NaOH确实发生了反应,其原因是_____。
(2)要证明一个反应是否发生,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思考。
①证实反应物减少。我思考后,设计了如图所示的甲、乙对照实验,该实验需要控制的变量有_____,实验现象是_____。
②证实有新物质生成。小霞同学为证明有碳酸钠生成,设计如下实验方案,我们帮她完成。
实验步骤和方法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
方案一 | _____ | CO2和NaOH确实发生了反应 | |
方案二 | _____ | _____ |
写出方案二中所涉及的反应化学方程式_____。
(3)由此探究,我得到的启示是_____。(写出一点即可)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湖南省长沙市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将一定质量的a、 b、c、d四种物质放入一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反应一段时间,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物质 | a | b | c | d |
反应前的质量(g) | 6.4 | 3.2 | 4.0 | 2.8 |
反应后的质量(g) | 1.2 | x | 7.2 | 2.8 |
A.反应中a和c的质量比为13:8
B.d一定是催化剂
C.上表中x=2.0
D.该反应是化合反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湖南省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下学期第四次月考化学试卷 题型:填空题
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请回答以下生活中的问题:
(1)某学校的营养早餐配料:小麦粉、白砂糖、花生油、鸡蛋、食盐、碳酸氢铵、苯甲酸钠,该配料中富含油脂的物质是________。
(2)当衣服上粘有油脂时,可以用洗衣粉除去,其去污原理是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湖南省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下学期第四次月考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下列有关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具有对应关系的是
A.石墨具有导电性,可用于制铅笔芯
B.Ca(OH)2微溶于水,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
C.N2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作保护气
D.NaCl溶液有咸味,可用于配制生理盐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明德集团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下学期5月月考化学试卷 题型:填空题
根据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回答问题:
(1)图A、B、C、D四种粒子共表示____种元素。
(2)E中当X=8时,该粒子与A粒子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20年山东省枣庄市中考模拟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从微观构成方面来看,稀盐酸、稀硫酸中因为含有相同的某种微粒而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下列变化不能体现不同酸溶液相似的化学性质的是( )
A.稀硫酸能与氯化钡反应
B.稀盐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
C.稀硫酸能与氢氧化钠反应
D.稀盐酸能与碳酸盐反应产生二氧化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江西省上饶市玉山县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卷 题型:计算题
为了测定某矿山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取石灰石样品与足量稀盐酸在烧杯中反应(假设石灰石样品中杂质不与稀盐酸反应也不溶于水).有关数据如下表:
反应前 | 反应后 | ||
实验数据 | 烧杯和稀盐酸的质量 | 石灰石样品的质量 | 烧杯和其中混合物的质量 |
150g | 12g | 157.6g |
(1)反应中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多少?
(2)求该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江西省上饶市玉山县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B.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
C.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雾
D.本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甘肃省张掖市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下列图中所示的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
A.取用大理石 B.加热液体
C.测定溶液的pH D.稀释浓硫酸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