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20.小王同学的化学笔记上有如下记录,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
A.配平化学方程式的依据是质量守恒定律
B.化学反应发生时,不一定能观察到明显的现象
C.在化学反应中,只有燃烧反应才能放出热量
D.燃烧能生成二氧化碳的物质一定含有碳元素

分析 A、根据书写化学方程式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化学反应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化学反应时的能量变化,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解:A、书写化学方程式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配平化学方程式的依据是质量守恒定律,故选项说法正确.
B、化学反应发生时,不一定能观察到明显的现象,如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时,无明显变化,故选项说法正确.
C、在化学反应中,不是只有燃烧反应才能放出热量,如氧化钙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故选项说法错误.
D、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燃烧能生成二氧化碳的物质一定含有碳元素,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化学反应的现象、化学反应时的能量变化、质量守恒定律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9.白磷是一种有毒的化学物质,应当存放在贴有下列哪个标识的药品柜里(  )
A.B.C.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多选题

11.二氧化硫气体是造成酸雨的主要物质.为了探究二氧化硫能与水反应生成具有酸性的物质,四位同学设计了如下一组实验:取几朵用石蕊试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的纸花,按下图进行实验,观察纸花颜色的变化.下列有关的说法,你认为正确的是(  )
A.小雨同学认为:实验Ⅰ中喷稀醋酸紫色小花变红,是为了证明酸性物质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B.小军同学认为:实验Ⅱ喷水是多余的
C.小涛同学认为,若实验Ⅲ中的紫色小花变红,则证明假设成立
D.小芳同学对实验方案提出了质疑,她认为还需补充一个实验才能使探究活动获得成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8.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正确的是CD
A.硫:发出淡蓝色火焰,放热,生成刺激性气体
B.红磷:产生白雾,放出大量的热
C.木炭: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D.铁丝: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热,生成黑色固体
请写出上述四个化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S+O2$\frac{\underline{\;点燃\;}}{\;}$SO2;4P+5O2$\frac{\underline{\;点燃\;}}{\;}$2P2O5;C+O2$\frac{\underline{\;点燃\;}}{\;}$CO2;3Fe+2O2$\frac{\underline{\;点燃\;}}{\;}$Fe3O4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5.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放出大量热,集气瓶底部加入少量水的原因是:燃烧生成的高温熔融物溅落炸裂瓶底;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发出蓝紫色火焰,放出大量的热,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集气瓶底部放入少量水的原因是:吸收二氧化硫气体,防止污染空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5.水、二氧化碳和氧气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有关实验装置如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甲装置中,b处产生的气体是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frac{\underline{\;通电\;}}{\;}$2H2↑+O2↑;
(2)乙装置中,仪器c的名称是集气瓶;将白色纸花用紫色石蕊试液喷湿后放入c中,观察到纸花变为红色;
(3)丙是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装置,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Fe+2O2$\frac{\underline{\;点燃\;}}{\;}$Fe3O4,小明同学在实验时没有见到火星四射的现象,其原因可能有铁丝生锈;或氧气不纯;或铁丝太粗;或铁丝实验前没有打磨干净;或没有待火柴将即燃烧尽时伸入集气瓶等等(说出一种即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2.物质的构成与变化
现有以下6个变化:
①在点燃的条件下,氢气在氧气中燃烧;    ②给水通直流电;      ③锌加入稀硫酸溶液中;
④氢氧化钠溶液跟稀盐酸混合;            ⑤冷却硝酸钾热饱和溶液析出硝酸钾晶体;
⑥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核反应,铀235裂变产生碘131.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探究化学变化的规律始终是化学科学的核心任务.化学变化也叫化学反应,在上述化学反应中,属于分解反应的有②,属于复分解反应的有④.
(2)我们知道,能直接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物质之所以发生化学反应,从微观的角度看,是因为反应物的微粒之间在一定条件下发生有效的相互作用,使微粒的结构发生改变,或微粒重新排列组合,宏观上表现为生成了新的物质.
在反应①中,发生有效的相互作用的微粒是(写出微粒的符号)H2和O2.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为Zn+H2SO4=ZnSO4+H2↑,
发生有效的相互作用而促使反应发生的微粒是(写出微粒的符号)H+和Zn,微粒的转化过程是锌原子失去电子,变成锌离子,氢离子得到电子变成氢原子,两个氢原子结合生成一个氢分子.
在反应④中,发生有效的相互作用而促使反应发生的微粒是(写出微粒的符号)H+和OH-
③和⑥两个变化的实质是否相同?不同.为什么?③是化学变化,原子核(元素和原子的种类)不变;⑥是核变化,原子核(元素和原子的种类)发生改变.
(3)根据化学反应是放出热量还是吸收热量,将化学反应分为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在上述化学变化中,反应④属于放热反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9.如图1是“△△牌发酵粉”的部分信息,课外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其进行了如下探究(请你完成相应填空):

【查阅资料】
(1)酒石酸是一种易溶解于水的固体有机酸;
(2)发酵粉能够使面团松软、发泡是因为发酵粉产生了CO2所致;
(3)Na2CO3受热不分解.
【提出问题】NaHCO3在发酵粉加水或加热时如何产生CO2
【猜想】
甲.…
乙.酒石酸与NaHCO3在溶液中反应产生CO2
丙.NaHCO3加热产生CO2
【实验探究】
(1)小明同学取少量NaHCO3粉末于试管中,加入适量水,无气体产生,从而否定  了猜想甲,则猜想甲是NaHCO3遇水产生二氧化碳.小明又将酒石酸溶液和NaHCO3溶 液混合,产生了CO2,从而验证了猜想乙,说明了NaHCO3具有的性质之一是与某些酸反应产生CO2
(2)小英同学为探究猜想丙设计了图2所示的实验装置:
小英另取适量NaHCO3粉末加入a试管中,加热,观察到a试管口有水生成,b试管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b试管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CO2=CaCO3↓+H2O.持续加热直至两支试管均不再发生变化时,发现a试管中仍残留有较多白色固体粉末,向该粉末中滴加稀盐酸,有CO2产生,说明该粉末是Na2CO3
【小结】
NaHCO3在发酵粉中产生CO2的条件是加水或加热;NaHCO3受热发生变化的化学方程式为2NaHCO3$\frac{\underline{\;\;△\;\;}}{\;}$Na2CO3+CO2↑+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0.用如图装置可以探究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浸有紫色石蕊试剂的棉花会变红
B.利用粗钢丝能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C.在导气管出口处放燃着的木条,木条会立即熄灭
D.能验证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