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题目】某实验小组同学在探究二氧化碳性质实验时,将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开始看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继续通入二氧化碳结果又变澄清。小组同学查阅资料发现是因为沉淀CaCO3转变成了溶于水的Ca(HCO3)2,所以浑浊又变澄清,该小组同学对长时间向液中通入CO2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组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提出问题)一定量CO2NaOH溶液反应后溶质组成是什么?

(查阅资料)

开始通入CO2CO2与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入过量CO2,继续反应的方程式:Na2CO3+CO2+H2O=2NaHCO3

③Ca(OH)2NaCO3NaHCO3均能反应且有白色沉淀生成;

较稀的CaCl2液能与Na2CO3溶液反应,而与NaHCO3液不反应;

⑤NaHCO3溶液显碱性。

(提出猜想)

I.溶质为NaOHNa2CO3

.溶质为____________

.溶质为Na2CO3NaHCO3

.溶质为NaHCO3

(设计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用玻璃棒蘸取反应后溶液,滴在pH试纸上

pH=9

该溶液显碱性

(2)取反应后溶液少许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过量的___________

有白色沉淀生成

猜想不成立

(3)将步骤(2)所得的混合物过滤,向滤液中滴加足量的__________,振荡

迅速冒气泡

猜想_____成立

(讨论交流)

有同学提出,实验步骤(1)是多余的。你认为该实验设计是否需要?___________(填“需要”或“不需要”)

(反思应用)

清石灰水变浑浊后再通入二氧化碳又会变澄清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化学方程式)

【答案】2NaOH+CO2===Na2CO3+H2O Na2CO3 较稀的CaCl2溶液 稀盐酸 不需要 CaCO3+CO2+H2O==Ca(HCO3)2

【解析】

查阅资料:

CO2NaOH溶液反应产生碳酸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

提出猜想:

根据通入少量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2NaOH=Na2CO3+H2O,通入过量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CO2+H2O2NaHCO3可作出如下猜想:溶质为NaOHNa2CO3;溶质为Na2CO3;溶质为NaHCO3Na2CO3;溶质为NaHCO3。猜想Ⅱ.溶质为Na2CO3

设计实验:

根据“较稀的CaCl2溶液能与Na2CO3溶液反应,而与NaHCO3溶液不反应”可知,若猜想IV不成立,则溶液中不存在NaHCO3,加入较稀的CaCl2溶液产生沉淀;较稀的CaCl2溶液能与Na2CO3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氯化钠,步骤(2)中加入了过量的较稀的CaCl2溶液,步骤(2)所得的混合物中没有碳酸钠,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所以将步骤(2)所得的混合物过滤,向滤液中滴加足量的盐酸振荡,迅速产生气泡,步骤(2)所得的混合物中存在碳酸氢钠,猜想Ⅲ成立。因此: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用玻璃棒蘸取反应后溶液,滴在pH试纸上

pH=9

该溶液显碱性

(2)取反应后溶液少许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过量的较稀的CaCl2溶液

有白色沉淀生成

猜想IV不成立

(3)将步骤(2)所得的混合物过滤,向滤液中滴加足量的盐酸振荡

迅速冒气泡

猜想Ⅲ成立

讨论交流:

氢氧化钠溶液、碳酸钠溶液、碳酸氢钠溶液都是显碱性溶液,都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实验步骤(1)是多余的,该实验设计是不需要;

反思应用: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后再通入二氧化碳又会变澄清的原因是沉淀CaCO3转变成了溶于水的Ca(HCO)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CO2+H2O==Ca(HCO3)2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pH试纸测得某地雨水的pH5.2

B. 5g某物质完全溶解于95g水中,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是5%

C. 向某无色溶液中滴入石蕊试液,呈红色,证明该溶液是酸溶液

D. 白色固体与熟石灰混合加热,产生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证明该固体是铵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在学习酸的性质时,某班同学用铁(碳素钢)与稀盐酸反应,当不再产生气泡时,发现还有较多灰黑色固体物质,于是他用了过滤的操作方法将混合物分离得到该灰黑色固体和反应后的溶液。并对该固体和反应后的溶液作了如下思考:

(提出问题)①灰黑色固体物质的成分是什么?②反应后的溶液中有什么溶质?

(提出猜想)①灰黑色固体可能含有单质碳。②反应后的溶液中没有盐酸。③反应后的溶液中有盐酸。

(设计实验)请设计实验用化学方法证明该班同学的猜想:

实验方法

现象

结论

实验1,将黑色固体充分灼烧后,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

石灰水变浑浊

猜想_________正确,

石灰水变浑浊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2,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加________

________

猜想③正确,反应方程式为:Zn+2HCl==ZnCl2+H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化学与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密切相关。

(1)一些物质在生产生活中有重要的用途。现有二氧化碳硝酸钾熟石灰不锈钢 选择适当的物质填空(填化学式)

常用来灭火的是_______; ②常用来做复合肥料的是 _________

(2)下列食物中,能提供大量维生素的是 ______(填字母序号)

A 苹果 B 牛奶 C 食用油 D 米饭

(3)“火立熄是一种新型的家用灭火用品。火立熄接触到火焰3-5秒后炸开,释放 的粉末覆盖在可燃物上,同时放出不可燃气体,使火焰熄灭。火立熄的灭火原理是____

(4)汽车是现代生活中常见的一种交通工具。

喷漆可以延缓汽车钢铁外壳的锈蚀,其防锈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

我国已推广使用车用乙醇汽油,它是在汽油中加入适量的乙醇(俗称酒精),作为汽车的燃料。这样做的优点有__________________(写一条即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下列食物中富含糖类的是_____(填字母)。

A B 大豆油 C 米饭 D 黄瓜

传统的生豆浆是用石磨来研磨的,研磨的过程主要是_____变化。

为了保证人身安全,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前,必须先做_____试验,以防窒息。

某兴趣小组对当地湖水的水质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取回水样,加入_____可以检验水样是否为硬水。若要测定湖水的酸碱度,可用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豆腐是人们喜爱的食品,其主要成分如表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豆腐的主要成分

物质

100g

89.30g

蛋白质

4.70g

油脂

1.30g

糖类

2.80g

维生素B1

0.06mg

维生素B2

0.03mg

0.24g

1.40g

1)其中的铁、钙是指_____(填序号);

①分子 ②原子 ③元素

2)当人体缺钙时,可能引起的疾病是_____(填序号);

①骨质疏松症 ②贫血症 ③夜盲症

3)豆腐中除了蛋白质、油脂、糖类、无机盐、水之外,还包括的营养物质是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浓硫酸和氢氧化钠固体都可用作某些气体的干燥剂。下列气体混有水蒸气时,既可用浓硫酸作干燥剂,又可用氢氧化钠固体作干燥剂的是

AO2 B.NH3 C.CO2 D.SO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伟大的科学家费曼说:“假如只允许把人类的科学史压缩成一句话,它就会是——一切东西都是由原子构成”。人类在探索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历史长河中,充满了智慧。

(1)1803年,近代化学之父,英国科学家道尔顿(Dalton J)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道尔顿原子论”:一切物质都由原子构成,原子很小、呈圆球状、不可再分……但由于受当时实验条件限制,道尔顿无法用事实证明自己的观点。

1811年,意大利化学家阿伏伽德罗提出:有些物质也是由分子构成,原子的基本工作形式是分子。

1897年,汤姆森通过实验发现了___________,进一步发展了原子、分子论。汤姆森主要是纠正了“道尔顿原子论”_________中的观点。

1911年,卢瑟福又通过实验,推测原子是由_________构成,并提出了沿用至今的现代原子结构理论。

(2)道尔顿的原子论,不是事实的归纳,而是思维的产物,体现了直觉和想象在科学创造中的作用。在科学研究中,像汤姆森和卢瑟福这样.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的过程叫做____

原子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微粒,为了帮助人们理解原子的结构,这三位科学家都运用了_________来表达他们的理论成果。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世界上很多著名的建筑(比如我国北京水上运动中心,又称“水立方”)使用了新型塑料膜材料ETFE[它是乙烯﹣四氟乙烯的共聚物,化学式为(C2H2F2n],这种材料美观、耐用,可以使用1520年。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ETFE是由6种元素组成的

B. ETFE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与n无关

C. ETFE分子中碳原子和氟原子的个数比为11

D. ETFE属于有机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